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感染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宏磊 张昶 +4 位作者 郭亚峰 陈美云 董宇飞 周孝聪 高宏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Meta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乔晓峰 李建安 +2 位作者 刘士臣 肖亚杰 季庆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8-246,共9页
目的 :系统性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中关于PLI... 目的 :系统性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中关于PLIF患者术中使用TXA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11月,语种不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记录各研究的作者、样本量、研究设计类型、TXA剂量等,提取各研究中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总失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指标,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1篇RCT纳入本研究,共计1105例患者,其中TXA组562例,对照组543例。TX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mean difference(MD)=-53.9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76.29,-31.51),P<0.05],输血率低于对照组[OR=0.43,95%CI为(0.31,0.61)];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MD=-224.67,95%CI为(-313.60,-135.74),P<0.05];术后引流量小于对照组[MD=-117.25, 95%CI为(-126.21,-108.29),P<0.05];手术时间略短于对照组[MD=-4.54,95%CI为(-7.69,-1.38),P<0.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OR=0.28,95%CI为(0.09,0.80),P>0.05]。结论:PLIF时应用TXA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引流量、输血事件发生率及手术时间,且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术 氨甲环酸 失血量 血栓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静脉滴注结合术中局部灌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窦东梅 张永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809,共2页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f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PLIF造成肌肉组织剥离较多、椎板减压及椎管静脉丛损伤,术后易造成局部较多出血,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控制PLIF术后失血成...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f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主要术式之一。由于PLIF造成肌肉组织剥离较多、椎板减压及椎管静脉丛损伤,术后易造成局部较多出血,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控制PLIF术后失血成为骨科医生关注的问题[1]。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系赖氨酸类似物,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后路椎间融合术 术后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峰 王静成 +7 位作者 南利平 周诗丰 刘洋 蔡同川 王曙光 陈东 冯新民 张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2-430,共9页
目的:评价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需行单节段PLIF的患者98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年龄在18~70周岁、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症... 目的:评价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需行单节段PLIF的患者98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年龄在18~70周岁、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且经3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58例。随机分为TXA组和对照组,其中TX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5±6.3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4.2岁。TXA组在手术切皮前15min按照15mg/kg静脉滴注TXA,并于第1剂TXA滴注完成后8h再予等量TXA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内引流量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等;同时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纤溶指标、肝肾功能、炎性指标;记录血栓形成、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药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植骨融合率分析手术效果。结果:TXA组患者的总失血量(894±324ml)、显性失血量(380±109ml)、术中失血量(197±70ml)、术后24h内引流量(134±58ml)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50±28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339±330ml、815±226ml、266±78ml、381±136ml及168±6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组术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药物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JOA、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两维间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TXA在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PLIF手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后路椎间融合术 失血量 纤溶指标 炎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全腰椎模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楠 裴葆青 +2 位作者 王唯 师振鹏 孔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目的研究日常生活中振动环境对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全腰椎和固定L4~5节段全腰椎有限元模型,在L1上终板添加40 kg质量点,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与正常全腰椎相比,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全腰椎的各阶共振频率均降低,对应振... 目的研究日常生活中振动环境对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全腰椎和固定L4~5节段全腰椎有限元模型,在L1上终板添加40 kg质量点,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与正常全腰椎相比,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全腰椎的各阶共振频率均降低,对应振型的主运动也发生改变;术后模型第1、2阶固有频率分别为2.94、3.81Hz,均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振动频段;在前3阶振型中,术后模型L2和L3节段后部单元振幅均增大,增大了该部位术后退变的风险,L3~4节段椎间盘振幅明显增大,特别是该椎间盘靠近L3节段的部分,可能会增大其应力和应变,进而加速其退变。结论基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模态分析,研究融合术后腰椎振动特性的变化,为术后患者恢复和健康生活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术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卢春闻 王辉 +3 位作者 吴宏日 杜诗尧 王振伟 许天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术式分为UBE-TLIF组(46例)和PLIF组(3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术前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156.42±26.65)min vs(141.36±21.46)min,P=0.006],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170.15±10.87)mL vs(203.15±15.67)mL,P<0.001],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6.73±2.42)d vs(9.61±2.56)d,P<0.001]。