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冲拳峰值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兆铭 张辉 +2 位作者 张诚 韩治国 董如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2-60,共9页
目的:探究预激活增强效应(PAP)对于男性散打运动员上肢肌肉的最佳刺激强度和时间。方法:选取24名男性散打专项国家二级水平运动员,右手均为优势侧,采用3种干预组(90%1RM/60%1RM/Control)×5个时间点(抗阻干预前Pre/抗阻干预后第4min... 目的:探究预激活增强效应(PAP)对于男性散打运动员上肢肌肉的最佳刺激强度和时间。方法:选取24名男性散打专项国家二级水平运动员,右手均为优势侧,采用3种干预组(90%1RM/60%1RM/Control)×5个时间点(抗阻干预前Pre/抗阻干预后第4min/8min/12min/16min,被试间变量)分别对2个测量部位(优势侧/非优势侧)进行混合实验设计,每次均运用BTE仪器等张模式下"力-速关系"测试冲拳时上肢峰值功率。结果: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冲拳峰值功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两两比较发现,组内时间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负荷强度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冲拳峰值功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两两比较发现:1)优势侧在90%1RM组在Pre时间点分别与12min、16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12min与16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Control组在16min时间点分别与抗Pre、12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2)非优势侧90%1RM组在Pre点与其他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 min与16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60%1RM组在Pre时间点分别与12 min、16 min有显著性差异(P<0.05),4min与8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12 min与16 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Control组在Pre与16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冲拳峰值功率进行组间两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两两比较发现:1)优势侧在8 min、12 min时间点,90%1RM组与Control组、60%1R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非优势侧在4min时间点,90%1RM组与Control组、60%1R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 min、12min时间点,Control组与90%1RM组、60%1R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男性散打运动员冲拳时上肢肌肉PAP的产生与强度负荷刺激大小、时间和激活部位三者的关系密切;2)大强度的负荷刺激能有效、持续地产生PAP,两侧出现最佳PAP的时间点均为12min,优势侧PAP开始出现的时间点滞后于非优势侧;3)中、小强度负荷刺激在非优势侧能产生PAP,出现最佳PAP的时间点为12 min,相对于大强度的负荷刺激,在不同时间点,中小强度产生的PAP变化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增强效应 抗阻练习 散打 冲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诱导条件及适用运动员特点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恒源 刘志云 +3 位作者 哈建伟 金宗强 赵亮 邸世晶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7,共6页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为主导的体育项目中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爆发力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冠军或者名次的改变,因此如何在赛前准备活动中更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爆发力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不断去追求和探索更加合理的、有效...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为主导的体育项目中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爆发力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冠军或者名次的改变,因此如何在赛前准备活动中更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爆发力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不断去追求和探索更加合理的、有效的激发运动员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成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关注的内容。随着学界对于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研究愈发深入,发现后激活增强效应有可能成为通过赛前准备活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爆发力的突破点,对PAP的功能及其在运动能力上应用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许多研究人员在运动试验中,通过诱导出PAP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但因这些实验的变量选取纷繁复杂,研究多集中在PAP对运动能力即时性提升的效果,而PAP诱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从生理机制、诱导条件与适用运动员特点3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PAP产生的生理机制,PAP进行诱导刺激所需的条件,以及适合通过PAP提高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的特点,旨在为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在竞技训练实践中合理利用PAP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激活增强效应 生理机制 诱导条件 适用运动员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ECV304钙激活钾通道及G蛋白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琳 郑永芳 +1 位作者 屈金河 鲍光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CV30 4钙激活钾通道 (BKca)的影响以及 G蛋白是否在此过程中起作用。