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伦理语境下的哪吒重生:“魔童”的文化符号与伦理重构
1
作者 黄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5-178,共4页
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电影(以下简称“魔童版”)为对象,立足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视野。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哪吒人物形象阐述魔童版哪吒如何脱离现代主义传统伦理道德坐标,实现后现代伦理审美化、个体化的... 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电影(以下简称“魔童版”)为对象,立足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视野。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哪吒人物形象阐述魔童版哪吒如何脱离现代主义传统伦理道德坐标,实现后现代伦理审美化、个体化的解构与重构。哪吒道德自我的重塑完成了“弑父”向“救世”的伦理转变,同时也建构了电影叙事文本中充满后现代伦理“爱的道德”的人物关系,以及风险社会下主体对系统化伦理暴力的反抗,进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英雄”的形象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吒 后现代伦理 文化符号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伦理审思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先顺 邱湘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网络道德 后现代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动机及其感知风险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先顺 周文娟 曹姝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对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9种动机和7种感知风险。不同类别的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感知风险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行为 动机 感知风险 关键事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伦理道德的寓言——《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溢 刘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550,共6页
在小说《路》中,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中反复考究的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用一个启示录式的伦理寓言,揭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混乱和道德败坏,反映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沿着"生存"这条伦理线,男人与男孩面临种种伦理困境和伦理... 在小说《路》中,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中反复考究的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用一个启示录式的伦理寓言,揭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混乱和道德败坏,反映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沿着"生存"这条伦理线,男人与男孩面临种种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它们构成了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伦理结。基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试图为解读《路》提供一个文学伦理学的新视角,从中解读麦卡锡的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路》 后现代伦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 启示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被引量:4
5
作者 寇东亮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175,共4页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伦理世界 道德规范 道德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动物到“上帝”的黑色寓言--影片《一出好戏》的后现代伦理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成 田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1-25,共5页
近曰上映的《一出好戏》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又一爆款电影,票房惊人,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影帝黄渤执导的处女作品,影片通过荒岛模式,喜剧类型,讲述了主人公马进在荒岛上的内心成长和人性回归的过程,主人公经历了从动物到上帝... 近曰上映的《一出好戏》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又一爆款电影,票房惊人,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影帝黄渤执导的处女作品,影片通过荒岛模式,喜剧类型,讲述了主人公马进在荒岛上的内心成长和人性回归的过程,主人公经历了从动物到上帝的“奴隶制体系”“资本主义体系”“乌托邦家园”三个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规范所建构的社会体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丧失,并朝着非理性化和去主体化发展,人们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由的同时,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和道德的迷失,公司众人的本性开始暴露,对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的追逐正是时下社会现状的影像化投射,而主人公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环境、自我进行斗争,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人本主义回归。影片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对权威进行颠覆、对人性进行剖析,幽默而不失内涵,实现了个体和社会的后现代伦理反思,最终主人公实现了人格上的涅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上帝” 影片 动物 资本主义体系 寓言 黑色 人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个体自由 审美实践 道德实践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知中的“真理”探寻——《供水系统》中灵知主义下的后现代伦理表述
8
作者 赵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440,共6页
美国后现代作家E.L.多克特罗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伦理意识。在《供水系统》中,作者对"美国梦"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伦理反思,认为在文化和价值取向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是诱发一系列道德难题的症结所在。在灵知主义的启示下,... 美国后现代作家E.L.多克特罗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伦理意识。在《供水系统》中,作者对"美国梦"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伦理反思,认为在文化和价值取向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是诱发一系列道德难题的症结所在。在灵知主义的启示下,多克特罗探究灵知主义与后现代伦理观的思想契合之处,以"灵知"作为一种道德知识来建构后现代伦理观。作者希冀借助灵知主义,将后现代伦理打造成为普适道德观,以探寻道德真理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 《供水系统》灵知 灵知主义 后现代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伦理观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
9
作者 朱海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2-45,共4页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伦理学理论,包括主体性道德观、理性主义伦理学以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中心主义伦理观都展开了猛烈批判,文章试图在这种彻底的批判中实现对传统伦理学的超越,从而达到一种无主体、非理性、不确定...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伦理学理论,包括主体性道德观、理性主义伦理学以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中心主义伦理观都展开了猛烈批判,文章试图在这种彻底的批判中实现对传统伦理学的超越,从而达到一种无主体、非理性、不确定、无基础、相对化的伦理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传统伦理 批判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格蒙特·鲍曼伦理学方法的得与失——以其《后现代伦理学》和《论后现代道德》为例
10
作者 钱广荣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113,共4页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以客观主义的描述方法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却又将此归因于传统理性推崇的道德的"普遍原则",并提出本质上属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解放"的道德重建主张,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两面性的复杂影响。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分析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方法的得与失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和《论后现代道德》 伦理学方法 得与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苦与荣耀》:后现代伦理下的自我参照
11
作者 杨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41,共3页
后现代主义这一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伴随着工业革命、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的冲击,使维系西方社会运作的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而以理性为生命价值意义衡量标准的后现代伦理,以其关注自我价值... 后现代主义这一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伴随着工业革命、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的冲击,使维系西方社会运作的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而以理性为生命价值意义衡量标准的后现代伦理,以其关注自我价值观与价值实现成为后现代社会的写照。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崩塌而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形成的关键期,如何衡量理性的偏执所产生的对物质的过度重视,与传统道德伦理对于人自由意志的约束,成为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苦与荣耀》 后现代伦理 自我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齐格蒙特·鲍曼对现代性道德筹划的“后现代透视”
