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瑞昔布钠在后路脊柱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蔡明雪 李雅兰 +2 位作者 林宏生 彭雪梅 吴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麻下行后路脊柱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安慰剂组,双盲对照观察。镇痛方法:手术结束所有患者给予背景镇痛液吗啡1.0 mg/mL,单次给药剂量2 ml后,帕瑞昔布钠...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麻下行后路脊柱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安慰剂组,双盲对照观察。镇痛方法:手术结束所有患者给予背景镇痛液吗啡1.0 mg/mL,单次给药剂量2 ml后,帕瑞昔布钠组(40例):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安慰剂组(40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术后24、48 h予相同剂量重复给药。观察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6、12、24、48 h四个时间点VAS评分明显小于安慰机组(P<0.05)。两组满意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后路术后短期应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脊柱后路 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治疗 迟发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的影像学差异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扬璞 海涌 +6 位作者 陶鲁铭 杨晋才 周立金 尹鹏 潘爱星 张耀申 刘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4,共7页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后路MAPO或VCR手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重度僵硬性AIK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全长左、屈位X线片)。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MAPO组与VCR组。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顶椎偏距、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异,并对术前存在冠、矢状面失衡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估冠、矢状面平衡的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共对30例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6.97±8.88岁,平均随访时间28.70±7.05个月。MAPO和VCR两组主弯从分别从术前平均103.21°±16.97°及110.79°±15.97°矫正至48.58°±17.27°及57.33°±17.43°,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3.13±13.71)%与(48.89±12.81)%。局部后凸从术前平均85.21°±26.80°及93.3°±25.09°矫正至39.66°±20.28°及56.90°±21.36°,后凸矫正率分别为(47.20±19.92)%与(38.38±12.89)%。两组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参数包括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矢状面亚组分析除VCR组矢状面平衡出现增加外,其余平衡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改善,但组内与组件并无统计学差异。VCR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高于MAPO组。MAPO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CR组。结论: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AIKS能够达到与VCR相似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改善,并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后凸 脊柱截骨 Ponte截骨 全脊椎截骨 脊柱后路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椎区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毛赛虎 钱邦平 +1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584,共8页
目的:探讨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4年4月共收治18例伴肋骨头脱位... 目的:探讨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4年4月共收治18例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男女各9例,年龄8~23岁(13.3±3.7岁)。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手术,4例后路矫形术前行Halo轮椅牵引,3例一期同时行前路骨骺阻滞术及后路矫形手术,2例在后路矫形术后二期行前路补充性融合,1例行一期前路松解+骨骺阻滞及二期后路矫形手术,1例在多次生长棒治疗后行后路矫形。脱位侵入椎管的肋骨共计24处,分布在顶椎(apex)11处(45.8%),apex+1(尾端)8处(33.3%),apex-1(头端)5处(20.9%),均未行肋骨头切除或旷置手术。根据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与否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脱位肋骨头侵入椎管长度(intraspinal rib length,IRL)的矫正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评估Cobb角矫正、脱位肋骨头相应椎体平移(vertebral translation,VT)和去旋转(vertebral rotation,VR)的矫正对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即IRL矫正的影响。结果:8例患者行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10例为钉钩混合系统内固定,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1.7,置入物密度63%。主胸弯Cobb角和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分别由术前的66.6°±15.4°、56.4°±17.3°矫正至术后即刻的36.1°±16.7°、35.1°±16.6°(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IRL显著减小(9.4±3.8mm vs.5.1±3.8mm,P<0.001)。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组共17处,其IRL矫正率和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未置钉/钩组(7处)[(56.1±23.9)%vs.(32.6±8.0)%,P<0.05;(48.9±15.7)%vs.(33.5±16.3)%,P<0.05],两组VT和VR矫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1.6±27.6)%vs.(22.6±11.7)%,P>0.05;(13.8±23.4)%vs.(7.4±12.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obb角矫正率对IRL矫正率有显著影响(β=0.602,P=0.029)。结论:顶椎区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胸椎置钉/钩及增大Cobb角矫正率可增加脱位肋骨头自发性迁移退出椎管的复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萎缩性脊柱侧凸 肋骨头脱位 迁移复位 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