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丹萍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77-685,共9页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 血管通透性 血栓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影像学检查绿色通道与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7
作者 薛静 高培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83-86,共4页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脑血管病是十分严重的急性事件,积极、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可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中影像学检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脑血管病是十分严重的急性事件,积极、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可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中影像学检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神经放射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眼底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肖风琪 高健 +2 位作者 鲍伟利 张奥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微循环改变及其与眼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患者66例(共106眼),其中低度近视(-0.5^-3.0 D) 16例(28眼)、中度近视(-3.0^-6.0 D)组23例(36眼)、高度近视(>...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微循环改变及其与眼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患者66例(共106眼),其中低度近视(-0.5^-3.0 D) 16例(28眼)、中度近视(-3.0^-6.0 D)组23例(36眼)、高度近视(>-6.0 D)组27例(42眼)。所有患者均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等效球镜度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然后行OCTA检查,使用最新版分析软件,获取受检者的图像质量、中心凹旁300μm血流密度(FD-300)、非圆指数(AI)、黄斑区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微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微血管(DCP)血流密度以及视盘周围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三组间AI、S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DCP血流密度和视盘周围微血管密度,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及中度近视组DCP血流密度较低度近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度近视组DCP血流密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度近视组视盘周围血流密度较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低度近视组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性。DCP血流密度、视盘周围微血管密度、FD-300均与眼轴呈负相关性。结论通过OCTA分析,随着眼轴的增加,DCP血流密度、FD-300、视盘区微血管密度均随之降低。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RNFL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循环 视盘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顾卫彬 高培毅 +1 位作者 薛静 刘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vs 4.00(4.00,5.00),P<0.001。结论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容积螺旋穿梭扫描 全脑灌注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双向Transformer的伪CT图像生成方法
10
作者 肖宁 赵俊 +3 位作者 贾保平 强彦 赵涓涓 吕亚丽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4-1005,共12页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可以根据肿瘤和对器官的威胁情况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依靠使用磁共振成像生成伪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放射治疗.目前,伪层析成像的生成技术基于对抗性网络的生成方法,但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像素级损失更新网络参数,...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可以根据肿瘤和对器官的威胁情况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依靠使用磁共振成像生成伪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放射治疗.目前,伪层析成像的生成技术基于对抗性网络的生成方法,但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像素级损失更新网络参数,很容易导致模式崩溃,生成不稳定的伪计算机断层扫描.为了精准地实现基于磁共振图像的伪计算机断层扫描生成,利用视觉Transformer的上下文敏感性以及卷积算子的归纳偏置,提出一种循环双向Transformer医学图像合成方法.在编码预测阶段,循环双向Transformer利用U-Net编码得到的码本表示图像,并使用非自回归编码与向量量化方式缩短生成码本的长度,生成局部真实并且全局一致的图像;使用归一化互信息作为损失函数,并加入了循环一致性损失解决数据不匹配的问题.在颅脑磁共振成像数据集TCGA-GBM与CPTAC-GBM上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图像生成任务上的有效性;该方法的MAE, PSNR和SSIM分别达到86.3, 25.96 dB和0.897;与对比方法相比,该方法也表现出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Transformer 计算机断层扫描 循环一致性 颅脑磁共振成像 U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嘉敏 李瑞 +2 位作者 雷丰 唐阳阳 郭顺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8-223,共6页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参与介导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无创成像技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体积等参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风险评估... 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炎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参与介导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无创成像技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厚度、体积等参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风险评估及疗效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系统地综述基于多模态无创成像技术评估心外膜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现况,以期在临床实践中为无创成像技术评估EAT提供参考,实现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12
作者 柴永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采用ABCD2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评分,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80例TIA患者行DWI和CTA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 目的采用ABCD2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评分,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80例TIA患者行DWI和CTA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DWI阳性结果与ABCD2评分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并分析DWI与ABCD2分层模型对于TIA的预测能力,以及两者结合预测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能力。探讨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ABCD2分层高危组在TIA后7 d脑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低危组(χ2=7.744,P<0.01)。DWI阳性患者具有ABCD2各危险因素的概率明显高于DWI阴性患者(P<0.01)。ABCD2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3.638(95%CI 1.059~12.498,P<0.05);DWI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4.609(95%CI 1.187~17.772,P<0.05)。ABCD2分层模型及ABCD2分层联合DWI对TIA的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TIA重度狭窄组7 d后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χ2=4.292,P<0.05)。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CTA对于TIA后短期内脑梗死发生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ABCD^2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罗曦 廖福顺 +5 位作者 黄肖雅 文灿平 彭守用 吴子晨 尧红艳 王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因此术前无创且高效地预测MV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联合临床及传统影像学构建综合MVI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精确评估风险并帮助医生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ultrasound,US)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H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引起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认识及重视,为影像医师和临床医生对HCC患者的准确评估、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益指导,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比较视角,以帮助更多患者从临床诊疗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CTA评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海华 马宁 +3 位作者 刘恋 莫大鹏 高峰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243-1250,共8页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来评估及验证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posteriorcirculation 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pc-CTA)评分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支架取栓装置机械取栓后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连续入...