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子君 李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APCLVO)虽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改善APCLVO患者的预后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评估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血管再通策略的优化,越...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APCLVO)虽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改善APCLVO患者的预后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评估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血管再通策略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精准影像学评估筛选后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开展积极的血管内治疗,可以使患者显著获益。该文就近年APCLVO的影像学评估技术及治疗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对APCLVO的早期诊断和基于神经影像学评估的最优治疗策略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影像评估 再通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单中心病例系列报道
2
作者 尹梦鑫 张舒婷 +2 位作者 任伟超 王铁军 段春苗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9-1135,共7页
目的评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组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急诊EVT的发病72 h内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 目的评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组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急诊EVT的发病72 h内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基线血压、TOAST分型、入院及术前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院内治疗信息等资料。疗效结局包括术后mTICI分级(将2b/3级定义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和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结局采用发病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共纳入26例接受急诊EVT的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桥接EVT组7例,直接EVT组19例),其中男性16例(62%),女性10例(38%),年龄(64.2±11.1)岁。25例(96%)患者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4 h NIHSS评分为8.0(3.0~14.0)分[静脉溶栓桥接EVT组3.0(2.0~12.5)分;直接EVT组8.0(4.3~16.3)分]。共16例(62%)患者出院时获得良好预后,3例(12%)患者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EVT能够有效实现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再灌注,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洪扬 李旭华 +5 位作者 周娟 李云杰 武津成 韩红星 王贤军 赵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8,104,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病72 h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病72 h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将发病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定义为END,并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功能恶化组和病情稳定(发病72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无增加或增加1~3分)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责任闭塞血管(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病变大脑半球、侧支循环评分、入院72 h内治疗用药情况(静脉溶栓+双抗、替罗非班+双抗、阿加曲班+双抗、单纯阿加曲班、单纯双抗)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行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0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男143例,女65例,年龄38~85岁,平均(64±9)岁。其中功能恶化组86例,病情稳定组122例。(1)功能恶化组与病情稳定组糖尿病[39.5%(34/86)比17.2%(21/122)]、吸烟史[43.0%(37/86)比29.5%(36/122)]、左侧大脑半球病变[57.0%(49/86)比41.0%(50/122)]患者比例及侧支循环评分[4(3,5)分比5(4,5)分]、发病至入院时间[7.0(3.0,17.0)h比4.3(2.0,11.0)h]、入院时血糖[7.4(5.8,10.0)mmol/L比6.7(5.8,7.7)mmol/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8(2.4,5.1)比3.0(2.1,4.3)]、单纯双抗[19.8%(17/86)比6.6%(8/122)]、阿加曲班+双抗[8.1%(7/86)比29.5%(36/122)]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余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674,95%CI:1.121~6.377,P=0.027)、左侧大脑半球病变(OR=2.030,95%CI:1.083~3.806,P=0.027)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加曲班+双抗(OR=0.267,95%CI:0.116~0.613,P=0.002)、高侧支循环评分(OR=0.551,95%CI:0.368~0.824,P=0.004)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发生END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左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易发生END,阿加曲班联合双抗治疗、侧支循环良好可降低其发生EN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轻型 神经功能恶化 大血管闭塞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知衡 程娅雯 +5 位作者 韩香凝 李嘉豪 马文龙 于嘉 罗国刚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术后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并行EVT的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两组:SAP组(55例)和非SAP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上述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静吸复合麻醉比例、术中取栓次数、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AP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低于非SAP组(P均<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持续时间长(OR=1.014,95%CI:1.001~1.028,P<0.05)、吞咽功能障碍(OR=6.137,95%CI:1.694~22.232,P<0.01)及血管未成功再通(OR=6.043,95%CI:1.062~34.382,P<0.05)是该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吞咽功能障碍及血管未成功再通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EVT术后发生SAP直接相关,故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尽早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术后SAP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开发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兰 傅新民 +1 位作者 孙梦飞 李怡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MCAO-AIS患者的临床、影像和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在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索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共纳入24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1例,预后不良组154例。