12
作者 黄学胜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共9页
鲍曼揭示了现代性道德筹划的危机,并通过对现代性道德筹划展开“后现代透视”,提供了一种“为他者考虑”的责任伦理学,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一般特征,也体现了与多数破坏有余而建构不足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差异。其思考延续了启... 鲍曼揭示了现代性道德筹划的危机,并通过对现代性道德筹划展开“后现代透视”,提供了一种“为他者考虑”的责任伦理学,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一般特征,也体现了与多数破坏有余而建构不足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差异。其思考延续了启蒙现代性的自由精神,也将启蒙现代性的诸实践后果如多元、差异、不确定性、偶然性等加以主题化,契合了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具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由于其存在拒斥普遍共识、止步于思想方式变革以及寄托于不确定性的“良心”等缺憾,对于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而言,其方案的实践效力仍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筹划 后现代透视 后现代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现代性道德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跨时空对话
13
作者 黄学胜 常子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可价值规范的不同,导致了三种不同且典型的伦理学应对方案。可从切入点、应对方案及性质和成效三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道德传统的近现代演化、各学派的路径及其可能局限,也能为探寻克服和应对现代性道德困境的可靠出路、激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当代意义、正确看待当前社会的伦理状况以及推动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 马克思主义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后现代主义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导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8,共5页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代表西方伦理学史流变的最新动态,它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超越既有突破后者的道德关怀和道德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修正其伦理学方法论的一面。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批评和否定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侧...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代表西方伦理学史流变的最新动态,它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超越既有突破后者的道德关怀和道德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修正其伦理学方法论的一面。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批评和否定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侧重于否定和摧毁现代西方伦理学体系。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修正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试图重新确立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地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必须兼有"批判性"和"建设性"这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 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伦理学: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
15
作者 金丹 张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单主体主义的倾向中显示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亦暴露了其偏见与缺陷。哈氏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辩中反思批判地吸收了其理论的启示,既捍卫了规范伦理传统的价值又发展了现代性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伦理 后现代伦理 话语伦理 传统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0-95,共6页
建设性后现代精神一方面蕴涵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建 ,即要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上述关系之间的对立 ;另一方面 ,积极倡导一种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 :在自然观上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在价值取向上 ,强调知德的相蓄性 ;在科学... 建设性后现代精神一方面蕴涵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建 ,即要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上述关系之间的对立 ;另一方面 ,积极倡导一种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 :在自然观上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在价值取向上 ,强调知德的相蓄性 ;在科学的建构上 ,倡导科学的返魅。这对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弘扬科学的伦理精神 ,使科学朝着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精神 建设性后现代精神 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相对主义意蕴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文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01,共7页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蕴含了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理清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的道德与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蕴含了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理清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后现代的道德与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伦理 相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医学语言的伦理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功勤 孙慕义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5-47,共3页
医学的现代性遗产和后现代世界的冲突在不断加剧,导致了对医学语言理解的困境和伦理意义的丧失。后现代主义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性基础,使后现代医学语言的伦理选择成为可能。在后现代语境下,医学语言的伦理应该是摆脱现代性“文化... 医学的现代性遗产和后现代世界的冲突在不断加剧,导致了对医学语言理解的困境和伦理意义的丧失。后现代主义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性基础,使后现代医学语言的伦理选择成为可能。在后现代语境下,医学语言的伦理应该是摆脱现代性“文化霸权”的一种诠释学的谈话,是一种境遇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医学语言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生态伦理观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39-43,共5页
研究西方的后现代生态伦理观,讨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充分肯定这一理念对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现实意义的同时,提出西部开发有关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和建设性的4种可供借鉴的积极思想.
关键词 后现代生态伦理 西部开发 西部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 环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伦理学后现代终结辩辞及其整全性道德哲学基础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慕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3,154,共11页
寓居于德国与法国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道德哲学理论应该称为经典生命伦理学,应该作为后现代复兴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前体,从叔本华开启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和英国的进化论伦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生命伦理学的... 寓居于德国与法国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道德哲学理论应该称为经典生命伦理学,应该作为后现代复兴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前体,从叔本华开启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和英国的进化论伦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生命伦理学的道德相对论,或称生命伦理相对论,应该给予一种借鉴和提示:普遍价值与行动方式的混乱,可以由价值等级排序进行调节,次级相对论或次级相对主义,是一种弱相对主义观点,是一种对于理论锋芒的收敛和隐藏。个体法则(个人规律)理论是对于后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和个人自由意志的认肯,更是对于实用的、具体的、境遇论的道德生活的精神生命自由的尊重。生命伦理学是生命政治与生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目的正是至善的追求,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整全的道德(content-full morality)和真全或纯全生活(entire lives or pure-full lives);这就是普世的伦理理想、真善美统一的那一境、信望爱统一的那一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生命伦理 后现代生命伦理 生命伦理相对论 价值等级排序 个体法则 生命政治 整全道德 真全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