方法 细胞贴附式膜片箝技术。结果 发现 ECV30 4细胞膜上存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它的电导是 (2...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CV30 4钙激活钾通道 (BKca)的影响以及 G蛋白是否在此过程中起作用。方法 细胞贴附式膜片箝技术。结果 发现 ECV30 4细胞膜上存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它的电导是 (2 0 2 .5 4± 16 .6 2 ) p S,其活动可被 2 0 0 U / m l TNF-α增强 ,G蛋白在此过程中起介导作用。结论  TNF-α作用于内皮细胞 ,快速激活 BKca,促进钾离子大量外流 ,使细胞膜发生超极化 ,增大静息钙离子内流的电化学驱动力 ,开放静息钙通道升高静息胞内钙离子浓度。G蛋白可增强此激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钾通道 肿瘤坏死因子-Α G蛋白 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活增强效应对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助跑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何卫 汤仁圣 +2 位作者 张霞 宋湘勤 洪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1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段静态牵拉连接PAP诱导对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助跑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5名国家健将级女子体操运动员。采用单组多重前后测试研究方法;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PAP... 目的:研究不同时段静态牵拉连接PAP诱导对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助跑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5名国家健将级女子体操运动员。采用单组多重前后测试研究方法;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PAP诱导后,髋关节角度有明显增加趋势,并可维持长达16 min;2)下蹲跳(CMJ)峰值力显示:PAP诱导有效时段为4~12 min,8 min为高峰点;3)跳马助跑倒3步(L3S)、倒2步(L2S)和踏板起跳(FS)平均水平速度呈递减趋势,L2S显示PAP诱导后有效时段8~16 min,8 min为高峰点。结论:研究实验方案能有效诱导实验对象PAP效应,并通过髋关节活动度、CMJ峰值力及跳马助跑倒2步跑速反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增强效应 女子 体操 跳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肌肉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敏 郭燕兰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0-36,共7页
目的:通过测试不同训练水平的5次90%1RM负重深蹲刺激,并经过不同恢复时间后,下蹲跳蹬伸阶段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下肢所贴肌肉的肌电数据的变化,分析恢复时间和训练水平对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影响。方... 目的:通过测试不同训练水平的5次90%1RM负重深蹲刺激,并经过不同恢复时间后,下蹲跳蹬伸阶段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下肢所贴肌肉的肌电数据的变化,分析恢复时间和训练水平对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影响。方法:通过测试30名田径项目运动员在5次90%1RM负重深蹲刺激后,经过不同恢复时间进行下蹲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对CMJ蹬伸阶段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下肢所贴肌肉(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肌电数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次90%1RM负重深蹲的PAP诱导方式在恢复时间4~12 min时动力学指标中的峰值地面垂直反作用力(the peak ground vertical reaction force,vGRF)、峰值功率(peak power output,PPO)、峰值力量发展速率(the peak rate force development,pRFD)显著高于基准值(P<0.05);在运动学参数中下蹲跳蹬伸阶段峰值力时刻髋、膝、踝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恢复时间为8 min时对CMJ高度有明显的增加(P<0.05)。PAP诱导后8 min(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显著性增加(P<0.05),其他肌肉(股二头肌、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水平(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对运动学指标(CMJ高度)、动力学指标(PPO、vGRF)及股直肌、股外侧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5次90%1RM负重深蹲(每次间歇1 min)的PAP诱导方式下,PAP效果的有效时间段为4~12 min,在8 min时PAP效果最佳,受试者募集运动单位能力增强,肌肉活性增大,爆发力增强。不同训练水平因素对PAP效果存在显著性影响,且较高水平运动员PAP的效果在下蹲跳上的表现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激活增强效应 训练水平 最佳恢复时间 动力学 积分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激活增强效应提高运动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秦陇 王瑾月 +4 位作者 车开萱 施明强 李彦锦 李岩 周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2-358,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后激活增强效应(PAP)诱导热身与常规热身(定量自行车骑行)后的无氧运动表现、脑电信号(EEG)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PAP热身提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某... 