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伟红 靳玮 +4 位作者 张淑倩 董艳红 单春辉 刘扬 吕佩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61-465,共5页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痰通络方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鸥 黄信全 +3 位作者 李学杰 黄年平 谭支文 田朝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究化痰通络方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08例后循环I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54例)在此基础上辅助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化痰通络方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08例后循环I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54例)在此基础上辅助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神经损伤指标[多胺氧化酶(PA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神经缺损情况(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IL-6均比对照组低,IL-10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PAO、NSE、S100B蛋白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MBI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化痰通络方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化痰通络方 风痰阻络证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3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 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1种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新方法
4
作者 彭世鑫 仇玉龙 +3 位作者 朱继 张晓冬 蒋理 徐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伟 杨兴东 +1 位作者 唐晓梅 于逢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 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0.053,95%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施国文 李焰生 +3 位作者 林岩 徐群 熊昕丽 邹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 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I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I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I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临床现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倩 郭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318-323,共6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低灌注 基底动脉迂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