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放 时述山 +2 位作者 戴刚 孙天胜 胥少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间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体间融合 手术治疗 节段性不稳定 临床疗效 弓根固定系统 下腰痛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熙雷 冯振洲 +1 位作者 董健 戴文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B07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nal fixation,PLIF)手术后应用的价值。方法:50例患者,其中19例腰椎滑脱,26例腰椎管狭窄,5例腰椎间盘突出。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及试...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nal fixation,PLIF)手术后应用的价值。方法:50例患者,其中19例腰椎滑脱,26例腰椎管狭窄,5例腰椎间盘突出。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及试验组(MP组),各25例。MP组患者在术后1h内给予MP160mg/d静脉滴注,连用3d后减量至80mg1d、40mg1d后停用,共用药5d;地塞米松(DXM)组术后1h内给予DXM10mg/d静脉滴注,持续3d后减量至5mg应用1d后停用,共4d。在术前1d,术后1d、10d、3个月,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感觉评分标准评分。结果:MP组在术后1d、10d的感觉、运动评分高于DXM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0d感觉及术后1d运动P<0.05,术后1d感觉及术后10d运动P<0.01),3个月后差异消失(P>0.05)。结论:在腰椎PLIF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能预防手术导致的脊髓和神经损伤,其效果优于地塞米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损伤 神经损伤 后路椎体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初步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钱邦平 唐天驷 +1 位作者 杨同其 徐耀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优越性.方法:采用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治疗20例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年~1年4个月,近期疗效满意,未产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优越性.方法:采用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治疗20例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结果:随访1年~1年4个月,近期疗效满意,未产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不仅可实现充分减压,而且可以预防继发性腰椎不稳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体间融合 管狭窄症 板切除术 治疗 神经根卡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的疗效和适应证 被引量:8
4
作者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每年腰椎融合手术数量以77%的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后路椎体间融合 疾患 疗效 适应证 后外侧 融合 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高松森 曹云 +3 位作者 陶晖 李伟 张银顺 杨庆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 滑脱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勇 贺学岗 +4 位作者 王永刚 胡旭昌 黄良增 康学文 邢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研究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目的研究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经皮全内镜下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手术节段、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参数,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指标包括腰痛及下肢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末次随访Macnab满意度评分等手术参数。评估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及腰椎融合情况。所有患者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3±8.3)岁,病程平均(28.9±36.6)月。18例中,有16例为腰椎退变性疾病,2例腰椎椎间隙感染;仅1例为双节段融合,融合节段为L_(3)−L_(4)、L_(4)−L_(5),其余17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11例为L_(4)−L_(5),6例为L_(5)−S_(1)。平均手术时间(207.8±31.7)min,平均出血量(25.6±7.8)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6±2.30)d。术后1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的ODI评分也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满意度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4.4%。17例单节段融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前凸角虽然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的腰椎前凸角虽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融合情况显示融合率为88.2%。所有患者有1例术中出现融合器碎裂,1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融合器后移。结论经皮全内镜辅助下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结合同一切口下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下腰椎各类疾患中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下腰椎融合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镜 改良腰后路椎体间融合(mPLIF) 旁肌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蔡俊 张亮 +3 位作者 张志强 陶玉平 杨建东 冯新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5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75)。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单...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5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75)。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单侧PLIF,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法和时间在VAS评分、OD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具有创伤较小、出血少、疗效好、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移位 管狭窄 后路椎体间融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卢春闻 王辉 +3 位作者 吴宏日 杜诗尧 王振伟 许天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术式分为UBE-TLIF组(46例)和PLIF组(3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术前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156.42±26.65)min vs(141.36±21.46)min,P=0.006],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170.15±10.87)mL vs(203.15±15.67)mL,P<0.001],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6.73±2.42)d vs(9.61±2.56)d,P<0.001]。UBE-TLIF组的腰椎前凸角及节段角在术后3个月[(42.52±8.57)°vs(46.61±7.31)°、(10.93±2.59)°vs(12.16±3.05)°]及末次随访时[(41.35±7.46)°vs(44.62±6.42)°、(10.65±2.43)°vs(11.87±2.53)°]均小于PLIF组(均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低于PLIF组[34.78%(16/46)vs 58.97%(23/39),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43/46)vs 94.87%(37/39),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2.43±0.92)分vs(3.12±1.03)分、(26.81±9.14)分vs(33.35±8.76)分,均P<0.01],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T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融合率可靠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DLS-LS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滑脱 管狭窄症 单边双通道内镜 后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顾宇彤 姚振均 +5 位作者 陈统一 董健 姜晓幸 张键 费琴明 阎作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结论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 单侧单CAGE融合 局部自骨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6
10
