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8-735,I0001-I0002,共10页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磷质化石库。瓮安陡山沱组磷质岩提供了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化石记录,展示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早期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景观,为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圈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葬学窗口。近来,通过醋酸浸解法,在贵州瓮安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疑似后生动物的实体化石(包含了所有已经报道的类型或与之相似的化石类型)新材料,为了解这些化石的内部构造特征,将一些化石包埋后制作了定向薄片。基于上述化石新材料,结合定向薄片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后生动物 研究进展 震旦纪 埃迪卡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洪斌 东刘成 唐贤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5-1110,共6页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处理和供水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源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苔藓虫和软体动物作为源水生物处理的特有后生动物,容易在生物膜上生长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苔藓虫的死亡残体和虫体溶出物的毒性很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少量椎实螺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稳定;大量存在可啃食生物膜,影响除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后生动物 源水生物处理 苔藓虫 椎实螺 发光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演化特征及其与后生动物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常玉光 白万备 王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作为微生物席建造物的叠层石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和古地理信息,在豫西寒武系出露18层叠层石,以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为基础,依据各组段叠层石丰度(层厚度)和分异度(形态类型)的演化,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划分为6个演化组合。从叠层石组合的... 作为微生物席建造物的叠层石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和古地理信息,在豫西寒武系出露18层叠层石,以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为基础,依据各组段叠层石丰度(层厚度)和分异度(形态类型)的演化,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划分为6个演化组合。从叠层石组合的微观纹层、微生物化石及其微生物席演化等方面,结合沉积学和生物化石特征,探讨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的幕式演化,分别为微生物岩-叠层石演化幕和微生物岩-灰岩演化幕。以中寒武世灰岩中微生物岩与遗迹化石的密度关系为例,并从整个寒武纪微生物岩与后生动物化石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叠层石微生物岩演化与后生动物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演化 后生动物 耦合关系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1-165,共5页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后生动物 埋藏学 动物 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智 梅荣武 +2 位作者 张宇 韦彦斐 王慧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在A/A/O普通活性污泥工艺中引入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小于0.5 mg(/mg MLSS·d)时,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可大量生长;当内回流比升高、外回流比降低... 在A/A/O普通活性污泥工艺中引入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小于0.5 mg(/mg MLSS·d)时,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可大量生长;当内回流比升高、外回流比降低时,更有利于虫体的繁殖。经过适时的运行工艺调整可使生化系统虫体密度和稳定性提高,污泥减量效果可达到40%以上。非寡毛类后生动物的活动与摄食作用提高了系统污泥的沉降性能,并对系统出水COD、NH3-N、TN、TP、SS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寡毛类后生动物 活性污泥法 污泥原位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与后生动物起源 被引量:3
6
作者 牛绍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9-230,共2页
在《论我国新元古地层柱》一文中,作者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青白口系(群)、淮南系(群)和震旦系。按这一地层层序所提供的自然时间顺序,讨论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特征具有可靠的基础。现就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元古代... 在《论我国新元古地层柱》一文中,作者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青白口系(群)、淮南系(群)和震旦系。按这一地层层序所提供的自然时间顺序,讨论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特征具有可靠的基础。现就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元古代宏观生物化石组合和宏观动植物群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生物地层 后生动物起源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南晚期前寒武纪后生动物群的特征及其时代范围 被引量:2
7
作者 段吉业 林蔚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0年第2期20-28,113-117,共14页
本文记述了“辽南后生动物群”的水母类及其它软躯动物遗迹化石的一些新资料,并根据该动物群的特征及有关地层年代资料,提出时代范围早于文德——埃迪卡拉期动物群,可能在7、0一9、0亿年之间。
关键词 后生动物 动物 群的特征 埃迪 水母类 辽南 前寒武纪 海绵骨针 登记号 未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交替发育
8