目的:通过比较后激活增强效应(PAP)诱导热身与常规热身(定量自行车骑行)后的无氧运动表现、脑电信号(EEG)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PAP热身提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某大学体能班男性运动员。首先测量PAP诱导热身时的能量消耗,根据结果设置强度相同的常规热身方案。实验设计为均衡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运动员按随机顺序前后间隔3天,完成85%1RM负重半蹲3次、间歇1分钟、重复3组为诱导强度的PAP热身或常规热身,以及两种热身后4~8分钟内的EEG及HRV等指标的测试,并在第8分钟进行Wingate 30s无氧功测试。结果:与常规热身相比,PAP诱导热身后最大无氧功率(PAP热身:11.53±1.30 W/kg;常规热身:10.70±0.75 W/kg)和平均无氧功率(PAP热身:8.36±0.72 W/kg;常规热身:8.08±0.77 W/kg)显著提高(P<0.05),达峰值功率时间(PAP热身:3502.36±1675.48 ms;常规热身:5274.82±2364.31 ms)显著缩短(P<0.05)。PAP热身后间歇第8分钟最大无氧功率的提高与7~8分钟内α1(r=0.801,P<0.01)、α2(r=0.759,P<0.01)以及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0.783,P<0.01)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达峰值功率时间的缩短与高频功率的提高呈负相关关系(r=-0.705,P<0.05)。结论:与常规热身方式相比,PAP诱导热身后8分钟时的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显著提升,最大功率的提高和达峰值功率时间的缩短与其热身后大脑唤醒水平和注意力的提高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后体能储备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激活增强效应 中枢神经 自主神经 无氧运动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延迟性增强效应改善运动表现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
7
作者 郭成根 刘奕君 +1 位作者 陈奥娜 李福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8-669,共12页
延迟性增强效应(DLP)作为一种通过比赛或训练前预激活诱导特定生理反应改善运动表现的新策略,国内鲜见有相关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厘清DLP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为我国相关体育运动理论研究... 延迟性增强效应(DLP)作为一种通过比赛或训练前预激活诱导特定生理反应改善运动表现的新策略,国内鲜见有相关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厘清DLP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为我国相关体育运动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提供新视角。经研究发现:1)诱导DLP改善运动表现的最佳时间段是比赛或训练前6~33 h;2)睾酮日节律变异、刚度调控、体温调节、高阶运动单位募集、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和心理准备是DLP改善运动表现的主要机制;3)力量水平、激活方式、负荷强度、负荷量、恢复时间和肌纤维类型是影响DLP改善运动表现的主要因素;4)设计专项化的激活方式、施加最佳的激活负荷和选择合适的激活时间是DLP实践应用的优化策略。深化DLP的理论认识对于优化运动训练方案、改善运动员竞技表现以及推动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领作用。未来可着重从DLP与PAP(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关系、DLP“窗口期”的精准把控、DLP的效益转换等方面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增强效应 pap 力量和爆发力 体能训练 专项表现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抗阻与末端释放训练对网球发球表现的不同PAP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雷正方 王东阳 +1 位作者 江栩波 张瑛秋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6-363,共8页
分别了解末端释放训练和不同负荷强度的传统抗阻训练对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及其最佳时间节点的变化。以7名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4×6混合实验设计,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仪与记... 分别了解末端释放训练和不同负荷强度的传统抗阻训练对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及其最佳时间节点的变化。以7名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4×6混合实验设计,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仪与记录表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的Pre与Post3、6、9、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进行科学验证与监测分析。结果发现:(1)对照组在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发球速度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2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与Pre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末端释放训练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了峰值,9 min后逐渐下降,3、6、9、12 min时间点均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5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达到了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0%1RM传统抗阻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最高值,之后保持平稳变化,在15 min时达最低点,6、9 min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 min与3 