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法学的批判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金全 王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后现代主义从艺术、哲学、社会理论等领域扩散到法学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法学。它们反对主客体二分法,否认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之存在;反对法律本质主义,否定法律的确定性和普适性;反对法律基础主义,否定法律的客观性和自主性;反... 后现代主义从艺术、哲学、社会理论等领域扩散到法学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法学。它们反对主客体二分法,否认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之存在;反对法律本质主义,否定法律的确定性和普适性;反对法律基础主义,否定法律的客观性和自主性;反对历史进步观,认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是虚幻的。后现代法学的这些批判性观点在其终极指向、发现的问题、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精神方面具有意义和价值。同时后现代法学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如它极易导致混乱、言过其实、理论薄弱、缺乏实践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反对 法律本质 法律主体 主义 法律基础 确定性 自主性 观点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哲理渊源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吕世伦 高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50-56,共7页
通过运用法学与哲学交叉研究的方法,探究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福柯、利奥塔、德里达和罗蒂等学者的法哲学思想及其对法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以揭示后现代法学思潮得以孕育和发展的哲理渊源。藉此,加深对这一新兴法学思潮的认识。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哲理渊源 认识论 方法论 多元正义观 正义理念 法律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法学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冯玉军 苏一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本文重点评析了后现代主义“法学”对传统法律理论的挑战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就我们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如何扬弃西方法学理论,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马克思主义 权利主体 法律 本质 确定性 普遍性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新视域:后现代法学述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蔡宝刚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4,共3页
后现代法学是后现代思潮中的重要支流,它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辛辣地批判,总结其思想特征并进行利弊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现代法治,并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现代法治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后现代法学的审视与反思——兼谈对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珉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西方社会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质疑,有其特 定的思想主旨。应理性对待后现代法学,其有应加以批判之处同时也有合理的一面,为现代法学研究提供 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有积极的...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西方社会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质疑,有其特 定的思想主旨。应理性对待后现代法学,其有应加以批判之处同时也有合理的一面,为现代法学研究提供 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有积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理性分析 法制现代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审视与反思——兼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宁 张宇坤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后现代法学是一个当代西方较为明确发展的法学流派,其质疑理性的法律主体和法律的自治性,否认法律的普遍性﹑确定性、和中立性,批判法学的一元本质论。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 后现代法学是一个当代西方较为明确发展的法学流派,其质疑理性的法律主体和法律的自治性,否认法律的普遍性﹑确定性、和中立性,批判法学的一元本质论。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再建构,这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具有建设性的启示意义。但是后现代法学在具有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来说,沿着现代法学的道路发展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法学 中国法治建设 现代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法学面面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苗金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83,共3页
后现代法学秉承后现代思潮的衣钵,对传统法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颠覆了现代法学的根基———法本质观,导致了语言学的转向,强调法律知识的语境论,解构了理性的法律主体。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语言学转向 语境 理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借鉴:后现代法学的思想主旨和现实启示——兼谈我国“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合理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宝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后现代法学对西方社会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正确认识其思想主旨及其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审视西方现代法治和我国目前法治建设现状 ,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 ,并深刻理解“法德并... 后现代法学对西方社会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正确认识其思想主旨及其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审视西方现代法治和我国目前法治建设现状 ,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 ,并深刻理解“法德并举”的治国方略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中国 依法治国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治理论的解构与质疑 被引量:1
9
作者 管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后现代法学是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一种法学思潮。它以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对现代法学所支持的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石的法治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不但否定了法律自身天然的合法性基础,对于法治实践的合理性同样也进行了颠覆... 后现代法学是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一种法学思潮。它以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对现代法学所支持的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石的法治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不但否定了法律自身天然的合法性基础,对于法治实践的合理性同样也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从而对现代法治秩序作出了悲观性论断。理解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治理论的批判和解构的理论内涵,有助于人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去审视现代法治所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解构 理性 法治 正义 法律普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法学的批判价值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10
作者 李栗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1,共5页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进行过激烈的批判,否认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反对法律本质主义,否定法律的同一性和普适性。这些批判性观点在其终极指向、发现的问题、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价值。本文试图在梳理西方后现...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进行过激烈的批判,否认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反对法律本质主义,否定法律的同一性和普适性。这些批判性观点在其终极指向、发现的问题、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价值。本文试图在梳理西方后现代法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其批判对法学发展的价值所在以及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批判价值 法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法学对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律理论的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宫燕明 梁晓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81-86,共6页
