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短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伟湘 吴宇鹏 +3 位作者 夏超 龚泳豪 高义强 姚女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6~36个月,平均(24.3±4.6)个月。手术时间47~83 min,平均(62.9±9.8) min。1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予以激素、脱水等对症处理,2 d后患者症状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10 d,平均(6.9±1.6)d。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91.67%(11/12)。影像学方面:术后3 d复查MRI可见神经减压彻底;复查腰椎CT示下关节突骨质切除范围至关节面距离3.84~6.93 mm,平均(5.07±1.03) mm;峡部骨质保留保留4.85~7.94mm,平均(5.96±0.81) mm;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动力位,无椎体失稳,无责任节段复发。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短期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在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燕 范隆 +4 位作者 张苓 付惠群 阚敏慧 张瑛 葛明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8-680,共3页
目的明确盐酸羟考酮在行后路腰椎融合术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行PCIA的老年患者78例,男29例,女49例,年龄65~85岁,BMI 18.5~35.5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盐酸羟考... 目的明确盐酸羟考酮在行后路腰椎融合术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行PCIA的老年患者78例,男29例,女49例,年龄65~85岁,BMI 18.5~35.5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盐酸羟考酮组(Q组)与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6和24hVAS评分和Ramsay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皮疹、寒战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4、8、16和24h时Q组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术后4和8h时Q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术后16和24h时两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组术后恶心呕吐明显少于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眩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嗜睡、瘙痒、呼吸抑制、皮疹、寒战等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羟考酮应用于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PCIA,镇痛效果较舒芬太尼好,发生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羟考酮 舒芬太尼 后路腰椎融合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吴茜 薛飞 +3 位作者 王珏 杨磊 陈向东 姚尚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2-84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11月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11月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双侧L4水平的ESPB,双侧分别推注0.4%罗哌卡因20 ml,注药后20 min使用针刺痛觉评估法监测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方案为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24、36和48 h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静息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结果术后1、6、12、24、36和48 h,研究组静息VAS疼痛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可有效提高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竖脊肌平面阻滞 后路腰椎融合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李鑫 张国炜 +4 位作者 万江涛 仇显帅 张福 戴景兴 闵少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 目的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8.11±12.56)岁,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ALB<35 g/L,n=91)和正常白蛋白组(ALB≥35 g/L,n=128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结局(术后转ICU监护、术后特定并发症、再次入院、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混杂因素调整来评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及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OR=0.94;95%CI:0.90~0.98;P<0.05),术前低白蛋白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术前正常白蛋白组的2.15倍(OR=2.15;95%CI:1.21~3.79;P<0.05)。结论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会显著增加PLIF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PLIF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低白蛋白血症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不良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啟维 薛庆云 +2 位作者 王强 王林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5-859,共5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40mg/次Q12h静脉小壶共6次)和肌注组32例(40mg/次Q12h肌肉注射共6次);对照组29例(单纯应用吗啡PCA泵)。分别观察各组术后72h内镇痛效果(VAS评分)、吗啡用量及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帕瑞昔布钠静脉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5±0.20,吗啡用量34.5±20.0mg,不良事件发生率23.3%(7/30例);帕瑞昔布钠肌注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0±0.15,吗啡用量35.0±18.8mg,不良事件发生率21.9%(7/32例);对照组术后72h时VAS评分1.62±0.95,吗啡用量50.6±32.0mg,不良事件发生率48.3%(16/2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VAS评分、吗啡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静脉组与肌注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行多模式镇痛可显著缓解后路腰椎融合术后72h内疼痛;减少吗啡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评价,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镇痛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耐受阶梯化进食进饮方案在全身麻醉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亚雯 罗春梅 +4 位作者 杜红霞 林玲 曾婷 黄晶 肖琦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3315-331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耐受阶梯化进食进饮方案在全身麻醉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便利抽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319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16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胃肠耐受阶梯化进食进饮方案在全身麻醉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便利抽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319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病人分为试验组161例、对照组158例。