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期延安文学道路的“确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立群
-
机构
辽宁大学文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9-222,263,共14页
-
文摘
后期延安文学的道路,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的背景下,后期延安文学道路的确立,首先以文艺政策的转折为前提,而后,则是《讲话》对文学方向的确立。以上两方面内容,既解决了此前延安文艺界的现实问题,也解决了当时文学的道路问题。因而,在其指引下,后期延安文学的典范的生成与对民间文艺形式改造上的繁荣局面,就明显带有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倾向性。后期延安文学的道路问题,最终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得到全面的确认,这一过程,不但使后期延安文学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过程,而且,也在延伸的过程中给当代文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
关键词
后期延安文学
道路
《讲话》
“确立”
-
Keywords
the Post-Yan’an Literature
road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establishment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后期延安文艺批评与监督机制的形成
被引量:8
- 2
-
-
作者
袁盛勇
-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09,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艺整风后新的文艺批评形态和文艺审查、监督机制的初步形成,是促使后期延安文学赖以形成的必然环节之一。文艺批评在整风期间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它由对于文艺的批评完全指向了对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批判,并转化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规训与惩罚手段。它与当时日趋体制化的文化管制和审查机制一起,最终导致了延安文人自由创作和自由心态的终结。在中共新的意识形态完整崛起和确立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出现无疑具有历史必然性。它们在积极意义上保证和促动了新的延安文学的形成,故必须采取复杂化眼光来对之予以历史性的考量。
-
关键词
后期延安文学
延安文人
文艺批评与监督机制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