UBE-TLIF组的腰椎前凸角及节段角在术后3个月[(42.52±8.57)°vs(46.61±7.31)°、(10.93±2.59)°vs(12.16±3.05)°]及末次随访时[(41.35±7.46)°vs(44.62±6.42)°、(10.65±2.43)°vs(11.87±2.53)°]均小于PLIF组(均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低于PLIF组[34.78%(16/46)vs 58.97%(23/39),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43/46)vs 94.87%(37/39),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2.43±0.92)分vs(3.12±1.03)分、(26.81±9.14)分vs(33.35±8.76)分,均P<0.01],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T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融合率可靠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DLS-LS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滑脱 管狭窄症 单边双通道内镜 后路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斜外侧入路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慧斐 李昊 +5 位作者 郭柱 吴晓淋 张治浩 武富通 陈伯华 相宏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4,共8页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A OLIF组(38例)和PLIF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spondylolisthesis angle,SA)、融合率(fusion rate,F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61.3±21.3mL vs 123.5±22.4mL)、手术时间(89.8±30.1min vs 112.1±15.2min)、术后引流量(44.2±23.2mL vs 163.5±22.2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0±1.0d vs4.2±2.1d)、术后住院日(5.8±3.0d vs 9.2±5.3d)及并发症发生率(5.3%vs 19.1%)比较,SA OLIF组均少于PLIF组(P<0.05)。术后1周时,SA OLIF组ODI[(19.3±6.6)%vs(30.9±8.3)%]及腰部VAS评分(2.3±0.5 vs 3.0±1.0)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OD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内,SA OLIF组DH、FH增高程度高于PLIF组(P<0.05),SA、F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 OLIF和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安全、有效,但SA 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对椎间隙有更好的撑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疾病 后路融合术 单纯斜外侧腰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瑞昭 吕鑫垚 +2 位作者 乔军杰 丁立祥 方秀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55例采用CBTS固定的患者纳入CBTS组,58例采用TPS固定的患者纳入TPS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髋关节骨密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螺钉松动率、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术前及术后血糖)以及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BMI和髋关节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和ODI、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TPS组(500mL vs 600mL,P=0.007;8cm vs 10cm,P=0.006;2分vs 3分,P<0.001)。两组间术前血糖及术后1d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CBTS组显著低于TPS组(4.75mmol/L vs 5.57mmol/L,P=0.041)。末次随访时CBTS组螺钉松动率和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均显著低于TPS组(1.68%vs 4.52%,P=0.044和13.83%vs 26.53%,P=0.029)。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机器人辅助下CBTS固定PLIF比TPS固定PLIF的创伤更小,术后早期康复更快,螺钉相关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骨科机器人 皮质骨轨迹螺钉 弓根螺钉 后路融合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10
作者 梁晓霜 彭边 +2 位作者 裴娟 毛莹莹 王雪莲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较高、入室体温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了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1(95%CI:0.798~0.844)。结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术中低体温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6
11
作者 王炤 赵杰 +2 位作者 王以近 王新伟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枚腰融合 弓根螺钉 后路融合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放 时述山 +2 位作者 戴刚 孙天胜 胥少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间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手术治疗 节段性不稳定 临床疗效 弓根固定系统 下腰痛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蔡俊 陶意 +3 位作者 张亮 王静成 王永祥 冯新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4-612,共9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Quardrant通道下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36例采用OLIF治疗(A组),42例采用misPLIF治疗(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骨密度、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和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椎管矢状径、椎间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69±27min)、出血量(38±14ml)、血红蛋白下降(11.0±2.5g/L)、术后住院时间(4.3±1.5d)均少于B组(113±33min、215±48ml、29.0±6.3g/L、7.1±2.1d)(P<0.05)。A组术前和术后2d、2周、3个月、半年、1年、2年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35±2.84和2.78±1.26、2.48±1.21、2.23±1.29、1.63±1.29、1.60±0.97、1.53±0.87分;B组分别为7.43±2.66和4.12±1.84、3.78±1.46、2.81±1.31、2.11±1.31、1.91±0.90、1.84±0.90分,术后2d和2周时A组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时的ODI分别为(68.45±16.21)%和(33.13±11.12)%、(25.23±8.15)%、(24.36±6.43)%,B组分别为(67.62±15.23)%和(35.27±10.85)%、(28.17±9.35)%、(26.58±7.5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和术后3d、半年、2年时前/后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4.11±1.56/7.36±1.28mm和18.52±2.11/10.13±1.16mm、16.67±2.07/8.98±1.38mm、16.61±2.11/8.79±1.41mm,B组分别为13.61±2.15/6.67±1.54mm和15.65±2.55/8.87±2.11mm、14.83±2.23/8.11±1.97mm、14.01±2.29/8.13±1.88mm,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d、半年时A组椎管矢状径分别为10.31±1.39mm和13.21±2.13、13.82±2.52mm,B组分别为9.86±1.12mm和17.33±2.25、15.82±2.31mm,两组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间融合率为94.44%,B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可取得与misPLIF一致的满意疗效,但OLIF可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具有组织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斜外侧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宇彤 姚振均 +5 位作者 陈统一 董健 姜晓幸 张键 费琴明 阎作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结论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单侧单CAGE融合术 局部自体骨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龙 陈建 田进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2-915,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2003年3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疾病患者17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椎板/...