对照组术后6 h生命体征平稳无异常者床头抬高15~20°进食进饮;试验组通过苏醒评估、吞咽评估以及消化道症状评估结果结合病人意愿为病人制定胃肠耐受的阶梯化进食进饮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口渴、饥饿程度、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口腔舒适度及首次进食进饮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腹胀程度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渴、饥饿程度以及首次进水、进流质饮食、进半流质饮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人口腔舒适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时间口腔舒适度不同(P=0.000)。[结论]胃肠耐受阶梯化进食进饮方案可以在不加重病人恶心、呕吐、腹胀程度的前提下缓解病人口渴、饥饿程度,提高病人口腔舒适度,缩短病人进食进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化方案 胃肠耐受度 饮食 术后护理 全身麻醉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融合术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唐华军 吴强 +1 位作者 刘建平 熊英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的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后路椎间植骨的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随访8~40个月,平均15.6个月,椎间植骨组融合率为98.21%。后外侧植骨组融合率为95.4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患者优良率为92.86%,后外侧植骨患者优良率为90.9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植骨或后外侧植骨附加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植骨方式骨融合率、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 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卢春闻 王辉 +3 位作者 吴宏日 杜诗尧 王振伟 许天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术式分为UBE-TLIF组(46例)和PLIF组(3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术前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156.42±26.65)min vs(141.36±21.46)min,P=0.006],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170.15±10.87)mL vs(203.15±15.67)mL,P<0.001],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6.73±2.42)d vs(9.61±2.56)d,P<0.001]。UBE-TLIF组的腰椎前凸角及节段角在术后3个月[(42.52±8.57)°vs(46.61±7.31)°、(10.93±2.59)°vs(12.16±3.05)°]及末次随访时[(41.35±7.46)°vs(44.62±6.42)°、(10.65±2.43)°vs(11.87±2.53)°]均小于PLIF组(均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低于PLIF组[34.78%(16/46)vs 58.97%(23/39),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43/46)vs 94.87%(37/39),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2.43±0.92)分vs(3.12±1.03)分、(26.81±9.14)分vs(33.35±8.76)分,均P<0.01],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T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融合率可靠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DLS-LS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单边双通道内镜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斜外侧入路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慧斐 李昊 +5 位作者 郭柱 吴晓淋 张治浩 武富通 陈伯华 相宏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4,共8页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A OLIF组(38例)和PLIF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spondylolisthesis angle,SA)、融合率(fusion rate,F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61.3±21.3mL vs 123.5±22.4mL)、手术时间(89.8±30.1min vs 112.1±15.2min)、术后引流量(44.2±23.2mL vs 163.5±22.2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0±1.0d vs4.2±2.1d)、术后住院日(5.8±3.0d vs 9.2±5.3d)及并发症发生率(5.3%vs 19.1%)比较,SA OLIF组均少于PLIF组(P<0.05)。术后1周时,SA OLIF组ODI[(19.3±6.6)%vs(30.9±8.3)%]及腰部VAS评分(2.3±0.5 vs 3.0±1.0)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OD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内,SA OLIF组DH、FH增高程度高于PLIF组(P<0.05),SA、F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 OLIF和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安全、有效,但SA 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对椎间隙有更好的撑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疾病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瑞昭 吕鑫垚 +2 位作者 乔军杰 丁立祥 方秀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55例采用CBTS固定的患者纳入CBTS组,58例采用TPS固定的患者纳入TPS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髋关节骨密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螺钉松动率、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术前及术后血糖)以及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BMI和髋关节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和ODI、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TPS组(500mL vs 600mL,P=0.007;8cm vs 10cm,P=0.006;2分vs 3分,P<0.001)。两组间术前血糖及术后1d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CBTS组显著低于TPS组(4.75mmol/L vs 5.57mmol/L,P=0.041)。末次随访时CBTS组螺钉松动率和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均显著低于TPS组(1.68%vs 4.52%,P=0.044和13.83%vs 26.53%,P=0.029)。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机器人辅助下CBTS固定PLIF比TPS固定PLIF的创伤更小,术后早期康复更快,螺钉相关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骨科机器人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感染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裴宏磊 张昶 +4 位作者 郭亚峰 陈美云 董宇飞 周孝聪 高宏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13
作者 梁晓霜 彭边 +2 位作者 裴娟 毛莹莹 王雪莲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较高、入室体温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了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1(95%CI:0.798~0.844)。结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术中低体温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柳扬 唐接福 +5 位作者 石文生 刘鹏 孙彤 郑文宾 孙明耀 胡三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9-727,共9页