西方后现代法学在分析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法律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运用解释学、解构和系谱学等方法 ,主张多元地、多角度地对待法律 ;反对法律的普遍性、中立性和确定性 ,提出法律即政治的口号... 西方后现代法学在分析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法律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运用解释学、解构和系谱学等方法 ,主张多元地、多角度地对待法律 ;反对法律的普遍性、中立性和确定性 ,提出法律即政治的口号。本文在分析、概括后现代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法制建设 中国 法律理论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提后现代:后现代法学理论的中国化演进与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瑞瑞 刘志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1,共9页
后现代法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引进后便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研究高潮,形成了持续20余年的独特的学术景观,不仅丰富了法律话语,激发了法学研究的活力,也增强了理论法学研究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与本土意识。对后现代法学智识资源及其中... 后现代法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引进后便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研究高潮,形成了持续20余年的独特的学术景观,不仅丰富了法律话语,激发了法学研究的活力,也增强了理论法学研究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与本土意识。对后现代法学智识资源及其中国化的学术演进理应予以重新审视,其经历了从理论引介阶段的"新鲜"与"警惕"到理论消化阶段的"塑造"与"评估"再到理论运用阶段的"消解"与"潜流"。中国后现代法学的发展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不断演进,将后现代理论置于当下中国法学理论发展与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背景之下,其对法律理论乃至法律实践问题施以关照,对中国法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通过对作为后现代法学学派之一的法律与文学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及知识信息时代在法学领域的新挑战,后现代法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后现代理论 法律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后现代趋向探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德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4,共8页
现代性语境中的司法制度预定法律文本具有确定性内容,崇尚司法形式主义,法律推理成为法官适用法律和作出判决的基本方法,司法具有权威性地位,对司法程序规则的恪守构成司法合法性基础。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法律文本的确定性意义,解构了判... 现代性语境中的司法制度预定法律文本具有确定性内容,崇尚司法形式主义,法律推理成为法官适用法律和作出判决的基本方法,司法具有权威性地位,对司法程序规则的恪守构成司法合法性基础。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法律文本的确定性意义,解构了判决标准和方法,颠覆了司法权威,并对司法程序的正义性进行了非难,引发了一场现代司法危机。本文认为,应重视后现代法学诘难现代司法制度所提出的问题,关注司法后现代趋向,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应为现代司法制度的完善和重构进行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司法制度 法律文本 现代性语境 合法性基础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法学 形式主义 适用法律 法律推理 程序规则 司法权威 司法程序 司法危机 法律实践 法学理论 确定性 权威性 正义性 判决 法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与前沿:当代法学背景中的环境法学 被引量:19
14
作者 侯佳儒 王明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4,共13页
借助"边缘"与"前沿"两个概念,能清晰阐明环境法学的学科地位、其与传统法学的关系及其理论范式的特征。环境危机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直接动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是环境... 借助"边缘"与"前沿"两个概念,能清晰阐明环境法学的学科地位、其与传统法学的关系及其理论范式的特征。环境危机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直接动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知识背景,环境法学的萌芽、发展都置身于"存在"的边缘与前沿之境。环境法学理论的建构起步于传统法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起步于传统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和前沿领域;环境法学通过不断批判、修正和重建传统法学的概念、价值和方法,逐步凸显并形成了自身的逻辑和理论。环境法学是一种后现代的法律现象,环境法学范式具有的"边缘性"和"前沿性",集中表现为它具备后现代理论现象才具有的种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学 边缘学科 前沿学科 交叉学科 后现代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与汇归——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山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7-158,共2页
笔者以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包括价值问题、事实问题、东西方文化问题、西方制度类型问题,还有人对自然生态的理解问题.有关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属于纯哲学的话题.
关键词 法学方法论 生态化 后现代法学 意义 融合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价值问题 文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及其走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春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85,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女性主义法学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女性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及社会根源 ,提出 :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西方社会固有的人文传统 ,都将使女性主义法学思潮长期存续下去。
关键词 女性主义法学 后现代法学 自由主义 公民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学与非理性关系的嬗变
17
作者 王新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30,192,共6页
法学与非理性的关系如同法学与理性的关系一样紧密,只不过非理性一直是作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法律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的,虽然在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曾有过短暂的突起,但却又遭受到绝对理性主义的牵连,后现代法学在致力于解构理性法学根基... 法学与非理性的关系如同法学与理性的关系一样紧密,只不过非理性一直是作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法律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的,虽然在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曾有过短暂的突起,但却又遭受到绝对理性主义的牵连,后现代法学在致力于解构理性法学根基时,连同非理性一起否定掉了。但是不可否认,非理性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意义一直作为重要的力量影响和作用着法学流派的理论建构,非理性在成为法学建构基础的同时,理论本身也随着法学流派的解读而获得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 非理性法学 反非理性 后现代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策行为“于法有据”的法之塑造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金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6,147,共9页
后现代法学对法律与法治所采取的"揭弊"式作业,指出了法律的不确定性、意义的流动性以及法治的不可能性。这种对所谓真相的"揭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人们探寻法治实现思维路径的热情... 后现代法学对法律与法治所采取的"揭弊"式作业,指出了法律的不确定性、意义的流动性以及法治的不可能性。这种对所谓真相的"揭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人们探寻法治实现思维路径的热情。在对各种"揭弊"的回应中,人们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法律方法论有多重功能,但最主要功能是寻找"于法有据"之法,塑造法治思维所需要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通过法律方法以及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可以对法律、法治的各种"弊端"进行修复,并确定具体的法治之法。这种努力在法治的实现途径上证成了法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推理 法治 法律思维 后现代法学 法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