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研究到理论创造——论冯契对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 被引量:2
1
作者 晋荣东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4期51-68,197,共19页
相异于主流解释把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理解为对推理形式的刻画或对逻辑规律、原则的揭示,冯契立足于对逻辑范畴问题的长期思考,将其本质勘定为提出了“类”“故”“理”三个范畴是逻辑思维所必具的学说,并从“类”“故”“理”三个方... 相异于主流解释把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理解为对推理形式的刻画或对逻辑规律、原则的揭示,冯契立足于对逻辑范畴问题的长期思考,将其本质勘定为提出了“类”“故”“理”三个范畴是逻辑思维所必具的学说,并从“类”“故”“理”三个方面来重构和诠释后期墨家逻辑思想。冯契对“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为建构逻辑范畴体系提供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基本架构,而以“类”“故”“理”为骨架的范畴体系正是冯契“智慧说”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创获之一。对“三物”论说的诠释与逻辑范畴体系的建构之间这种高度融合、相互生成,充分体现了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后期墨家 “三物”论说 逻辑范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同》篇与邹衍、后期墨家新论——兼论战国后期学术之演进问题
2
作者 黄瑜 熊凯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36-39,共4页
《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 《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始的在战国后期也不止邹衍一家。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五德终始说在战国后期发展的多向性问题以及后期墨家的思想发展性问题做出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五德终始 邹衍 后期墨家 战国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孙龙与后期墨家的正名学说
3
作者 杜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3,共6页
在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中,都或深或浅地对正名有所论述,但都缺乏深刻性和完整性。直到战国末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从各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正名问题,方使先秦正名理论达到了一个真正具有逻辑学意义的... 在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中,都或深或浅地对正名有所论述,但都缺乏深刻性和完整性。直到战国末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从各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正名问题,方使先秦正名理论达到了一个真正具有逻辑学意义的全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正名 公孙龙 后期墨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摹略万物之然——后期墨家认识论
4
作者 董志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4,共5页
 后期墨家在继承墨子唯物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及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认识所得知识的不同来源及种类,批判了以往认识论中的一些错误命题。后期墨家的认识论系统,感性、理性认识并重,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后期墨家在继承墨子唯物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及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认识所得知识的不同来源及种类,批判了以往认识论中的一些错误命题。后期墨家的认识论系统,感性、理性认识并重,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论对认识主体作用的强调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认识论 "过物" "论物" "为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墨经》当出后期墨家之手
5
作者 姜宝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47,共7页
关于《墨经》作者问题,胡适和冯友兰都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所谓墨辩六篇大致出于后期墨家之手,这为学界较普遍认同。但反对之声,即坚执《墨经》为墨翟自著的文章时或见到。其原因之一,没有就《墨经》所述内容与撰写体例... 关于《墨经》作者问题,胡适和冯友兰都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所谓墨辩六篇大致出于后期墨家之手,这为学界较普遍认同。但反对之声,即坚执《墨经》为墨翟自著的文章时或见到。其原因之一,没有就《墨经》所述内容与撰写体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论说。《墨经》所述内容、撰写体例与《墨子》的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的有关篇章的内容论述形式和撰写体例是完全不同的。《墨经》应为后期墨家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后期墨家 《墨子》 墨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后期墨家的自然观——先秦自然观研究之一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茂森 李传忠 《齐鲁学刊》 1985年第3期42-49,共8页
墨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墨翟死后,墨家发生分化。今存《墨了》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著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墨子》书中其他各篇有显著不同。据近人... 墨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墨翟死后,墨家发生分化。今存《墨了》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著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墨子》书中其他各篇有显著不同。据近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 墨子 先秦时期 墨经 创始人 基本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派 有限与无限 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
7
作者 曾昭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63-65,共3页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仅就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作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 逻辑思想 先秦名家 公孙龙 《墨辩》 惠施 对象的属性 得其所 认识事物 直接反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墨家关于复合词项的语义学
8
作者 周云之 张靖宇 C·翰森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85年第2期90-95,共6页
自从墨家提出简单“名词”(词项和谓词表达式)的语义解释的语义学方案,自然地遇到表述方面的修饰问题。语义修饰使一个词项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外延范围的新项(一个复合项)。
关键词 后期墨家 语义学 词项 复合 语义解释 表达式 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与惠施“历物十事”
9
作者 田宝祥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168,共9页
学界以往研究惠施名辩之学多从“庄惠之辩”的维度出发,然而思想史视域之比较研究显示,作为战国中期名家代表、名辩思潮核心人物的惠施,其“历物十事”与名辩学说受到《墨经》的影响更大。换而言之,《墨经》乃是惠施名辩之学的主要来源... 学界以往研究惠施名辩之学多从“庄惠之辩”的维度出发,然而思想史视域之比较研究显示,作为战国中期名家代表、名辩思潮核心人物的惠施,其“历物十事”与名辩学说受到《墨经》的影响更大。换而言之,《墨经》乃是惠施名辩之学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惠施“历物十事”所论“同异”“大小”“高低”以及“有穷”“无穷”等名辩概念、逻辑命题是对《墨经》与后期墨家的回应或反驳;另一方面,惠施参与百家争鸣、开展学术论辩的理论方法亦系受《墨经》与后期墨家之启发而形成。较之“庄惠之辩”的诠释进路,将惠施名辩之学纳入《墨经》与名辩思潮的论域,对于明晰先秦论辩术、逻辑学的思想面貌与发展脉络可谓更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惠施 历物十事 后期墨家 名辩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应同》篇新论——兼论战国后期学术之演进问题