目的:探讨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 目的:探讨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1±10.1岁。依据腰椎融合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心脏骤停、新发或是加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或是心绞痛及心力衰竭)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查理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改良心脏危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等]、术前检查(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心脏超声射血分数等)、手术参数(手术有创性Mirz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等)以及术中监测指标(基线平均动脉压、术中尿量、自体血回输量等)的差异。结果:腰椎融合术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患者CCI、RCRI、超声心动E波最大流速、术中估计失血量、基线平均动脉压以及术中自体血回输均明显小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0.9±1.0 vs 1.6±1.5;1.5±0.7 vs 2.0±0.8;70.3±18.2 vs 82.6±36.9;705±560.6 vs 1193±1332.9;103.6±15.9 vs 112.1±12.1;399.5±368.3 vs 637.6±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CCI和术中估计失血量与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存在统计学相关性(OR=1.968,P=0.007;OR=1.001,P=0.023)。结论: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与患者查理森共病指数及手术失血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后路腰椎融合术 心脏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炤 赵杰 +2 位作者 王以近 王新伟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枚腰椎融合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年龄 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7
作者 蔡俊 陶意 +3 位作者 张亮 王静成 王永祥 冯新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4-612,共9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2例采用misPLIF治疗(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骨密度、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和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椎管矢状径、椎间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69±27min)、出血量(38±14ml)、血红蛋白下降(11.0±2.5g/L)、术后住院时间(4.3±1.5d)均少于B组(113±33min、215±48ml、29.0±6.3g/L、7.1±2.1d)(P<0.05)。A组术前和术后2d、2周、3个月、半年、1年、2年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35±2.84和2.78±1.26、2.48±1.21、2.23±1.29、1.63±1.29、1.60±0.97、1.53±0.87分;B组分别为7.43±2.66和4.12±1.84、3.78±1.46、2.81±1.31、2.11±1.31、1.91±0.90、1.84±0.90分,术后2d和2周时A组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时的ODI分别为(68.45±16.21)%和(33.13±11.12)%、(25.23±8.15)%、(24.36±6.43)%,B组分别为(67.62±15.23)%和(35.27±10.85)%、(28.17±9.35)%、(26.58±7.5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和术后3d、半年、2年时前/后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4.11±1.56/7.36±1.28mm和18.52±2.11/10.13±1.16mm、16.67±2.07/8.98±1.38mm、16.61±2.11/8.79±1.41mm,B组分别为13.61±2.15/6.67±1.54mm和15.65±2.55/8.87±2.11mm、14.83±2.23/8.11±1.97mm、14.01±2.29/8.13±1.88mm,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d、半年时A组椎管矢状径分别为10.31±1.39mm和13.21±2.13、13.82±2.52mm,B组分别为9.86±1.12mm和17.33±2.25、15.82±2.31mm,两组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间融合率为94.44%,B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可取得与misPLIF一致的满意疗效,但OLIF可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具有组织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Meta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乔晓峰 李建安 +2 位作者 刘士臣 肖亚杰 季庆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8-246,共9页
目的 :系统性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中关于PLI... 目的 :系统性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中关于PLIF患者术中使用TXA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11月,语种不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记录各研究的作者、样本量、研究设计类型、TXA剂量等,提取各研究中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总失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指标,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1篇RCT纳入本研究,共计1105例患者,其中TXA组562例,对照组543例。TX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mean difference(MD)=-53.9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76.29,-31.51),P<0.05],输血率低于对照组[OR=0.43,95%CI为(0.31,0.61)];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MD=-224.67,95%CI为(-313.60,-135.74),P<0.05];术后引流量小于对照组[MD=-117.25, 95%CI为(-126.21,-108.29),P<0.05];手术时间略短于对照组[MD=-4.54,95%CI为(-7.69,-1.38),P<0.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OR=0.28,95%CI为(0.09,0.80),P>0.05]。结论:PLIF时应用TXA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引流量、输血事件发生率及手术时间,且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氨甲环酸 失血量 血栓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静脉滴注结合术中局部灌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窦东梅 张永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809,共2页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f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PLIF造成肌肉组织剥离较多、椎板减压及椎管静脉丛损伤,术后易造成局部较多出血,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控制PLIF术后失血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f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PLIF造成肌肉组织剥离较多、椎板减压及椎管静脉丛损伤,术后易造成局部较多出血,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控制PLIF术后失血成为骨科医生关注的问题[1]。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系赖氨酸类似物,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术后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