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1
作者 钟玉玲 韦荣 +3 位作者 陆柳玉 康小雨 路洋 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89-269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0.05);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竖脊肌阻滞 术后早期康复 后路腰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爽 苏毅 刘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治疗胸腰椎后路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2年4月将拟接受手术治疗且无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病史的138例胸腰椎患者(胸腰椎骨折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及...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治疗胸腰椎后路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2012年4月将拟接受手术治疗且无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病史的138例胸腰椎患者(胸腰椎骨折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6例,A组为术后塞来昔布镇痛方案组,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镇痛方案组,C组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的围手术期超前镇痛方案组。3组患者病种分布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下胸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分别按照各自组内用药方案予以镇痛。记录每例患者术后6、12、24、48、72h的疼痛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用量C组显著小于A组和B组(P<0.05);发生不良反应例数C组显著少于A组(P<0.05),C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早期疼痛效果良好,其镇痛作用强于单纯应用塞来昔布或帕瑞昔布钠,并可显著减少追加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超前镇痛 帕瑞昔布钠 塞来昔布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后下腰痛及腰背肌无力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晓东 陈文钧 黄煌渊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8-870,共3页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下腰痛 脊神经后支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4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术中冲洗的改进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荣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76-576,共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后路突出髓核摘除术已广泛开展,手术完毕前冲洗多为椎管内冲洗,作者于1994年8月至1998年2月共实施腰突症后路手术306例,其中157例作了改进,变传统的椎管内冲洗为椎间隙加椎管内冲洗,对减...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后路突出髓核摘除术已广泛开展,手术完毕前冲洗多为椎管内冲洗,作者于1994年8月至1998年2月共实施腰突症后路手术306例,其中157例作了改进,变传统的椎管内冲洗为椎间隙加椎管内冲洗,对减少术后腰腿痛和预防椎间隙感染具有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椎间隙冲洗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丁凡帆 薛建军 +3 位作者 刘娅楠 张普 梁曦 邱连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 min;B组取上肢2个非经非穴点予电针刺激;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电针治疗前(T_(2))、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切皮时(T_(3))和缝皮结束即刻(T_(4))的HR、MAP。检测T_(2)、T_(3)、T_(4)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P<0.05);与T_(2)时比较,T_(2)、T_(3)时A组、C组与T_(2)时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1)时B组HR明显快于A组,T_(3)时B组HR明显慢于A组、C组,T_(2)、T_(3)时A组、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T_(3)时A组DA浓度明显低于C组,T_(4)时A组E浓度明显低于B组、C组。与T_(2)时比较,T_(3)、T_(4)时三组Cor和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_(3)、T_(4)时A组、T_(4)时B组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维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麻醉镇痛药用量,与非经非穴电针刺激比较,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 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血流动力学 应激 穴位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后路手术全麻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维 刘玉林 张滢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e plane,ESP)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腰椎两个节段以内手术的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BMI 20~27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联合PCI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e plane,ESP)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腰椎两个节段以内手术的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BMI 20~27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PCIA组(P组)。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均使用PCIA,EP组在麻醉诱导前于俯卧位下行ESP阻滞。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次数;记录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使用量;记录术后48h以内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给药次数;记录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记录术后48h以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P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EP组的瑞芬太尼用量、顺式阿曲库铵维持剂量、顺式阿曲库铵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P组(P<0.01);EP组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帕瑞昔布钠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EP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维持腰椎后路手术更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后路手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患者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
8
作者 彭捷 张雯琪 +3 位作者 吴友平 马永圆 郄文斌 徐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脊柱手术中的镇痛效果良好,但对老年腰椎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侧ESPB在老年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进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行双侧ECPB)和对照(C)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前,ESPB组于L_(3)或L_(4)双侧横突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C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48 h内静息及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首次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时间、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术后第1和2天里兹睡眠问卷(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评分;术后24、48 h时15项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术后开始进普通膳食的时间;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0例,62例完成研究,其中ESPB组32例,C组30例。ESPB组术后2、4、6、12 h静息NRS评分及术后2、4、6 h活动NR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ESPB组术后第1天LSEQ评分以及术后24、48 h时QoR-15评分更高,术后进普通膳食时间更早,术后首次PCA时间更晚,术后0~12 h、12~24 h舒芬太尼用量更少(均P<0.05)。2组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ESPB用于老年腰椎后路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术后睡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康复,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老年患者 腰椎后路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腰椎后路手术延迟性髂血管分支破裂1例报道
