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在评估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位置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马勇 王海军 +6 位作者 蒋艳芳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6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中均依据完好的股骨残端进行中心点定位。屈膝90°,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1)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1),计算l_1/L_1比值(P_1),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1)。术后在CT片上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2)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2),计算l_2/L_2比值(P_2),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2)。应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镜下评估与CT评估的一致性。结果:P1=44.07%±2.22%(41.1%%~49.5%),D_1=6.2±0.5 mm(5.5~7 mm)。P_2=44.92%±2.27%(40.9%~50.2%),D_2=6.3±0.6 mm(5.1~7.5 mm)。P_1和P_2(r=0.99,P〈0.001)、D_1和D_2(r=0.69,P〈0.001))分别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一致性较好。结论:以ADC为标志评估ACL股骨骨道位置,术后CT与镜下评估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股骨骨道 后软骨缘顶点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 被引量:3
2
作者 马勇 蒋艳芳 +6 位作者 王海军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3-557,共5页
目的:通过术后CT评估,观察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的解剖特点。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关节镜下ACL重建患者58例。术中屈膝... 目的:通过术后CT评估,观察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的解剖特点。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关节镜下ACL重建患者58例。术中屈膝120°,廓清髁间窝外侧壁暴露ADC。以ADC为参照,用off center为5~6 mm的股骨定位器辅助确定股骨骨道中心点的位置,继而制作股骨骨道。术后在CT上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a)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a),计算l_a/L_a的比值(Pa),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a)。将此结果与36例残端中心定位的CT评估结果做比较(相应标记为L_b,l_b,P_b及D_b)。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Pa平均值为44.1%(41.1%~49.5%),Pb平均值为44.9%(40.9%~50.2%)(P=0.083)。Da平均值为6.3mm(5~7.6 mm),D_b=6.3 mm(5.1~7.5 mm)(P=0.833)。结论:以ADC为标志,使用off center股骨定位器直接高屈膝位定位ACL股骨骨道,可获得与残端定位相似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股骨骨道 后软骨缘顶点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器进行前交叉韧带I.D.E.A.L股骨骨道定位 被引量:2
3
作者 史尉利 马勇 +4 位作者 孟庆阳 杨渝平 刘平 龚熹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5-600,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在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残端不清晰的病例中简单有效定位I.D.E.A.L骨道位置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ACL单束重建的46例患者。其中残端较为完整的23例纳入对照组;无残端的23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在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残端不清晰的病例中简单有效定位I.D.E.A.L骨道位置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ACL单束重建的46例患者。其中残端较为完整的23例纳入对照组;无残端的23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例;16例为右腿,7例为左腿;年龄30.57±6.39岁;身高173.91±7.08 cm;BMI 24.91±3.82 kg/m^(2)。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4例;15例为右腿,8例为左腿;年龄29.48±9.97岁;身高175.30±7.03 cm;BMI 24.70±3.77 kg/m^(2)。对照组I.D.E.A.L股骨骨道的制备依靠术中直视下用射频在残端区域做标记,并观察将定位器卡在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ADC)上时定位器与外侧胫骨平台的关系。观察组I.D.E.A.L股骨骨道的制备依靠定位器与外侧胫骨平台成平行关系来定位骨道中心。术后通过三维CT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和ADC至骨道中心的水平距离(l),通过l/L计算骨道前后位置R;在二维横断面上测量骨道中心到下骨缘的距离(D)。将对照组数据定义为l1、L1、R1和D1;观察组数据定义为l2、L2、R2和D2。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R和D值,从而判断该定位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两组之间入组病例数相同,年龄、性别、身高、BMI和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CT测量发现,对照组骨道中心的前后位置R1为38.69%±4.82%;观察组骨道中心的前后位置R2为38.27%±4.60%。对照组骨道中心距离下骨缘距离D1为9.12±0.74 mm;观察组骨道中心距离下骨缘距离D2为8.52±1.62 mm。两组骨道位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ADC)为标志,4字位放置膝关节,在屈膝120°时使用off center股骨定位器,当定位器与外侧胫骨平台平行时可以有效地定位到I.D.E.A.L股骨骨道的中心;该方法可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ADC) I.D.E.A.L股骨骨道 CT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