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轮替与交融:“后碑学”视阈下的碑帖观流变
被引量:
2
1
作者
郑付忠
付新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后碑学"是相对于清季碑学而言的,此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清代碑学运动对后世书学观念的洗礼及碑学思维的延续。时间跨度为民国初年直至今,在创作理念上表现为由扬碑抑帖向碑帖交融转化,由起初立足于碑最终转向归位于帖。碑帖观...
"后碑学"是相对于清季碑学而言的,此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清代碑学运动对后世书学观念的洗礼及碑学思维的延续。时间跨度为民国初年直至今,在创作理念上表现为由扬碑抑帖向碑帖交融转化,由起初立足于碑最终转向归位于帖。碑帖观念轮替贯穿整个后碑学时期,并伴以碑学概念的扩充和变异。民国书法上承晚清下启当代,具有浓厚的后碑学色彩。如果说民国书法主要表现为碑帖融合的初步阶段的话,则当下书法已然演变为"碑为体、帖为用"的深度逻辑,超越了简单的碑帖融合技巧。"新帖学"的提出宣告了后碑学形式上的终结,但碑帖碰撞开拓了当代书法的新格局,碑学思维还在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碑学
碑帖融合
“碑为体、帖为用”
新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轮替与交融:“后碑学”视阈下的碑帖观流变
被引量:
2
1
作者
郑付忠
付新菊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文摘
"后碑学"是相对于清季碑学而言的,此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清代碑学运动对后世书学观念的洗礼及碑学思维的延续。时间跨度为民国初年直至今,在创作理念上表现为由扬碑抑帖向碑帖交融转化,由起初立足于碑最终转向归位于帖。碑帖观念轮替贯穿整个后碑学时期,并伴以碑学概念的扩充和变异。民国书法上承晚清下启当代,具有浓厚的后碑学色彩。如果说民国书法主要表现为碑帖融合的初步阶段的话,则当下书法已然演变为"碑为体、帖为用"的深度逻辑,超越了简单的碑帖融合技巧。"新帖学"的提出宣告了后碑学形式上的终结,但碑帖碰撞开拓了当代书法的新格局,碑学思维还在继续。
关键词
后碑学
碑帖融合
“碑为体、帖为用”
新帖学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轮替与交融:“后碑学”视阈下的碑帖观流变
郑付忠
付新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