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来评估及验证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posteriorcirculation 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pc-CTA)评分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支架取栓装置机械取栓后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连续入组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造影数据。血管成功开通定义为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2b/3级,临床良好预后定义为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对pc-CTA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点值。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3个月时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78例(90.7%)血管成功再通(TICI2b/3级),30例(34.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pc-CT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pc-CTA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68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572~0.778],最佳界点值是2分(敏感度=53.33%,特异度=80.36%)。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CTA评分≤2分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后3个月时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3.831,95%CI 1.302~11.273,P=0.015]。结论 pc-CTA评分可独立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短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分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评分对发病6~24 h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媛媛 钟孟飞 +2 位作者 陈晓辉 张立功 高宗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预后不良组(n=21)。采用后循环侧支循环评分(pc-CS)、后循环(pc)-CTA侧支评分、基底动脉BATMAN评分,对血管内介入术前患者CTA影像进行评估。结果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取栓前和出院NIHSS评分、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CTA评分≤1.5分(OR=0.468,95%CI=0.231~0.946,P=0.035)、pc-CS评分≥4.5分(OR=2.183,95%CI=1.233~3.865,P=0.007)、BATMAN评分≥4.5分(OR=2.461,95%CI=1.320~4.588,P=0.005),均为急性BAO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预测良好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95%CI=0.632~0.901)、0.814(95%CI=0.697~0.931)、0.869(95%CI=0.763~0.975)。结论pc-CS评分、pc-CTA评分和BATMAN评分均能独立有效地预测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90 d临床结局,其中反映血栓负荷及侧支代偿的BATMAN评分似可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分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在心血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1 位作者 徐劲松 龚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3-1355,共3页
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继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诊断技术之后又一新型医学技术。其分辨率为10μm,较IVUS分辨率提高20倍。
关键词 光学相干成像 临床应用 血管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超声 医学技术 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表现及预后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一平 张贺 +1 位作者 李松柏 徐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同步CT血管成像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表现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SAH患者71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3天内)与延迟期(4~15天)。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CTA及CT灌注成像(CTP),以动脉期数据重建VR脑动脉图像,生成全脑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分析不同预后患者CTP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71例SAH患者中,急性期SAH患者44例,预后差者占31.82%(14/44),延迟期SAH患者27例,其中预后差者占40.74%(11/27,χ2=0.584,P=0.445)。急性期和延迟期预后好与预后差患者的CTP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P结合CTA同步检查有助于判断不同时期SAH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痉挛血管 颅内 循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对脑微出血的诊断及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45
18
作者 马永青 尹喜 王成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N扫描并复查。分析脑微出血(CMBs)级别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记录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GRE-T2^*WI、SWAN分别检出CMBs病灶115枚、185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3,P<0.05);47例患者中,5例发生HT,CMBs0级与2级、1级与2级HT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年龄、NIHSS评分、CMBs分级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中,NIHSS评分(OR=1.503,95%CI1.065~2.122,P=0.021)、多发CMBs(>10枚)(OR=26.662,95%CI1.949~364.664,P=0.01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WAN对CMBs的敏感性优于GRE-T2*WI。CMBs数目与HT的发生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利用SWAN检测CMBs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循环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超低管电压在体重指数≤30 kg/m^(2)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紫珺 尹伟 +3 位作者 胡信心 李佳余 陆建平 王敏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及低造影剂用量和流速)和120 kV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及常规造影剂用量和流速)。两组均采用混合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心率、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流速等,评估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及流速均低于120 kV组[(27.15±3.70)mL vs(48.92±5.08)mL、(2.71±0.37)mL/s vs(4.50±0.35)mL/s,P均<0.001]。两组患者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冠状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70 kV组的图像噪声高于120 kV组[(31.50±5.74)HU vs(28.26±5.17)HU,P=0.037]。共770个冠状动脉节段纳入主观评估,2名观察者之间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2);70 kV组与120 kV组冠状动脉平均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7±0.38)分vs(1.21±0.43)分、100.00%(384/384)vs 98.96%(382/386),P均>0.05]。7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与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120 kV组[(0.80±0.16)mSv vs(3.13±0.67)mSv、(4.51±0.98)mGy vs(17.36±3.19)mGy、(57.32±11.32)mGy·cm vs(223.61±47.64)mGy·cm,P均<0.001]。结论在320排CT上采用70 kV管电压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是可行的,在亚毫希沃特条件下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且较常规扫描方案降低了碘造影剂用量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宽体探测器 造影剂 低管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小勇 胡容 +4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余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中段)和静脉(颈内静脉、乙状窦、上矢状窦)的CT值和峰值时间,计算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平均峰值时间及两者之差;对比不同性别、BMI(<18.5 kg/m2、18.5~23.9 kg/m2、>23.9 kg/m2)、体质量(<60 kg、60~80 kg、>80 kg)患者之间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研究中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91±0.78)、(6.61±1.40)、(1.52±1.43)s;动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1.77±3.09)s,静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8.76±3.68)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为(6.99±1.01)s;按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男性主动脉弓峰值时间、动脉系统峰值时间、静脉系统峰值时间、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分别为(20.65±3.61)、(22.55±2.83)、(29.90±3.13)、(7.36±0.90)s,女性分别为(19.00±3.05)、(20.56±3.15)、(26.99±3.83)、(6.44±0.9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BMI和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动静脉峰值时间差相近,动静脉峰值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女性峰值时间更早,动静脉循环时间更短外,不同体质量、不同BMI之间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临床应用切实可行,最佳动脉期与最佳静脉期间隔时间为6.9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脑血管循环时间 4D⁃CTA 头颈血管CT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