作者 张彦欣 齐永安 +3 位作者 刘炳辰 代明月 王敏 李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3-705,共13页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坪环境,而垂直潜穴发育于持续搅动的高能鲕粒滩环境;登封张夏组底部以凝块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以厚薄不均的泥岩层为分界面,二者均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的深水低能环境;卫辉崮山组以叠层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二者以凹凸不平的界面或薄泥岩层相分隔,叠层石保存于中等能量的潮间坪沉积,而生物扰动构造则形成于低能的台地缓斜坡。当环境条件有利于微生物成席时(如清洁的水体、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和坚硬的底质),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微生物席底会大量发育。当环境条件不适合微生物席发育时(如浑浊的水体、交替变化的水动力条件和松软的底质),后生动物便开始在沉积物中掘穴,留下各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和混合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发育 寒武系 后生动物扰动构造 控制因素 微生物成因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与演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龚一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可归并为3 族、8 种基本拓扑型、3 种组合拓扑型和21 种拓扑遗迹类, 它们与习性类有较好的成因联系。中元古代以来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在质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今...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可归并为3 族、8 种基本拓扑型、3 种组合拓扑型和21 种拓扑遗迹类, 它们与习性类有较好的成因联系。中元古代以来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在质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今所看到的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类别和欧氏几何形态格局在显生宙初期即已形成; 至少从晚古生代以来, 后生动物遗迹不论在非同胚演化方面, 还是在同胚演化方面均无重大变化。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 在量上具积累演化特征, 即拓扑类和习性类只有新生, 没有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遗迹化石 拓扑结构 演化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发现后生动物真正始祖
10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15,共1页
日前,《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远古的海洋"水母"撼动了动物进化树——化石修改了演化的顺序》的评论文章,介绍了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唐烽研究员为首的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发现华南贵州的一类5.8亿年前的化石,导... 日前,《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远古的海洋"水母"撼动了动物进化树——化石修改了演化的顺序》的评论文章,介绍了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唐烽研究员为首的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发现华南贵州的一类5.8亿年前的化石,导致了对已知的动物系统树的怀疑,这类被命名为"八臂仙母虫"的化石生物,将重新排序生命系统树的最早期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后生动物 专家 《自然》杂志 化石生物 古生物学家 研究成果 系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瑞典科学家在贵州发现的八臂仙母虫是已知的最古老后生动物宏体化石
11
《生物学教学》 2012年第5期69-69,共1页
据生物通网开一面2011年11月30日报道,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唐烽研究员和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StefanBengtson院士合作组成的科研小组,自2005年起在贵州铜仁江口地区伊迪卡拉纪地层中发现距今5.51亿-5.8亿年的后生动物化石... 据生物通网开一面2011年11月30日报道,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唐烽研究员和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StefanBengtson院士合作组成的科研小组,自2005年起在贵州铜仁江口地区伊迪卡拉纪地层中发现距今5.51亿-5.8亿年的后生动物化石,并命名为八臂仙母虫,从而使我国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宏体化石 后生动物 贵州 瑞典 科学家 自然历史博物馆 地质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黑龙江麻山群“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之我见
12
作者 王兴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9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关于黑龙江麻山群后生动物化石问题,看法不一。国内有人认为确系Ediacara动物化石,国外也有人赞同。但也有人反对。认为诚然“化石”存在于透辉岩中,但透辉石形成温度最低也要在300°—500℃以上。在这种温度下怎能保存化石呢?再从... 关于黑龙江麻山群后生动物化石问题,看法不一。国内有人认为确系Ediacara动物化石,国外也有人赞同。但也有人反对。认为诚然“化石”存在于透辉岩中,但透辉石形成温度最低也要在300°—500℃以上。在这种温度下怎能保存化石呢?再从“化石”所在部位皆为沸石,而沸石与透辉石形成之温压条件极不相同,这又是一个矛盾。 科学的认识需要在是非的讨论中发展。本刊现将王兴华一文发表,欢迎读者参加讨论。以期对客观地质现象有一正确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麻山 辉岩 透辉石岩 角砾 地质现象 埃迪 胶结物 重力分异 热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滕 周驰 +3 位作者 张航 胡艳欣 高健 王铭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51种,包括枝角类16种,桡足类16种,轮虫19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1500.1 ind.·L^(-1),丹江口丰度最低为31.3 ind.·L^(-1);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1.80 mg·L^(-1)(2018年7月),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0.05 mg·L^(-1)(2017年11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等环境因子对2018年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而温度与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14