9
作者 韩公斌 孙寅 +5 位作者 徐永清 张虎 魏蛟 苏踊跃 王先聪 刁进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7-860,共4页
腰椎后路手术引起的椎体前方腹膜后动脉血管损伤十分罕见,致死率高,即使是早期发现,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也是非常凶险的并发症。我院近期成功救治了1例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髂内动脉分支损伤的患者,现总结报道如... 腰椎后路手术引起的椎体前方腹膜后动脉血管损伤十分罕见,致死率高,即使是早期发现,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也是非常凶险的并发症。我院近期成功救治了1例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髂内动脉分支损伤的患者,现总结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8岁,因“腰痛伴双臀大腿外侧疼痛2年,加重伴左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2个月”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跛行 腰椎后路手术 椎体前方 髂血管 融合术 动脉血管损伤 延迟性 经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术后有神经症状硬脊膜外血肿的处理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军 齐强 +3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3-738,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术后有神经症状的硬脊膜外血肿的原因及诊治过程,探讨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12827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发生有神经症状的硬脊膜外血肿2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术后有神经症状的硬脊膜外血肿的原因及诊治过程,探讨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12827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发生有神经症状的硬脊膜外血肿2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17例,腰椎滑脱症2例(均为Ⅰ度滑脱)。男13例,女8例,年龄53.0±11.6岁(34~78岁);手术节段数:1个节段8例,2个节段9例,3个节段及以上4例。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时间219±66min(141~383min);手术时间147±51min(96~312min);术中出血量485±410ml(50~2000ml)。术后均放置1根引流管。术后在麻醉清醒后1h^5d出现神经损害症状,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7例,B级3例,C级8例,D级3例。均行手术探查、血肿清除术,随访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手术探查发现4例椎管内静脉丛有活动性出血,2例止血材料下方血凝块形成,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2例引流管在伤口内打折,引流受阻;11例血肿压力较高,椎管内未见明确出血点;2例术区为陈旧性积血和凝血块,未见出血,神经根及硬膜囊水肿。其中在出现症状6h以内探查的9例(A级2例,B级1例,C级4例,D级2例)患者探查术后当天神经功能D级8例,E级1例;6~24h内探查的7例(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1例)患者探查术后神经功能B级1例,C级2例,D级3例,E级1例;超过24h探查的5例(A级3例,B级1例,C级1例)患者探查术后神经功能A级1例,B级2例,C级2例。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4年,平均2.0±0.8年,末次随访时,16例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4例恢复至D级,患者对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另1例术后5d出院回家后出现症状的患者,再次入院探查时已在12d后,神经功能ASIA评级为A级,探查术后无明显改善,经康复治疗11个月后恢复到C级。结论:腰椎后路术后有神经症状的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神经功能在血肿探查清除术后大多可获得改善,越早进行探查手术清除血肿,神经功能恢复越好。术中止血彻底、术后引流通畅、及时有效处理是减少和防治血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硬膜外血肿 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口香糖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兴 欧云生 +2 位作者 朱勇 赵增辉 黄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74-1378,共5页
目的:探究咀嚼口香糖能否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病区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5例,按术后是否咀... 目的:探究咀嚼口香糖能否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病区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5例,按术后是否咀嚼口香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于术毕麻醉清醒后6 h开始咀嚼益达无糖木糖醇口香糖,每4小时1次,每次2粒,每次至少咀嚼15 min,至肛门首次排气后改为每8小时1次,直至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35例)术后不咀嚼口香糖,仅接受常规护理。2组患者术后均禁食,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咀嚼口香糖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12.35±2.87)h vs.(17.10±2.59)h,t=-7.007,P=0.000]、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7.34±2.86)h vs.(24.12±3.18)h,t=-8.974,P=0.000]及首次排便时间[(51.89±5.16)h vs.(74.81±4.76)h,t=-18.612,P=0.000],但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1.67±2.12)d vs.(12.03±2.33)d,t=-0.650,P=0.518]、住院费用[(66 554.13±16 325.18)元vs.(65 707.26±11 765.25)元,t=-0.493,P=0.809]及并发症发生率(10/30 vs. 12/35,χ2=0.007,P=0.93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咀嚼口香糖可以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咀嚼口香糖 胃肠道功能 加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奎渤 朱颖娴 +4 位作者 郭远清 李国威 陈涛 黄创新 黄宗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多模式镇痛组联合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术中局部浸润麻醉、术毕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术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方法;单一方法镇痛组仅留置PCA。记录两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总体镇痛满意度、PCA按压次数与用药量、补救镇痛情况;观察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及术后引流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的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总体镇痛满意度优于S组;M组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低于S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M组低于S组(P<0.05)。