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制经皮单向椎弓根螺钉连接棒长度测量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1
作者 王越 王珊 +6 位作者 李良生 郑晓鹏 黄泓翰 陈恒梅 陈世杰 陈建泉 王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疾病之一[1、2],在所有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达到5%[2]。其中,胸腰椎(T11~L2)骨折的发病率约占脊柱骨折的60%[1],目前,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疾病之一[1、2],在所有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达到5%[2]。其中,胸腰椎(T11~L2)骨折的发病率约占脊柱骨折的60%[1],目前,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已经成为常用术式[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脊柱骨折 经皮弓根螺钉内固定 创伤患者 脊柱创伤 无神经损伤 长度测量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 后路 经单侧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侯国进 周方 +6 位作者 田耘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杨钟玮 张雅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4,共8页
目的:探索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44例患者... 目的:探索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44例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男性74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39.1±13.2)岁。伤椎分布在T12(42例)、L1(72例)和L2(30例),骨折类型为A3(90例)、B1(25例)和B2(29例)。根据取出内固定物后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是否>5°,将患者分为再发后凸组和无再发后凸组,再发后凸组共纳入92例,无再发后凸组共纳入52例。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组间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20~11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影像学指标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伤椎前缘高度、局部后凸角、伤椎楔形角、Gardner畸形等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术后1年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形角不再因取钉发生变化,而局部后凸角和Gardner畸形在取钉术后仍出现后凸加重(P<0.05);伤椎上、下椎间盘高度随访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单因素分析可见,再发后凸组和无再发后凸组患者的性别、年龄(36.9岁vs.43.0岁)、上位椎间盘损伤与否、CT值(174 vs.160)、术前节段后凸角(16.6°vs.13.3°)、术前伤椎楔形角(16.7°vs.13.6°)、术前Gardner畸形(19.1°vs.15.2°)及术前椎体前缘的高度比(0.65 vs.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2.88,95%CI:1.196~6.933)、上位椎间盘损伤(OR:2.962,95%CI:1.062~8.258)及术前伤椎楔形角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物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跨伤椎内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术后即刻效果,但随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男性、上位椎间盘损伤及术前伤椎楔形角是内固定物取出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 弓根螺钉 脊柱后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腰椎椎管肿瘤手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廉民学 何百祥 +3 位作者 鲍刚 王宁 李传坤 廉海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对比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腰椎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评价两种术式手术情况、并发症以及对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腰椎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行改良椎管... 目的对比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腰椎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评价两种术式手术情况、并发症以及对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腰椎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48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以及术后3、6、12、24月腰椎不稳发生率、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优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两组间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在术后腰椎不稳发生率比较无差别(P>0.05)。两组在术后3、6、12月JOA评分变化及JOA评分改善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4月JOA评分变化及JOA评分改善率优于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组。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都有很好的术后腰椎稳定效果,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远期神经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优于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肿瘤 改良管扩大成形 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显招 吴大江 +1 位作者 祁敏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0-793,共4页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作为传统融合手术的革新,其临床疗效评价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主要就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疗效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螺钉动态固定 疾病 治疗结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对融合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扬 王轶希 +5 位作者 张瑞 张涛 阿卜杜萨拉木·托合提 陈琪豪 木再帕尔·买吐送 帕尔哈提·热西提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1122,共9页
目的基于L4~5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模型研究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和双侧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bilateral 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BMCS)联合固定技... 目的基于L4~5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模型研究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和双侧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bilateral 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BMCS)联合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根据3具尸体腰椎标本,建立L1~S1椎体有限元模型。BPS-BPS(TT螺钉位于L4~5)、BPS-BMCS(TT螺钉位于L4,MCBT螺钉位于L5)、BMCS-BPS(MCBT螺钉位于L4,TT螺钉位于L5节段)和BMCS-BMCS(MCBT螺钉位于L4~5)植入有限元模型中。在400 N载荷和7.5 N·m力矩的屈曲、后伸、弯曲和旋转条件下,比较L4~5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以及内固定系统、融合器和连接棒的峰值应力。结果BMCS-BPS组在旋转工况下ROM以及融合器、内固定系统和连接棒峰值应力均小于BPS-BPS组、BPSBMCS组、BMCS-BMCS组。BPS-BMCS组和BMCS-BPS组较BPS-BPS组显著降低了弯曲、旋转工况下L4~5节段ROM,较BMCS-BMCS组显著降低了旋转工况下L4~5节段ROM。BPS-BMCS组和BMCS-BPS组在弯曲工况下较BPS-BPS组和旋转工况下较传BMCS-BMCS组显著减少融合器沉降的风险。BPS-BMCS组和BMCS-BPS组较BPSBPS组、BMCS-BMCS组显著降低了弯曲、旋转工况下连接棒断裂失效的风险,且增强了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结论PLIF联合BPS-BMCS和BMCS-BPS固定技术,可为人体在弯曲和旋转时可提供较好的内固定系统稳定性、椎体稳定性以及较低的融合器沉降和连接棒断裂风险,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 后路间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7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体畸形 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 后路体切除 短节段经弓根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袁磊 陈仲强 +2 位作者 曾岩 孙卓然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6-762,共7页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提供脊柱三柱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增加相应节段的融合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侧后凸畸形、骨折、滑脱、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的重要方法[1]。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取...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提供脊柱三柱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增加相应节段的融合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侧后凸畸形、骨折、滑脱、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的重要方法[1]。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螺钉松动仍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2]。大量研究报道了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但是采用的诊断标准及研究方法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螺钉松动 弓根螺钉 弓根螺钉内固定 脊柱生物力学 侧后凸畸形 退行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6
9