作者 陈建琴 孙婉 +6 位作者 钱薇雅 邢雨辉 张振华 张晨岭 汪俊琦 常青 胡超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浮游动物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浮游动物现状,研究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对保护区水域的后生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发现后生浮游动物62属... 浮游动物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浮游动物现状,研究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对保护区水域的后生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发现后生浮游动物62属112种,其中轮虫32属67种,枝角类17属31种,桡足类13属14种.后生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636.31 ind./L,季节变化对密度有极显著的影响,空间变化对其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洪泽湖保护区共有15种优势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14~0.84,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22~0.95,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较高.Permanova分析结果表明,pH、水温(WT)、总氮(TN)、透明度(SD)是影响保护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结果显示保护区水体处于轻度-中度污染水平.本研究可为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及管理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昔 雷明军 +2 位作者 黄小龙 王梦雪 雷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59,共7页
为研究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水生态健康评价基础数据,于2021年8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开展了2次水生态相关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共鉴定出3类26种,其中轮虫13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9种,优势种为螺... 为研究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水生态健康评价基础数据,于2021年8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开展了2次水生态相关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共鉴定出3类26种,其中轮虫13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9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田奈同尾轮虫(Diurella dixonnuttalli)、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泡轮虫属一种(Pompholyx sp.)、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和象鼻溞属一种(Bosmina sp.);②大坳水库丰水期(8月份)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枯水期(11月份);③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平均值分别为0.88和1.05,PCoA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分布差异;④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大坳水库丰水期和枯水期物种-环境累计变异总解释率分别为62.4%和65.1%,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坳水库 后生浮游动物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浮游动物摄食对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健 杨桂军 +6 位作者 秦伯强 张光生 王丽君 高映海 李鸿毅 陈满意 钟春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5,共8页
为了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在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中的作用,2009年7月15日至8月14日取太湖梅梁湾湖水开展了后生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水华形成作用的野外模拟实验.实验期间,未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对照组出现了漂浮在水面、肉眼可... 为了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在太湖夏季微囊藻水华形成中的作用,2009年7月15日至8月14日取太湖梅梁湾湖水开展了后生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水华形成作用的野外模拟实验.实验期间,未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对照组出现了漂浮在水面、肉眼可见的微囊藻水华,而过滤掉后生浮游动物的实验组没有出现微囊藻水华.结果显示,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都有后生浮游动物存在,共发现了9种后生浮游动物;而实验组在实验第6 d发现有后生浮游动物出现,整个实验期间共发现了3种后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后期(21~30 d),对照组微囊藻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实验组.整个实验期间,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密度均显著高于实验组,且惠氏微囊藻密度占对照组微囊藻总密度的60.79%.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夏季后生浮游动物摄食并不能控制太湖蓝藻水华,相反,后生浮游动物特别是大型浮游动物能促进蓝藻水华的形成.同时表明,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可能是影响微囊藻水华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摄食 太湖 蓝藻 微囊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秋华 温远志 +4 位作者 杨卫诚 欧腾 高廷进 张垒 魏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1-538,共8页
为了探明百花湖麦西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动态特征,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对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共监测到轮虫29种,丰度为0.16~837.80 ind./L;桡足类浮游动物仅检测到了温中剑... 为了探明百花湖麦西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动态特征,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对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麦西河河口共监测到轮虫29种,丰度为0.16~837.80 ind./L;桡足类浮游动物仅检测到了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和猛水蚤(Harpacticella sp.)2种,以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为主,其丰度为0~642.75 ind./L;枝角类浮游动物9种,丰度为0~31.20 ind./L.后生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轮虫丰度比例为4.09%~100%,桡足类丰度比例为0~95.64%.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为轮虫类的主要优势种,最高丰度分别达到424.88、392.20和61.99 ind./L;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枝角类优势种,最高丰度达到27.93 ind./L.轮虫丰度与透明度、总氮、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河口 麦西河 百花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典型抽水型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晓辉 望甜 +1 位作者 林秋奇 韩博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6-465,共10页
