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后碰撞岩浆作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建军 王珩 +3 位作者 何川 王璐 王勤燕 陈能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54,共22页
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 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863±4)Ma和(827±6)^(830±8)Ma,变质锆石年龄为(463±3)Ma。结合先期获得的年龄数据,柯柯沙花岗岩体可能为约860 Ma和810~830 Ma的两阶段岩浆作用产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呈弱过铝质和弱—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构造环境,源区岩石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岩浆部分熔融温度约为800℃,压力在0.9~1.4GPa之间。综上所述,乌北地体主碰撞阶段结束于860 Ma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后碰撞岩浆作用 RODINIA超大陆 乌北地体 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保弟 陈陵康 +3 位作者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2-1674,共13页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超钾质岩 后碰撞岩浆作用 时间分布 麻江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期的克拉通化:冀东昌黎碱性花岗质岩石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4
3
作者 佟鑫 王惠初 张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98-2618,共21页
冀东地区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出露于冀东昌黎地区的一套新太古代碱性花岗质岩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碱性长石、石英和霓辉石,以及榍石... 冀东地区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出露于冀东昌黎地区的一套新太古代碱性花岗质岩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碱性长石、石英和霓辉石,以及榍石、磷灰石等副矿物,偶见紫苏辉石。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其成岩年龄为2531~2518Ma。该套碱性花岗质岩石具有高SiO 2(70.2%~73.0%)、K 2O+Na 2O(10.1%~11.0%)、Sr/Y值(44.3~103.5),低CaO(0.48%~0.94%)、MgO(0.14%~0.33%)、Cr(4.96×10^(-6)~10.9×10^(-6))、Ni(2.46×10^(-6)~4.62×10^(-6))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冀东-辽西地区闪长质及二长-正长花岗质岩石相似,同时显示Eu的正异常(Eu/Eu*=1.02~1.49)以及岩浆分异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根据以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的模拟计算,本文认为这套岩石来自增厚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以磷灰石为主同时包括榍石、褐帘石等副矿物的分离结晶。结合前人对区域内同时代变质表壳岩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岩石圈地幔镁铁质岩浆的底垫和侵入有关。陆块发生碰撞后,岩石圈包括下地壳不断增厚,岩石圈地幔下部沉入软流圈,引起了软流圈的上涌以及残余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昌黎碱性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碰撞后的拉张环境,暗示了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期的克拉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质岩石 元素地球化学 后碰撞岩浆作用 新太古代末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