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与现代主体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宇 游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转型过程中,文学作品使用"疾病"意象的方式及其包涵的意识形态结构,同时这当中也暗含着以"人"的觉醒为开端的现代主体内涵的嬗变。从精神疾病...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转型过程中,文学作品使用"疾病"意象的方式及其包涵的意识形态结构,同时这当中也暗含着以"人"的觉醒为开端的现代主体内涵的嬗变。从精神疾病对理性主体的解构、"都市病"对欲望主体的反思,再到日常生活"疾病事件"对主体沉沦与超越双重困境的揭示,"后新时期文学"疾病话语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后新时期主体内涵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革命信仰与人道主义启蒙理性的中心地位日趋消解,非理性、欲望与"沉沦在世"对主体内涵的重建,也在疾病话语的审美反思中不断地呈现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主体失去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整合与同一,已然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的泯灭,它恰恰反证了现代主体的极端自反性与未完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疾病话语 现代主体 非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新时期文学:宁静与喧哗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颐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变成了一种神话和追忆。我们在仿佛不会中断的憧憬、希望之后似乎已经充满了疲惫。我们仿佛已不再能够承受话语的断裂、冲突和不稳定,已不再能够负载那种批判与质疑的敏锐的眼花缭乱地呼啸而过的文化潮流。文化内部的冲突开始被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第三世界文化 写实” 实验文学 大众文化 第一世界 文学 语言 母语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
3
作者 谷鹏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文学症候 历史语境 文学现代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撤:后新时期文学整体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向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8,共6页
此文作者在本刊1993年第三期曾发表《怀旧:新时期小说情绪主题》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被《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摘编。《后撤:后新时期文学整体策略》一文,是对上文的递进、发展,对当前... 此文作者在本刊1993年第三期曾发表《怀旧:新时期小说情绪主题》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被《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摘编。《后撤:后新时期文学整体策略》一文,是对上文的递进、发展,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术问题仁智见异,我们欢迎大家来稿,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中国文学 大众文化 报告文学 理论探索 知识者 文化内涵 后现代性 写实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门槛前的思考——论后现代主义与后新时期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艳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0-23,共4页
正如我们无法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划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分界线一样,试图将我国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作出这样的划定也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继现代主义之后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一种文学倾向... 正如我们无法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划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分界线一样,试图将我国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作出这样的划定也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继现代主义之后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一种文学倾向或思潮。后新时期文学则是指我国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新兴的一种文学倾向与思潮。虽然两者的起止时间相距近二十年,但它们却同时交汇于九十年代的今天。这种交汇便必然形成了后现代主义与后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共同的倾向与特征,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东西方文学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西方后现代主义 前现代主义 作家 王朔 文学倾向 秋菊 深度模式 余华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回归与流浪之间——论后新时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转型及其艺术表现》(硕士学位论文)
6
作者 任茹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7-,共1页
本文旨在寻绎后新时期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转型及其艺术表现。全文共三编。上编 :后新时期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可归纳为两个断裂和一个确定 :它与新时期初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双重弃绝与超越 ,它从民族寓言和宏伟话语的遮蔽状态达到对... 本文旨在寻绎后新时期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转型及其艺术表现。全文共三编。上编 :后新时期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可归纳为两个断裂和一个确定 :它与新时期初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双重弃绝与超越 ,它从民族寓言和宏伟话语的遮蔽状态达到对人类本体性生存的人文探索 ;同时 ,工商业社会新的人文关系作为一种确定性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成与发展。中编 :众声喧哗。后新时期文坛的杂语呈现 ,从文本入手分析了犬儒叙事、焦虑叙事、诗性叙事、日常叙事四种叙事方式 ,共时态地呈现了后新时期文坛众声喧哗的人文精神表现。下编 :寻找金杯。后新时期文坛的人文承传 ,首先对作为背景的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作一深度梳理 ,分析其产生的深刻历史机缘、矛盾焦点和它所达到的思想与实践程度。本编重点在于从主体价值、审美倾向与文本叙事成熟度三个方面 ,探寻后新时期文学所经历的变迁、起伏和涨落及这些变化与人文探索之间的关系 ,它显示了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人文环境而进行的自苦的冒险 ,作家的这种精神在后新时期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人文精神 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主义情怀与后新时期小说 被引量:3
7
作者 叶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3-26,共4页
对于整个新时期将近20年的文学发展,一般都以80年代末来划分前后两个阶段。与前新时期相比,后新时期文学分化剧烈,没有主潮。 没有主潮的文学是相对自由的文学。然而,自由是一柄双刃剑,过分“失轻”
关键词 古典主义情怀 后新时期文学 人文精神 人间温情 张承志 理性精神 时期小说 《活着》 文学作品 终极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流的文学 被引量:26
8
作者 宋遂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7,共2页
“后新时期文学”从1985年还是1987年“后”起,这无关紧要。历史不是以一两年为单位来计算的。谁又能预料今后十年中国文学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呢?所以我对“走出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并不抱乐观态度,但也无需悲观。十年或是更长... “后新时期文学”从1985年还是1987年“后”起,这无关紧要。历史不是以一两年为单位来计算的。谁又能预料今后十年中国文学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呢?所以我对“走出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并不抱乐观态度,但也无需悲观。十年或是更长一些的时间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学也不足为奇。从龚自珍到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近百年 后新时期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发展 中国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龚自珍 乐观态度 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信息
