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31
1
作者
强茗
胡元娟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三参通络汤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老年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桃花
张钰华
彭海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2期4-5,共2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PCI)早期症状可仅表现为孤立...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PCI)早期症状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诊断困难,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中枢性眩晕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PCI性孤立性眩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缺血
孤立
性
眩晕
危险因素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扩展版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
作者
江宗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探讨e-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结果:纳入的20例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面,有高血压13例(65%),糖尿病6例(30%),高脂血症11例(55%),冠心病4例(20%),房颤3例(15%),吸烟史12例(60%),饮酒史6例(30%);头晕形式方面,持续性头晕8例(40%),发作性头晕12例(60%);伴随症状方面,伴视物旋转11例(55%),伴视物成双2例(10%),伴视物模糊1例(5%),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7例(35%),伴站立、步态不稳15例(75%);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部位,所有患者梗死部位均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其中中脑2例(10%),脑桥4例(20%),延髓2例(10%),小脑11例(55%),枕叶1例(5%);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为0分,e-NIHSS评分为1~5分,平均(1.70±0.98)分。结论:e-NIHSS对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敏感性较高,是NIHSS的有效补充,对于急性眩晕患者应首选e-NIHSS进行评估,以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扩展版
孤立
性
血管源
性
眩晕
后循环
卒中
MRI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31
1
作者
强茗
胡元娟
机构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针灸康复科
出处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55-458,共4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No:2020YFS0366)。
文摘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关键词
针灸
三参通络汤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
老年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Keywords
Acupuncture
Sanshen Tongluo decoc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isolated vertigo
Elderly
Cerebral hemodynamics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桃花
张钰华
彭海峰
机构
吉首大学医学院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2期4-5,共2页
文摘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PCI)早期症状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诊断困难,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中枢性眩晕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PCI性孤立性眩晕的准确性。
关键词
后循环
缺血
孤立
性
眩晕
危险因素
影像学
Key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solated vertigo
Risk factors
Imaging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扩展版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
作者
江宗泽
机构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
出处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20-22,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探讨e-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结果:纳入的20例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面,有高血压13例(65%),糖尿病6例(30%),高脂血症11例(55%),冠心病4例(20%),房颤3例(15%),吸烟史12例(60%),饮酒史6例(30%);头晕形式方面,持续性头晕8例(40%),发作性头晕12例(60%);伴随症状方面,伴视物旋转11例(55%),伴视物成双2例(10%),伴视物模糊1例(5%),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7例(35%),伴站立、步态不稳15例(75%);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部位,所有患者梗死部位均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其中中脑2例(10%),脑桥4例(20%),延髓2例(10%),小脑11例(55%),枕叶1例(5%);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为0分,e-NIHSS评分为1~5分,平均(1.70±0.98)分。结论:e-NIHSS对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敏感性较高,是NIHSS的有效补充,对于急性眩晕患者应首选e-NIHSS进行评估,以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率。
关键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扩展版
孤立
性
血管源
性
眩晕
后循环
卒中
MRI弥散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强茗
胡元娟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研究进展
陈桃花
张钰华
彭海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扩展版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江宗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