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017,95%CI 1.026~1.119,P=0.002)、手术时间较长(OR 1.014,95%CI 1.004~1.023,P=0.004)、术后脑水肿(OR 11.396,95%CI 4.884~26.591,P<0.001)、术后肺炎(OR 5.609,95%CI 2.179~14.436,P<0.00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高(OR 1.877,95%CI 1.214~2.903,P=0.005)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水平较高(OR 1.013,95%CI 1.004~1.022,P=0.00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采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取栓支架联合抽吸行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using stent retriever combined with aspiration under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assistance,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OR 0.140,95%CI 0.045~0.429,P=0.001)是其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7个独立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AUC为0.934(95%CI 0.905~0.964),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665,此时模型的敏感度为0.844,特异度为0.890。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校准良好,校准图显示模型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贴合度较高。结论基于发病时NIH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脑水肿、术后肺炎、FIB、S100β及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这7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对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第90天的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斌 靳瑜 +9 位作者 杨淼 李贯清 余书康 李冰 李敏 代慧 马孝天 邢博萍 佘潘 罗雪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4-663,707,共11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成功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EVT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的前...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成功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EVT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吸烟、饮酒)、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基线血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术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术后次日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并收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手术过程中是否应用补救措施(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动脉溶栓)、是否应用替罗非班,以及是否合并术后并发症(卒中相关肺炎、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等)。收集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明确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闭塞部位(颈内动脉C1段、颈内动脉C2至C7段、大脑中动脉M1段)和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及术后是否存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不良预后(mRS评分≥3分)组和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基线及临床资料,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为自变量,以不良预后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前循环AIS-LVO EVT成功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经EVT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IS-LVO患者192例,其中男101例,女91例,不良预后组102例,良好预后组9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预后组与良好预后组患者在年龄(Z=-3.088,P=0.002)、年龄分布(χ^(2)=13.457,P=0.001)、术后空腹血糖水平(Z=-3.347,P=0.001)、基线NIHSS评分(Z=-4.469,P<0.01)、闭塞部位分布(χ^(2)=10.488,P=0.005)、脑梗死后出血转化(χ^(2)=16.943,P<0.01)及症状性颅内出血(χ^(2)=25.449,P<0.01)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不良预后组基线ASPECTS低于良好预后组(Z=-4.547,P<0.01)。其他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3.224,95%CI:1.033~10.058,P=0.044)、基线NIHSS评分(OR=1.102,95%CI:1.013~1.199,P=0.023)、基线ASPECTS(OR=0.375,95%CI:0.212~0.665,P=0.001)、症状性颅内出血(OR=7.127,95%CI:1.296~39.203,P=0.024)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80岁、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S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经EVT成功再通后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循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左鹏 倪小宇 +1 位作者 吴嶛 倪贵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24 h内静脉血,计算PNR、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根据改良Rankin量表90 d评分(mRS-90)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90≤2分)45例,预后不良组(mRS-903~6分)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患者良好预后的效能。结果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的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更低,较少合并术后对比剂外渗,术后24 h的PWR和PNR更高,NLR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桥接治疗(OR=4.746,P=0.021,95%CI:1.262~17.856)、术后对比剂外渗(OR=0.254,P=0.022,95%CI:0.079~0.824)和术后24 h PNR(OR=1.087,P=0.006,95%CI:1.025~1.153)是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24 h的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术后良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36和0.704。PNR的预测效能最高,截断值为25.08,特异度为84.00%,灵敏度为67.78%。结论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 PNR较高的患者临床预后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大血管闭塞 心源性 血管内治疗 血小板-性粒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早期识别
9
