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鑫
欧云生
+3 位作者
权正学
蒋电明
唐可
罗小辑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3岁至88岁;胸113例,胸127例,腰19例,...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3岁至88岁;胸113例,胸127例,腰19例,腰24例;胸腰段(胸10~腰2)后凸畸形Cobb角为32°至66°,平均为46°±2.4°;伤椎后凸Cobb角为16°至42°,平均30°±1.8°。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照ASIA分级:C级3例,D级11例,E级9例;腰背痛VAS评分平均7.84±0.28。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胸腰段后凸Cobb角平均12°±1.7°,矫正率74%;伤椎Cobb角为0°至4°,平均2.8°,矫正率91%;术后随访X片,胸腰段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2°至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3例C级2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1例D级均改善至E级;腰背痛VAS评分平均为2.9±0.13;内固定物无松动或断裂,无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截骨矫形
胸腰椎
陈旧性
骨
折
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
9
2
作者
袁磊
刘寅昊
+5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齐强
郭昭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6-603,共8页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 (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
全脊椎
截
骨
矫形
术
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鑫
欧云生
权正学
蒋电明
唐可
罗小辑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出处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7,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3岁至88岁;胸113例,胸127例,腰19例,腰24例;胸腰段(胸10~腰2)后凸畸形Cobb角为32°至66°,平均为46°±2.4°;伤椎后凸Cobb角为16°至42°,平均30°±1.8°。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照ASIA分级:C级3例,D级11例,E级9例;腰背痛VAS评分平均7.84±0.28。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胸腰段后凸Cobb角平均12°±1.7°,矫正率74%;伤椎Cobb角为0°至4°,平均2.8°,矫正率91%;术后随访X片,胸腰段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2°至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3例C级2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1例D级均改善至E级;腰背痛VAS评分平均为2.9±0.13;内固定物无松动或断裂,无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
后路截骨矫形
胸腰椎
陈旧性
骨
折
后凸畸形
Keywords
posterior osteotomy
thoracolumbar vertebra
old fracture
kyphosis
分类号
U674.761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
9
2
作者
袁磊
刘寅昊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齐强
郭昭庆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6-603,共8页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202230)。
文摘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 (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关键词
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
全脊椎
截
骨
矫形
术
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Keywords
Focal kyphosis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Thoracolumbar kyphoscoliosis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陈鑫
欧云生
权正学
蒋电明
唐可
罗小辑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的中远期效果观察
袁磊
刘寅昊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齐强
郭昭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