两组术后伤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的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内固定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止血膜在腰椎手术的止血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岩民 樊勇 高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819,共3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膜在腰椎手术的止血效果。方法将我科2014年至2015年40例拟行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的患者(主要为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使用可吸收止血膜组和采用常规止血方法组,比较2组患者24 h切口...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膜在腰椎手术的止血效果。方法将我科2014年至2015年40例拟行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的患者(主要为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使用可吸收止血膜组和采用常规止血方法组,比较2组患者24 h切口引流量、术前与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情况。结果可吸收止血膜组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可吸收止血膜在腰椎手术的止血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脊椎手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止血膜 腰椎后路TLIF手术 止血 引流量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鹏 吴华成 +1 位作者 张伟滨 杨庆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 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创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短时间组和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2周,1、... 目的 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创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短时间组和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2周,1、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各后路手术实验组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的演变顺序。在损伤早期,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在高张力组可出现频率逐渐加剧的“靶纤维”、“破碎红纤维”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后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观察,后期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最脂滴聚集现象。结论 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反应相一致;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骶棘肌损伤 组织形态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帅豪 郑秋坚 +2 位作者 王义生 梁昌详 田蒙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21-3323,共3页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区域镇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术后氟比洛芬酯100 mg镇痛,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40 mg镇痛,C组...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区域镇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术后氟比洛芬酯100 mg镇痛,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40 mg镇痛,C组为术后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术后2、6、12、24、48、72 h的疼痛VAS评分、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组术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C组术后追加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显著多于A、B组(P<0.05);术后2 h,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术后6、12、24 h,A组与B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 h A组VA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C组不良反应例数显著少于A、B组(P>0.05),A、B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均能减轻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以氟比洛芬酯起效更快,而帕瑞昔布钠长期镇痛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应用亚甲蓝局部浸润切口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安军 何鑫 +2 位作者 纪宝尚 吴兵 彭宝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亚甲蓝局部浸润对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切口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依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全... 目的探讨亚甲蓝局部浸润对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切口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依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毕时试验组患者切口行亚甲蓝局部浸润,对照组行生理盐水局部浸润,两组患者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段静息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哌替啶用量及镇痛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h、6h、12h、24h、48h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哌替啶辅助镇痛例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瘙痒、血肿。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后行亚甲蓝切口局部浸润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融合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亚甲蓝 局部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腰椎后路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罗宁 杨胜 何洪淳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9-825,共7页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脑脊液漏 止血海绵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9
作者 王婷婷 李呈慧 +2 位作者 吴春帅 顾海燕 高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15,23,共6页
目的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健康结局。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行腰椎后路手术的10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 目的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健康结局。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行腰椎后路手术的10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干预前后不同时间评价两组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结果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8周观察组躯干偏移角度、骨盆扭转角度及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腰椎术后综合征预防管理方案,有利于缓解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腰椎稳定性及腰椎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术后综合征 健康行为 疼痛 腰椎功能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腰椎椎板下缘的观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大伟 苑振峰 +1 位作者 狄玉进 徐金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第5腰椎 椎板下缘 观测 临床应用 腰椎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