min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呈波浪式变化特征,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其中,6 min节点的发球准确性与3 min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2 min与Pre相比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速度在3 min节点最低,然后缓慢上升,并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9、12、15 min与Pro相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发球准确性在6 min达到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在3 min和6 min节点上末端释放训练组发球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准确性在12 min节点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末端释放训练明显提高了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3 min、6 min和9 min时间节点上的一发球速,其中在6 min节点上达到了峰值,明显早于大负荷(80%1RM)传统抗阻训练在12 min和15 min的最佳PAP节点,末端释放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网球平击发球准确性的PAP效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释放训练 传统抗阻训练:网球发球速度 网球发球准确性 后激活增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直拳打击表现的影响
9
作者 孙超 曹梦婷 李雪浩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45-151,共7页
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一种短时间高强度负荷刺激神经肌肉系统,从而短暂提升肌力和爆发力的生理现象。PAP已在短跑、游泳、足球等项目中被证明可优化运动表现,但其在散打运动员直拳打击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一种短时间高强度负荷刺激神经肌肉系统,从而短暂提升肌力和爆发力的生理现象。PAP已在短跑、游泳、足球等项目中被证明可优化运动表现,但其在散打运动员直拳打击能力提升中的应用仍缺乏系统研究。研究探讨不同PAP诱导策略对散打运动员直拳打击力度(Fmax)和总打击力度(Fsum)的影响,并优化赛前热身方案。方法:招募15名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国家二级及以上),分别接受5种实验条件:(1)在不热身的情况下进行左右手直拳打击力度的测试;(2)在常规热身后进行左右手直拳打击力度的测试;(3)用90%1 RM深蹲诱导散打运动员下肢,休息8 min后进行左右手直拳打击力度的测试;(4)用90%1 RM卧推诱导散打运动员上肢,休息8 min后进行左右手直拳打击力度的测试;(5)用90%1 RM深蹲和卧推联合诱导散打运动员上下肢,休息8 min后进行左右手直拳打击力度的测试。使用高频力传感器测量Fmax和Fsum,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Bonferroni事后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所有PAP策略均显著提高Fmax和Fsum(P<0.05),其中90%1 RM深蹲和卧推联合诱导的提升效果最显著。与热身前相比,90%1RM深蹲和卧推使右手Fmax提高24.3%,显著高于左手(16.9%,P<0.01)。此外,90%1 RM深蹲和卧推的Fsum显著优于单一激活(深蹲或卧推),进一步验证了多关节联合激活策略在爆发力优化中的优势。结论:90%1 RM深蹲和卧推诱导散打运动员上下肢结合8 min恢复可有效增强散打运动员的直拳爆发力。且多关节联合激活优于单一激活策略。建议在比赛前15~20 min采用90%1 RM深蹲和卧推诱导上下肢,以优化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比赛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激活增强效应(pap) 散打 爆发力 赛前热身 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高浓度神经肽Y抑制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分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尉 胡平安 +2 位作者 梁芳 宋小琴 刘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神经肽Y(NPY)对人脂肪干细胞(h AD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h ADSC,用(10^(-6)~10^(-15))mol/L NPY诱导刺激h ADSC,MTT法检测其增殖;分别用完全培养基、NPY和胰岛素处理h ADSC,油红O染色观察h ADSC的分化;Western ...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神经肽Y(NPY)对人脂肪干细胞(h AD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h ADSC,用(10^(-6)~10^(-15))mol/L NPY诱导刺激h ADSC,MTT法检测其增殖;分别用完全培养基、NPY和胰岛素处理h ADSC,油红O染色观察h ADSC的分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诱导细胞死亡的d FF45样效应因子C(Cidec)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IP140)的表达水平。结果 (10^(-11)~10^(-15))mol/L NPY促进h ADSC增殖,(10^(-6)~10^(-10))mol/L NPY抑制h ADSC增殖;(10^(-7)、10^(-9)、10^(-11))mol/L NPY均诱导h ADSC分化,并增加PPARγ、C/EBPα蛋白表达,同时促进白色脂肪组织特异性标志Cidec、RIP140蛋白的表达。结论较低浓度NPY促进h ADSC增殖,较高浓度NPY抑制h ADSC增殖并促进其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人脂肪干细胞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 诱导细胞死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C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提升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传诚 周彤 王志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91,共7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后激活增强效应 对比式训练 下肢爆发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