作者 杨成双 刘圣 +4 位作者 梁堃 曹月洲 赵林波 施海彬 贾振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建立简单的临床预测模型,以期术前更方便地识别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所致大血管闭塞(ICAS-LVO组)和非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非ICAS-LVO组),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并根据相关参数绘制Nomogram图。结果共计110例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51例患者(49.6%)血管闭塞原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非ICAS-LVO组相比,ICAS-LVO组患者更年轻,伴心房颤动更少,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低,最终筛选出3个因素可用于构建ICAS-LVO术前诊断预测模型,包括心房颤动、闭塞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该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校准(Hosmer-Lemeshow检验,P=0.562)和良好的识别力(AUC=0.956,95%CI:0.906~0.986)。结论由无心房颤动、闭塞部位为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近、中段和侧支循环良好3个预测因素构建的ICAS-LVO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助于神经介入医师早期识别ICAS-LVO并制定血管再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后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闭塞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向浩 徐萌萌 尹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65例(mRS>2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83%vs 47.6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0.989~1.205,P=0.046)、糖尿病(OR=0.122,95%CI:0.026~0.561,P=0.007)、症状性脑出血(OR=0.038,95%CI:0.002~0.656,P=0.024)、侧支循环不良(OR=0.037,95%CI:0.007~0.196,P=0.000)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龄、糖尿病、症状性脑出血、侧支循环不良,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危险因素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 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omentin-1、AQP4、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海江 樊海梅 +2 位作者 陈杰 任国勇 吴雪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中网膜素-1(omentin-1)、水通道蛋白4(AQP4)、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及联合预测效能。方法选取110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根据术后血管是否再通...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中网膜素-1(omentin-1)、水通道蛋白4(AQP4)、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及联合预测效能。方法选取110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根据术后血管是否再通分为未再通组(23例)和再通组(87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和omentin-1、AQP4、VILIP-1水平。采用LASSO回归初筛术后血管再通的特征变量,寻找可使模型性能优良且影响因素最少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校准度。结果未再通组高血压患者占比、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诊血糖、AQP4和VILIP-1水平高于再通组,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长于再通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患者占比、血小板、omentin-1水平低于再通组(P<0.05)。术前ASPECTS、omentin-1水平是术后血管再通的相关独立保护因素,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术前NIHSS评分、AQP4和VILIP-1水平是术后血管再通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运用R语言对logistic回归进行列线图可视化分析,该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的一致性指数为0.994,呈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列线图的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的AUC为0.994,预测灵敏度为98.90%,特异度为95.70%,校准度为0.975,与实际观测结果曲线贴合度良好。结论omentin-1、AQP4、VILIP-1水平为ALVOS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监测其水平进行早期预测,采取针对性治疗,改善血管再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 血管内治疗 网膜素-1 水通道蛋白4 视锥蛋白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英滨 张浩 +2 位作者 王欢 万功山 高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5-99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血压、血糖、术前是否溶栓、发病到溶栓及动脉取栓时间。术前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情况评估,记录术后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及麻醉方式。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术后CT/MRI结果分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组和有症状性颅内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等级及术后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1),入院NIHSS评分和发病到取栓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ASPECTS评分高、侧支循环良好、血管成功再通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发病到取栓时间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有症状性出血组患者年龄、术前溶栓比例以及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非症状性出血组(P<0.05)。术前溶栓和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症状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基线ASPECTS和NIHSS评分、术前溶栓、抗血小板药物、侧支循环和血管再通情况及发病到取栓时间均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性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杨笑 孟媛媛 +2 位作者 杨靖仪 王书函 张立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确诊为AIS且进行静脉溶栓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CSVD影像负荷评分,根据溶栓14 d后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预后良好组(≧18%)和预后不良组(<18%),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静脉溶栓的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收缩压、AIP指数、TyG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CSVD影像负荷评分≧2分(P<0.05)是影响AIS溶栓患者的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SVD影像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4%;AIP AUC为0.95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91.7%;TyG指数AUC为0.918,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2.7%结论AIP、TyG指数、CSVD影像负荷评分可作为评价静脉溶栓后AIS患者早期预后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早期预后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脑小血管病影像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14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 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血管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耿悦 陈雨昂 +2 位作者 张蜜 李俊晨 谈炎欢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3,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敏感加权成像的磁敏感血管征对动脉内血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并非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都会显示。