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 |
孙刚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10
|
|
2
|
并非因为肤色——对有吉佐和子的《非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吴菲
任常毅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3
|
|
3
|
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黑暗的心》 |
丁燕
李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4
|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刘奕
于睿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5
|
刻板书写与自我定义——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形象批评 |
肖丽华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6
|
不再沉默的“他者”——《接骨师之女》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关晶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7
|
在彰显与隐藏的背后——对BBC2006版《简·爱》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比较解读 |
张挺玺
|
《电影评介》
|
2010 |
0 |
|
8
|
他性话语的交汇——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话语融合 |
周兴杰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
2
|
|
9
|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 |
余纯洁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0
|
凝视与反凝视——析《在高处》中的族裔主题 |
王淑芳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