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胜杰 刁华琼 +1 位作者 杭晓屹 孙文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95-1808,共14页
背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常可作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常规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有限。目前中成药注射液在控制和缓解眩晕的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鉴于中成药制剂种类繁多,缺乏... 背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常可作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常规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有限。目前中成药注射液在控制和缓解眩晕的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鉴于中成药制剂种类繁多,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各种中成药注射液的优劣。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建库至2024-05-07有关中成药注射液治疗PCIV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9项RCT,4556例患者,涉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13种中成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眩晕症状改善[即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方面: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87.2%)、参麦注射液(73.5%)、舒血宁注射液(59.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银杏达莫注射液(88.3%)、天麻素注射液(63.3%)、葛根素注射液(57.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96.2%、99.2%)、灯盏花素注射液(90.2%、85.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69.3%、79.4%)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灯盏花素注射液(97.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85.8%)、醒脑静注射液(80.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全血高切黏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参麦注射液(85.6%)、丹红注射液(80.0%)、疏血通注射液(77.5%)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全血低切黏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疏血通注射液(90.3%)、天麻素注射液(77.5%)、参麦注射液(73.0%)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安全性方面:所有研究未发生严重的服药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改善PCIV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临床疗效,给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参考性,且中成药注射液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应用均优于单用常规西药,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上述结论受限于当前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质量,仍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成药 注射剂 治疗结果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葛根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黄黎娟 邓奕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56,共4页
目的对天麻葛根汤联用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长沙康德医院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葛根汤与倍他司汀联合治... 目的对天麻葛根汤联用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长沙康德医院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葛根汤与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对照组则单用倍他司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评估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评分变化及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100%(30/30),与对照组93.34%(28/30)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耳鸣、恶心、颈项僵硬、肢体麻木乏力、行走不稳等症状的证候积分明显下降,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后DHI评分和DARS评分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与对照组20%(5/30)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葛根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较单用倍他司汀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葛根汤 倍他司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瘀阻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通舒胶囊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靖 可海霞 王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3例患者随机分为脑蛋白水解物组、三七通舒胶囊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1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疗程2周。检测临床疗效、双侧脑血流速度(LVA、RVA、BA)、血...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3例患者随机分为脑蛋白水解物组、三七通舒胶囊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1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疗程2周。检测临床疗效、双侧脑血流速度(LVA、RVA、BA)、血液流变学指标(WBV、PV、FIB)、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CGRP)及DARS、DHI-S、BI评分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脑蛋白水解物组、三七通舒胶囊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双侧脑血流速度、CGRP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ET-1及DARS、DHI-S评分降低(P<0.05),与其他2组比较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可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双侧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通舒胶囊 脑蛋白水解物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部排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向宇 牛博真 +3 位作者 王宇 周雅然 王旭慧 贾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枕部排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枕部排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2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26/30),... 目的观察枕部排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枕部排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2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26/30),对照组为63.33%(19/30),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枕部排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部排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志军 王宝亮 +1 位作者 张士金 张爱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PCIV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医"调营充络"论治法为指导给予中药口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对比两组的眩晕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半年内的眩晕再发作次数。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DHI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t=2.682,P<0.05),治疗组的眩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422,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5.000,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4.680,P<0.05)。结论使用"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并PCIV的患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为该种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迂曲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针刺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鑫 张智龙 许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5 mg...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5 mg,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调气化痰定眩法针刺,穴取中脘、丰隆、支沟、四神聪等,留针30 min, 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评分,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检测大脑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速度变化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西药组为73.33%(22/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针药组治疗后双侧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1),且快于西药组(P<0.01)。结论 早期针刺治疗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改善VA、BA血流速度、增加血流、提高脑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痰浊上蒙证 针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被引量:24
7
作者 许如炜 范友强 +5 位作者 吴迪 蒋鹏 徐琳 徐亮 马明 姜亚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本体组行本体觉训练,前庭组行前庭功能训练,综合组同时进行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眩晕残障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Tetrax平衡仪测量稳定性指数(ST)。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ARS、DHI、BBS评分,Vm和S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57.825, P <0.001),综合组DHI、BBS评分和ST优于本体组和前庭组(P <0.05),前庭组和综合组Vm和DARS评分优于本体组(P <0.05)。结论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结合本体觉训练可以进一步减轻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 本体觉 平衡 老年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晓渊 梁志敏 +6 位作者 周欣欣 田娟娟 刘建春 郭文娟 尉杰忠 马存根 张红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57-59,共3页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历代医家对于PCIV有较多的研究,在"虚致眩晕"和"瘀致眩晕"观点上均有建树,认为二者在眩晕的治疗中常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益气活血的治疗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张仲景、李东垣等大家对此法多有临证发挥,后由王清任创立"益气活血法",用以治疗气虚血瘀类疾病,临床效果显著。目前"益气活血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除却益气活血经典用方外,还出现了以此法为指导而创立的自拟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该文以气血理论为基础,从"虚瘀致眩"的角度,对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的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CIV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PCIV 治疗 虚瘀致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爱华 韩振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3-716,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采用标准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采用标准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然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LVA、 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记录安全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入组8周时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1),其中LVA、B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显著降低(P<0.05);显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能增加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赤风汤 补中益气汤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气虚血瘀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活血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CGRP、sCD40L、MFG-E8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顾晨晓 姚青 高娟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究天麻活血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FG-E8)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 目的探究天麻活血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FG-E8)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调节血脂代谢紊乱、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基础治疗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临床疗效,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外周血CGRP、sCD40L、MFG-E8水平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5.3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83.33%(40/48)(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阻力指数、外周血sCD40L、MFG-E8水平均明显降低,外周血CGRP水平、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天麻活血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调节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CGRP、sCD40L、MFG-E8水平,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活血汤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瘀阻型 血流动力学 CGRP SCD40L MFG-E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1
作者 纪震 矫翠翠 +1 位作者 王丹丹 庄绪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14-2518,共5页
目的 考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每组41例,分别予以脑蛋白水解物、苦碟子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疗程2周。检测临床疗效、... 目的 考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每组41例,分别予以脑蛋白水解物、苦碟子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疗程2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综合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氧化应激反应指标(SOD、MDA、GSH-Px)、听觉诱发电位(PL-Ⅰ、PL-Ⅱ、PL-Ⅲ)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评分、综合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MDA水平、听觉诱发电位降低(P<0.05),SOD、GSH-Px活性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可控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液流变学,增强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听觉诱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碟子注射液 脑蛋白水解物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丹丹 毕国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5-576,F0003,共3页
眩晕(vertigo)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种运动错觉,即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尽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VVP)、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前庭周围性疾病是急性眩晕的主... 眩晕(vertigo)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种运动错觉,即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尽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VVP)、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前庭周围性疾病是急性眩晕的主要病因[2],但部分前庭中枢性疾病亦可伴有眩晕[1],其中以小脑卒中最为常见[3],有报道称75%的小脑梗死伴有眩晕[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文献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毛燕 李立华 +2 位作者 张福磊 释涤凡 赵晓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3期2005-2009,2014,共6页
目的:观察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 目的:观察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无创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DHI评分、TCD指标、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DHI评分、TCD指标和FI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有效率为89.36%(42/47),明显高于对照组67.67%(33/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PCIV,能够提高临床总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康复,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木瓜汤 针灸疗法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 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 眩晕障碍量表评分 无创多普勒超声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金丽 孔晓 李春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337-1340,1347,共5页
通过阅读整理古代眩晕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大多从风、火、痰、郁、虚这5个方面进行论治,概述了古代文献关于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并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代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 中医药 非药物疗法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