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现代社会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的挑战 |
向德彩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2
|
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走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全人教育 |
蒋晓明
易希平
张晓琳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3
|
后现代社会武术形象定位及价值实现 |
李源
梁勤超
王洪珅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4
|
后现代社会的科技治理:内涵、原理与理论指向 |
李杨
孟溦
|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6
|
|
5
|
从社会结构到社会自组织--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后现代社会管理观 |
郭世平
朱新民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6
|
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 |
杨雪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7
|
后现代社会理论对我国转型期社会管理的启示 |
杨雪云
|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
2013 |
4
|
|
8
|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仿真抑或表演——从鲍德里亚的视角来看 |
王晓升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9
|
从断裂到整合: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变迁——兼论沃勒斯坦的后现代社会科学观 |
阎光才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4 |
4
|
|
10
|
超越后现代社会学,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 鲍曼的理论构想及方法论探析 |
郑莉
|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1
|
从后现代社会理论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
余洋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都市女孩”: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 |
王建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3
|
走出“现代”之门: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
文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4
|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
周晓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14
|
|
15
|
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传统与现代的互补 |
陈卫平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6
|
后现代社会现象的影像化标本——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的社会文化意义 |
黄洁
|
《电影评介》
|
2009 |
1
|
|
17
|
体育活动中的身份表达对后现代社会的意义 |
王晓露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8
|
后现代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评王晓升的《走出后现代社会困境:<象征交换与死亡>导读》 |
王宁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9
|
论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美、加、澳学校教育制度的分化与多元 |
程晋宽
|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20
|
利奥塔后现代社会学的道德教育韵味 |
唐爱民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