大镜山水库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一座富营养抽水型中型水库,为了解富营养过程中抽水型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特征,于2006年3-12月在水库敞水区进行每月1次或2次调查。共检到轮虫32种、枝角类4种和桡足类9种。其中,臂尾轮... 大镜山水库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一座富营养抽水型中型水库,为了解富营养过程中抽水型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特征,于2006年3-12月在水库敞水区进行每月1次或2次调查。共检到轮虫32种、枝角类4种和桡足类9种。其中,臂尾轮属为轮虫优势属,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为最主要的优势种。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枝角类的优势种,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snensis)为桡足类第1优势种,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cyclopoides)为次优势种。中华窄腹剑水蚤个体较小(成体体长为0.3-0.5mm),对咸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该种是通过河流调水引入大镜山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的个体体重分布范围为0.01-81.92μg,种类主要分布的个体体重区间为0.08-0.32μg,在该区间的浮游动物主要为轮虫。浮游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以桡足类占优势,丰度峰值出现在个体体重为0.08-0.16μg的区间上,并以无节幼体为主;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2.56-5.12μg的等级上,峰值为46.43μg/L,主要由桡足类构成。水库中后生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21.9-876 ind./L和17.47-1089.73μg/L,丰水期丰度较高,丰度和生物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9月份。与同地区的其它水体相比,大镜山水库浮游动物种类数低,与水体咸度高和鱼类养殖导致的高强度捕食压力有关。抽水入库量、降雨量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因子,它们明显地削弱了温度的作用;在水温下降的枯水期,鱼类捕食压力下降导致了枝角类丰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抽水型水库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三板溪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钥 李秋华 +5 位作者 陈文生 王安平 孙荣国 张垒 高永春 骆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为探究三板溪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特征,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枯水期、平水期及丰水期对三板溪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进行3次调查.结果表明:三板溪水库共检测到轮虫19种(属),桡足类3种(属),枝角类7种(属),曲腿龟... 为探究三板溪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特征,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枯水期、平水期及丰水期对三板溪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进行3次调查.结果表明:三板溪水库共检测到轮虫19种(属),桡足类3种(属),枝角类7种(属),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中剑水蚤(Mesocyclops)、无节幼体(Naupli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是主要的优势种.从季节上看,3个时期后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相似度均在60.00%以上,但总丰度出现丰水期(575.03 ind./L)、平水期(541.87 ind./L)、枯水期(373.28 ind./L)逐渐降低的趋势,从空间上看,大坝总丰度变化最显著,为26.62-245.27 ind./L,加池丰度变化范围为159.80-224.10 ind./L,南加丰度变化范围为122.56-169.96 ind./L.总体来说,水库底层浮游动物的丰度相对于表层较低.除枯水期大坝在水深40 m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3.54 ind./L)以及加池在30 m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32.70 ind./L)外,每个采样点的最高丰度出现在0.5-20 m水层,平均丰度在19.03-45.31 ind./L之间.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评价水质状况得到三板溪水库3个采样点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为β-中污型,平水期除大坝为β-中污型外,南加和加池为轻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三板溪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广东城市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陈光荣 雷泽湘 +1 位作者 谭镇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广东省14个主要城市湖泊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 对广东省14个主要城市湖泊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4,P<0.01),枝角类丰度和叶绿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广东省城市湖泊中大多数均有鱼类,在人工专门放养鱼类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丰度和相对丰度普遍更低,以小型的浮游动物轮虫占据绝对优势。在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相对丰度较高。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1),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总氮(r=0.286,P<0.05)、高锰酸盐指数(r=0.289,P<0.05)、悬浮物含量(r=0.404,P<0.01)呈正相关,与透明度(r=-0.242)、pH(r=-0.237)呈负相关。根据各湖后生浮游动物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城市湖泊3个分类的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均为富营养化指示种,说明后生浮游动物分布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城市湖泊 广东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