9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24-127,94,共5页
陈平原论学者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在《读书》1993年第5期撰文指出,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他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 陈平原论学者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在《读书》1993年第5期撰文指出,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他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我不谈学者的"社会责任"或"政治意识",而是"人间情怀",基于如下考虑:一、作为专门学者,对现实政治斗争采取关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态度.并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情怀 学术研究 陈平原 政治斗争 文学评论 文艺观 后新时期文学 校园诗 香港作家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种当代文学的文化角色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0-70,共1页
赵毅衡在《二种当代文学》(《文艺争鸣》9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最大的区分在于二者的社会文化功能不同。新时期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部分时期相同,服务于主流社会运转的需要,服务于政治运动,寓教于乐,制造... 赵毅衡在《二种当代文学》(《文艺争鸣》9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最大的区分在于二者的社会文化功能不同。新时期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部分时期相同,服务于主流社会运转的需要,服务于政治运动,寓教于乐,制造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化角色 后新时期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社会文化功能 主流社会 赵毅衡 服务于 政治运动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信息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人文精神寻思录 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和陈思和四位学者在《读书》1994年第3期发表“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他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内... 人文精神寻思录 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和陈思和四位学者在《读书》1994年第3期发表“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他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使得终极关怀远不如现金关怀那么激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人文精神 地下文学 后新时期文学 批评信 文化大革命 文化市场 精神文明建设 转型期文学 知青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陀:批判的文学批评
12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6-126,共1页
李陀在《上海文学》1999年第四期上发表《移动的地平线》一文,他指出,文学的进化论批评在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后新时期文学”的言说中已经露了头,九十年代中期之后越演越烈,至近一两年,关于“晚生代”的大量评论又把这种批评推... 李陀在《上海文学》1999年第四期上发表《移动的地平线》一文,他指出,文学的进化论批评在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后新时期文学”的言说中已经露了头,九十年代中期之后越演越烈,至近一两年,关于“晚生代”的大量评论又把这种批评推向了一个高潮。他说,不能说当前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进化论 后新时期文学 上海文学 “个人化写作” 当代资本主义 启蒙话语 人化的文学 “晚生代” 生命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灵魂失却了栖居之所后——论当代小说中的反讽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文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0-35,共6页
在“后新时期文学”的几种代表性文本一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王朔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反讽的蔓延性运用,这里,反讽已远远超出了它的修辞学原意,而在文本的意义层面上发挥着嘲弄、破坏或摧毁种种规范、观念的功能.因此,对这类小说中的反... 在“后新时期文学”的几种代表性文本一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王朔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反讽的蔓延性运用,这里,反讽已远远超出了它的修辞学原意,而在文本的意义层面上发挥着嘲弄、破坏或摧毁种种规范、观念的功能.因此,对这类小说中的反讽,招来了批评家们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欣赏称赞者有之,严厉指责者也有之,但基本上都是抽象的逻辑的雄辩,很少有让我们文艺大众醒神益脑的文本阐析,因而也无法解除我们对这类作品的解读饥渴.我认为,对文学作品中的反讽的评价,不能仅止于简单的否定或肯定的回答,应该以历史的美学的辩证的观点为基点,从文本阐析出发作具体的分析和评判.实际上,由于各类作家的美学取向不同,反讽在不同的文本中也传达着不同的意蕴.本文拟通过对这三种文本的分析,来总结探讨反讽的不同类型及它所传达的复杂意蕴,然后,对它的价值取向作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当代小说 栖居之所 写实小说 叙述者 刘震云 小人物 先锋小说 后新时期文学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转型期的美学特征与问题——论近几年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光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0-45,共6页
前一时期,文学界曾提出“后新时期文学”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却明白无误地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这就是进入90年代的文学与80年代相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
关键词 美学特征 潮小说 小说创作 转型期 写实小说 近年小说 存在形态 作品 后新时期文学 人的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整体格局中的湖北中青年创作
15
作者 於可训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本文的题旨是阐述新时期以来整体的文学格局与湖北中青年创作的关系,文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都是作为显示湖北中青年创作的某一个方面的意义出现的,而不是对这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具体褒贬和评价。因... 本文的题旨是阐述新时期以来整体的文学格局与湖北中青年创作的关系,文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都是作为显示湖北中青年创作的某一个方面的意义出现的,而不是对这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具体褒贬和评价。因此,本文不是对近十年来湖北中青年创作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而是在新时期文学的总体背景下,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湖北中青年创作中的几个问题所作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作家群体 文学思潮 文学现象 中年作家 整体格局 作品 文学创作 中国文学 文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四种
16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7-127,共1页
回归四种王海芳的文章《走向回归——“后新时期文学”断想》(载《当代文坛报》1994年5期)指出当代文学“回归”的四个方面:1.回归大众。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精英文化”,而到90年代后,商品经济迫使纯文学作家开始思考... 回归四种王海芳的文章《走向回归——“后新时期文学”断想》(载《当代文坛报》1994年5期)指出当代文学“回归”的四个方面:1.回归大众。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精英文化”,而到90年代后,商品经济迫使纯文学作家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思考大众的需要,苏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后新时期文学 《白鹿原》 当代文学 “精英文化” 文学创作 先锋文学 表达功能 《活着》 回归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