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2003年3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疾病患者17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椎板/椎间盘切除术后综合征14例;单节段融合130例,其中L3/48例,L4/564例,L5/S158例,双节段融合46例,其中L3/4、L4/519例,L4/5、L5/S127例,三节段融合2例,均为L3/4、L4/5、L5/S1,对其发生神经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共并发神经损伤13例(7.3%),其中L41例,L57例,S15例;神经根牵拉伤6例,器械损伤3例,误伤变异神经根1例,硬膜外血肿致神经根受压1例,椎弓根骨折致神经根受压1例,继发性侧隐窝狭窄致神经根受压1例;完全性损伤2例,不完全性损伤11例。根据ASIA评分标准,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4例,无恢复2例。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神经根的牵拉伤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术 神经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的疗效和适应证 被引量:8
16
作者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每年腰椎融合手术数量以77%的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后路融合术 疾患 疗效 适应证 后外侧 融合术 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17
作者 高松森 曹云 +3 位作者 陶晖 李伟 张银顺 杨庆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滑脱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砭石穴位按摩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0
18
作者 叶菀 庞书勤 +4 位作者 丁玉兰 张琳 郑蓉婷 杨春练 陈培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砭石按摩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早期预防效果。[方法]将93例病人随机分为手指按摩组、砭石按摩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手指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手指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砭... [目的]探讨砭石按摩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早期预防效果。[方法]将93例病人随机分为手指按摩组、砭石按摩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手指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手指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砭石按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砭棒的砭尖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手指按摩组和砭石按摩组从术前1 d起每日均予按摩2次,每次每穴按摩3 min,全程21 min,持续按摩8 d。比较3组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的差异。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比较3组病人的便秘症状总积分。[结果]手指按摩组和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指按摩组与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早于手指按摩组和对照组,手指按摩组与对照组、砭石按摩组与对照组、手指按摩组与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6天3组病人的便秘症状总积分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砭石穴位按摩和手指穴位按摩均可使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病人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提前,砭石穴位按摩可使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提前,改善便秘症状总积分,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穴位按摩 便秘 后路融合术 中医外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ping-off手术与后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玮 潘福敏 +3 位作者 孔超 孙祥耀 侯晓飞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采用Topping-off术式治疗的40例患者为Topping-off组,按照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选择采用PIF术式治疗的60例患者为PIF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分,使用屈伸位腰椎X线片测量L2/3、L3/4及L2-4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使用改良Pfirrmann评分评估术前术后L2/3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ping-off组术中出血量小于P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Topping-off组L3/4节段ROM较术前降低(P<0.05),L2/3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PIF组L2/3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L2-4节段术后2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年,PIF组L2/3节段改良Pfirrmann评分较Topping-off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ping-off术与PIF术均能显著改善DLD预后,但Topping-off手术能预防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对临床诊疗策略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手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退变性疾病 活动度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0
作者 倪双洋 张永远 +3 位作者 孙宏慧 陈彦飞 胡薇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5-813,共9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UBE-PLIF组27例,MIS-TLIF组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诊断、合并慢性疾病及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情况、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UBE-PLIF组随访12~15个月(13.3±1.0个月),MISTLIF组随访12~16个月(13.4±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PLIF组手术时间274.3±88.2min、术中出血量261.1±207.7ml、术后引流量95.7±79.7ml,MIS-TLIF组分别为181.8±58.7min、331.8±247.1ml、125.4±113.1m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UBE-PLIF组住院天数7.4±2.3d,MIS-TLIF组7.5±1.0d,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UBE-PLIF组优于MIS-TLIF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IDH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IDH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评估,UBE-PLIF组I级融合23例、Ⅱ级4例,MIS-TLIF组I级28例、ⅡI级5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UBE-PLIF组1级2例、2级18例、3级7例,MIS-TLIF组1级0例、2级15例、3级18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UBE-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MIS-TLIF相近,术后3个月UBE-PLIF组腰腿痛症状较MIS-TLIF组明显改善,并且UBE-PLIF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融合术 微创经孔腰融合术 退变性疾病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