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0.05);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0.05);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