10
作者 熊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2-85,共4页
《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 《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始的在战国后期也不止邹衍一家。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五德终始说在战国后期发展的多向性问题以及后期墨家的思想发展性问题做出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五德终始 邹衍 后期墨家 战国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名家与儒家:三种指物观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中云 张长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2,254,共9页
在指物观上,后期墨家、公孙龙和荀子分别是墨家名学、名家名学和儒家名学的典型代表。后期墨家因受制于"指"的传统认知与使用,限制了其在指物观上的深度认知;荀子因将名纳入治世轨道,使其研究掺杂过多政治伦理因素,阻碍了他... 在指物观上,后期墨家、公孙龙和荀子分别是墨家名学、名家名学和儒家名学的典型代表。后期墨家因受制于"指"的传统认知与使用,限制了其在指物观上的深度认知;荀子因将名纳入治世轨道,使其研究掺杂过多政治伦理因素,阻碍了他对名的指称功能的更高概括;"专决于名"的公孙龙,由《名实论》之论名实关系,推进到《指物论》之论名物关系,突出体现了其名学思想的理论高度。三种指物观虽存在某些认知程度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对于名的指称功能的基本立场与主张,是根本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 公孙龙 荀子 指物观 比较研究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后期思想家对古代名辩学的贡献
12
作者 刘培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2-55,103,共5页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对古代名辩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接受了先秦以来的名辩思潮的影响。自觉地运用名辩学的基本知识于具体的思维活动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主要是:把正名原则导向人物品评的轨道,强调“贵名...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对古代名辩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接受了先秦以来的名辩思潮的影响。自觉地运用名辩学的基本知识于具体的思维活动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主要是:把正名原则导向人物品评的轨道,强调“贵名乃所以贵实也”;突出辩的“别类”性质,提出论辩的若干新原则;给譬喻下了新的定义,深化了对古代譬喻推理的认识。这些思想显示出名辩学在东汉后期的新发展,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名辩学 思想家 中国古代逻辑 中论 荀子 后期墨家 中国历史 论辩理论 墨经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写作思想初探
13
作者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52-56,共5页
墨子(约公元前490~前403年)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韩非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直到秦始皇时代之前,墨家仍在诸学派中占据显要地位。然而,在汉以后,由于... 墨子(约公元前490~前403年)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韩非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直到秦始皇时代之前,墨家仍在诸学派中占据显要地位。然而,在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家辩学 墨家学派 后期墨家 孔子 墨辩 显学 儒家 荀子 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家逻辑范畴的演进
14
作者 孙中原 《求是学刊》 1983年第3期14-23,共10页
关键词 墨家逻辑 后期墨家 经说 《墨经》 墨子 “法” “辩” 思维认识 演进 矛盾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论证学说述畧——读墨札记之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芾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3期84-93,共10页
墨辯大取篇在墨家文献中是编定較晚、成书較后的篇章。它辞約义丰,包罗宏富,对墨家学說多所发展,且又包含許多辯难,故虽文多譌脫錯簡,却一直为許多研究墨学的学者所重視。如曹耀湘在《墨子箋》一书中說,它是“墨学指归所在”。張之銳的... 墨辯大取篇在墨家文献中是编定較晚、成书較后的篇章。它辞約义丰,包罗宏富,对墨家学說多所发展,且又包含許多辯难,故虽文多譌脫錯簡,却一直为許多研究墨学的学者所重視。如曹耀湘在《墨子箋》一书中說,它是“墨学指归所在”。張之銳的《大取篇释义》則认为“墨家兼爱学說得以成为一家学說,尽在此篇”。張純一在《墨子集解》中认为它“极似全书之括論”。这些評述,是否得当,可以研究;但从逻輯方面考察,則它确实从实际的政治、伦理思想斗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墨家 墨子 因果关系 类事物 立辞 所生 解释 概念 墨学 密切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墨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解启扬 《安徽史学》 1998年第4期79-84,共6页
关键词 胡适 墨学研究 哲学方法 墨家逻辑 墨家思想 政治主张 《墨子》 三表法 后期墨家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辩学思想新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祥云 《学习论坛》 2010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经》的辩学思想,是不符合《墨经》作者本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后期墨家 辩学 论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子的救世精神与“摹物论言”之学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岱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1-13,共3页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不侵》)“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顺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有度》)古代谚语又有“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后期墨家 韩非子 显学 孟子 形式逻辑 儒家 逻辑研究 道家 救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义”范畴探源——兼论孟子的“仁义”思想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奇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0-25,共6页
“仁义”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范畴。在这个范畴演化、理论变动的过程中,孟子的思想令人注目。一“仁义”范畴究竟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儒家开创者孔子虽然极重“仁”,亦重“义”,却未提出“仁义”一词,甚至于他从来... “仁义”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范畴。在这个范畴演化、理论变动的过程中,孟子的思想令人注目。一“仁义”范畴究竟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儒家开创者孔子虽然极重“仁”,亦重“义”,却未提出“仁义”一词,甚至于他从来没有将“仁”与“义”联系到一起谈。在这一点上,“义”不如“礼”。孔子既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①又说过:“克己复礼为仁。”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提出“仁义”对举始于孟子。②张岱年先生不同意梁说,认为墨子已早于孟子将“仁义”相连并举了。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墨子 孔子 中国思想史 学术界 亲亲 内在联系 后期墨家 儒家 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子的伦理观──兼论儒墨伦理思想的异同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实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墨子 伦理观 后期墨家 道德修养论 道德教育 伦理范畴 动机与效果 义利观 爱无差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