作者 覃浩然 覃海飚 +8 位作者 陈勇喜 韦家鼎 伍亮 付拴虎 宋泉生 谷金 卢大汉 饶远森 卢明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4-130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7月我科对86例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病人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手术时...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7月我科对86例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病人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C型臂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两组手术并发症;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以及两组手术前后JOA、ODI评分以及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皮置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但是经皮置钉组C型臂透视次数比开放置钉组多(P <0.05)。术后经皮置钉组无切口感染发生,开放置钉组切口感染2例,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置钉位置不良引起的神经损伤。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和复查胸腰椎X线片和CT片,术后15个月两组伤椎均骨性愈合,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5个月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JOA疼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以及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 <0.05)。两组之间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15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的JOA、O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15个月时经皮置钉组优于开放置钉组。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跃式骨折 胸腰 经皮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建 周跃 +4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卫东 张正丰 李长青 张年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08-912,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腰椎管狭窄症5例,Ⅰ度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7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7~16d,平均12d。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行内窥镜下翻修手术。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平均6.3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32±10.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75±8.59分和11.06±5.2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2±1.0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5±1.28分和1.29±0.7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本组优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管狭窄症 滑脱症 间盘突出症 后路间融合 经皮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呈宣 李永奖 +3 位作者 彭茂秀 林光锚 王涛 张力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单枚间融合器 滑脱症 内固定治疗 后路间融合 LUMBAR 融合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断棒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兰泽 陈先 +3 位作者 卢占彬 王立功 安毅 何宝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4-614,618,共2页
关键词 胸腰骨折 后断钉 弓根螺钉 原因分析 固定治疗 断棒 弓根内固定 脊髓损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原因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富立 靳安民 +3 位作者 王瑞 张辉 童斌辉 姚伟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内固定 螺钉松动 临床分析 短节段弓根螺钉 2003年8月 1999年 创伤 脊柱疾患 固定治疗 弓根 并发症 内同定 胸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小广 丁亮华 +3 位作者 姜世涛 胡新宇 黄智慧 凌为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弓根 动态固定 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价值 退变性滑脱 系统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弓螺钉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晓辉 刘兰泽 +3 位作者 逯强 项力源 安毅 郭玉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9-1131,共3页
目前对于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常用术式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其中寰椎安全顺利置钉为手术成败的关键,若术中寰椎置钉不成功或不顺利,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临床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的... 目前对于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常用术式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其中寰椎安全顺利置钉为手术成败的关键,若术中寰椎置钉不成功或不顺利,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临床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的手术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 后弓 后路固定 螺钉位置 弓根螺钉 钉棒系统固定 融合 时间 齿状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白一冰 才晓军 孙继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4-605,共2页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3周 ,16例病人的神经症状开始恢复。术后 6个月复查 ,完全恢复 9例 ,不完全恢复 7例。 7例不完全恢复者最近一次随访 2例完全恢复 ,ASIA神经功能分级 3例达D级 ,2例达C级 ,截瘫恢复率 92 9%。提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截瘫恢复 ,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系统 板植骨 脊柱结核 截瘫 金属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云生 权正学 +4 位作者 蒋电明 唐可 安洪 李佳 沈昌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41-1544,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Ⅱ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 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 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 mm/4.0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 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 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弓根螺钉 上颈 关节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兴 马远征 薛海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主观满意率和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随访 1年~ 4年 2个月 ,平均 2年 6个月。结果 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796±0 1 67)g/cm2 ,无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953± 0 1 85)g/cm2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两组患者之间的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P <0 0 5)、植骨融合率 (P <0 0 0 1 )、主现满意率 (P <0 0 1 )和客观疗效 (P <0 0 0 1 )之间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行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 ,骨密度是影响螺钉松动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 (DEXA)客观定量测定骨密度可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术前骨密度低于 (0 796± 0 1 6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弓根螺钉系统 内固定 后路间融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辅助拉钩的研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明辉 邹琳 +1 位作者 陈建庭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3-1134,共2页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畸形、腰椎肿瘤、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该手术过程需借助各类型辅助拉钩协助进行手术部位的显露[1]。常规手术拉钩包括自动撑开器、...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畸形、腰椎肿瘤、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该手术过程需借助各类型辅助拉钩协助进行手术部位的显露[1]。常规手术拉钩包括自动撑开器、椎板拉钩等。自动撑开器的放置需较大的手术切口,同时对切口两边肌肉挤压严重,容易使肌肉损伤甚至坏死;椎板拉钩则需固定在关节突关节外侧或横突上,容易损伤滋养血管,甚至导致骨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拉钩 弓根 螺钉固定 应用 弓根螺钉内固定 间盘突出症 肌肉损伤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海洋 李超 +5 位作者 干阜生 梁成民 焦伟 赵刚 翟云雷 杨东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收治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8~58岁。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6例,D级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收治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患者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8~58岁。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6例,D级26例。均采用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单侧椎板开窗减压31例,双侧椎板开窗减压6例。随访椎管减压情况、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定位准确,未出现螺钉进入椎管情况,手术时间110~170min,平均145min,术中出血量350~1100ml,平均670ml。术后切口浅表感染2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经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1周缝线断裂致腰背部巨大血肿形成,行血肿清除术后10d切口痊愈。3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2.3%矫正到术后92.7%,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26.4°矫正到术后的平均6.9°。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有1~3级恢复。23例10~1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随访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及脊柱成角加重。结论:后路经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可同时解决脊髓减压和脊柱稳定的问题,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骨折 内固定 开窗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