作者 王炤 赵杰 +2 位作者 王以近 王新伟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枚腰融合 弓根螺钉 后路融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云荣 叶晓健 +2 位作者 蒋玉权 余将明 许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腰后路椎体间融合 单侧固定 融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杨蓉蓉 徐兴国 +1 位作者 张红玲 黄新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全麻腰椎手术的173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手术麻醉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n=42)、低剂量瑞马... 目的探究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全麻腰椎手术的173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手术麻醉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n=42)、低剂量瑞马唑仑组(n=45)、中剂量瑞马唑仑组(n=46)、高剂量瑞马唑仑组(n=40)。麻醉诱导期丙泊酚组予以丙泊酚1.5mg/kg静脉推注,低、中、高剂量瑞马唑仑组对应予以瑞马唑仑0.2、0.3、0.4mg/kg静脉推注,均给药1min。比较四组麻醉诱导开始前2min(T_(0))、麻醉诱导至BIS值≤60时(T_(1))、气管插管后即刻(T_(2))、麻醉诱导后30min(T_(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指标[T_(0)、T_(2)、T_(4)(术后24 h)时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T_(0)、T_(4)时刻TNF-α、IL-10水平,比较麻醉诱导起效时间、苏醒质量、补救镇静例数、不良反应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1)、T_(3)时刻的HR及T_(1)时刻的MAP高于丙泊酚组(P<0.05);T_(3)时刻,低、中剂量瑞马唑仑组MAP高于丙泊酚组,低剂量瑞马唑仑组HR低于高剂量瑞马唑仑组,MAP高于高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四组麻醉诱导起效时间由快至慢依次为丙泊酚组、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中剂量瑞马唑仑组、低剂量瑞马唑仑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低剂量瑞马唑仑组需补救镇静(11.11%)。丙泊酚组、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低、中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P<0.05)。仅高剂量瑞马唑仑组出现低氧血症(7.50%)。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2)和T_(4)时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低于丙泊酚组(P<0.05)。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4)时刻TNF-α、IL-10水平均低于丙泊酚组,中、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低于低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术后3d MMSE、MoCA评分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麻醉诱导中,瑞马唑仑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弱应激反应、降低TNF-α和IL-10水平及减轻认知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丙泊酚,且最佳使用剂量为0.3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诱导剂量 后路融合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入路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磊 戎利民 董健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手术常需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协助,存在大血管与内脏损伤、男性还存在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融合 相关并发症 极外侧入路 后路融合 安全性 lumbar 退行性疾病 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植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被引量:10
14
作者 蔡明 郦志文 +2 位作者 何腾峰 李方财 陈其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0-521,共2页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作为改良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不但具备椎体间融合术的所有优点,同时避免了PLIF技术的缺点。标准的TLIF技术需...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作为改良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不但具备椎体间融合术的所有优点,同时避免了PLIF技术的缺点。标准的TLIF技术需要2枚融合器,且常需取自体髂骨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腰融合 髂骨植骨 单枚融合 疾患 后路融合 lumbar 治疗 PL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pine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安永胜 刘文涛 +3 位作者 吕永明 李桂萍 杨晓华 李明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 目的:探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稳定及滑脱症患者39例,对比治疗前后JOA29分评分,随访观察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5d常规下地活动,随访8~20个月,JOA29分评分达到23.89±1.98,病变椎间隙高度与L1~2间隙比值增加为1.15±0.07,椎间孔上下直径与L1~2椎间孔比值增加为1.22±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滑脱完全复位,全部随访病例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U-Spine椎弓根钉棒系统螺钉设计理念独特,应用简便,提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同时行神经周围充分减压,椎间cage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移位 滑脱 后路椎体间融合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融合器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中华(综述) 刘林(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9-643,共5页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PLIF)因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1,2],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是PLIF术后因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会产生术后疼痛,治疗腰椎滑脱术后一过性下肢麻痛的发生率...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PLIF)因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1,2],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是PLIF术后因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会产生术后疼痛,治疗腰椎滑脱术后一过性下肢麻痛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 硬膜囊 下肢麻痛 退行性病变 神经根 融合 微创经孔腰融合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融合 后路 微创 后路椎体间融合 lumbar 融合 病变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8
作者 赵志刚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5,共5页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腰腿痛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常见的疾病,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经典术式,且疗效确切.目前最常用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腰腿痛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常见的疾病,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经典术式,且疗效确切.目前最常用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由Foley等在2003年首次提出,利用特殊工作套管,经肌间隙入路切除一侧小关节并暴露椎间隙的后外侧来完成病变节段的减压及融合,获得脊柱手术的微创效果.笔者就MIS-T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及椎间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孔入路 融合 微创效果 治疗 后路融合 退行性病变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19
作者 符楚迪 潘兵 +1 位作者 卢一生 许文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经治疗后,效果确切,优良率92.3%。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MRI信号改变,包括高信号(HIZ)现象以及终板信号改变,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显示有较高相关性。结论:MRI、椎间盘造影可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源性腰痛 盘造影 后路椎体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弓根钉固定后两种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滨生 刘少喻 +3 位作者 李佛保 ABUMI Kuniyoshi 陈柏龄 龙厚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对侧后方融合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探讨腰椎重建术式的选择方法。【方法】10具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3-L6)用于实验。从L4-L5后方破坏腰椎稳定结构,并用椎弓根钉固定(PSF)和椎体间cage行以下重建:①完整脊柱+PSF,... 【目的】对侧后方融合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探讨腰椎重建术式的选择方法。【方法】10具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3-L6)用于实验。从L4-L5后方破坏腰椎稳定结构,并用椎弓根钉固定(PSF)和椎体间cage行以下重建:①完整脊柱+PSF,②两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切除+PSF,③两侧关节突关节全切+PSF,④椎间盘部分切除+PSF,⑤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各组均行载荷量为5N·m的前-后屈曲测试,记录固定椎间(L4-L5)的刚度值及L4螺钉的应变量,并比较。【结果】除椎间盘部分切除+PSF外所有重建组的脊柱刚度均显著大于完整脊柱组,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组在所有的固定组中获得最大的脊柱刚度。椎间盘部分切除+PSF组在所有的重建组中螺钉的应变量最大,而椎间盘部分切除+PSF/cage组的螺钉的应变量在所有重建组中最小。【结论】若脊柱前方的承载能力尚存,使用PSF的侧后方融合可获得充分的力学稳定性。当脊柱前方丧失其承载能力,单纯PSF的脊柱刚度低,螺钉的应力显著增大。对此种病例,cage的使用可增加重建脊柱的初期稳定性,有利于降低后方固定器械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后方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 生物力学 弓根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