现有研究尚未系统阐明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导致其诊断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本文就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显示责任血管内血栓、判断卒中亚型及预后评估)予以梳理,分析当前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本文认为,未来研究需结合血栓生物标志物与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建立磁敏感血管征显示的预测模型,并建议临床诊疗中整合多模态影像参数优化血栓特征分析,从而制订个体化再通治疗策略,最终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机械取栓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昕 张汤钦 +7 位作者 吴康飞 徐骏峰 许向军 许友清 尚贤金 黄显军 杨倩 周志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09-517,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发病至置鞘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方法、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mTICI 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等。采用发病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以获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依据侧支循环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软脑膜侧支循环0~1级,21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软脑膜侧支循环2级,220例)。依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57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8例患者,其中男249例(56.8%),平均年龄(68±11)岁,中位基线ASPECTs 8(8,10)分,中位基线NIHSS评分15(12,18)分;颈内动脉闭塞35例(8.0%),颈内动脉T型闭塞150例(34.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53例(57.8%);侧支循环不良218例(49.8%),侧支循环良好220例(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OR=1.973,95%CI:1.257~3.097,P=0.003)、空腹血糖水平(OR=1.097,95%CI:1.018~1.182,P=0.015)、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比颈内动脉T型:OR=0.099,95%CI:0.034~0.290,P<0.01;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T型:OR=0.412,95%CI:0.264~0.643,P<0.01)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接受机械取栓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基线ASPECTs较高(OR=0.751,95%CI:0.580~0.973,P=0.030)、血管完全再通(OR=0.176,95%CI:0.045~0.681,P=0.012)、侧支循环1级(OR=0.209,95%CI:0.088~0.496,P<0.01)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1.111,95%CI:1.004~1.230,P=0.042)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及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1级)患者不应被排除在机械取栓之外,基线ASPECTs、基线NIHSS评分和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高血管再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术 侧支循环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汪文兵 杨倩 +6 位作者 黄显军 许向军 袁莉莉 徐骏峰 许友清 葛良 周志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本中心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5例和非高龄组(年龄...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本中心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5例和非高龄组(年龄<80岁)163例,回顾性分析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数据,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90 d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高龄组年龄、高血压(88.6%vs 67.5%)、心房颤动(77.1%vs 51.5%)比例明显高于非高龄组,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8.0(8.0,8.0)分vs 9.0(8.0,10.0)分]明显低于非高龄组,2组TOAST分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有效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血管成功再通和预后良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1%vs 81.0%,34.3%vs 46.0%,P>0.05),高龄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42.9%vs 24.5%,P=0.028)。安全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术后颅内出血转化及出血性脑梗死型和脑实质内血肿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vs 23.3%,14.3%vs 14.1%,17.1%vs 9.2%,P>0.05)。高龄不是影响90 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OR=1.368,95%CI:0.528~3.550,P=0.519)。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梗死 大脑动脉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严重程度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元 樊宇 +2 位作者 姜长春 郝飞 刘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09-816,共8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直接或桥接EVT并成功再通的ACALVOS患者105...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直接或桥接EVT并成功再通的ACALVOS患者105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4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吸烟、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术前侧支循环评估系统血流分级、CSVD影像学征象、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病变)、机械取栓次数、补救治疗、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病到首次再通时间、股动脉穿刺到首次再通时间、CSVD总体负荷程度。CSVD总体负荷评分0~1、2、3~4分分别为CSVD总体负荷程度的轻、中、重度。通过电话随访获得患者术后3个月时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及为后不良。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CSVD总体负荷严重程度对EVT后短期(术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1)105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72例(68.6%);中位基线NIHSS评分11.0(7.0,14.0)分;中位基线ASPECTS 7.0(6.0,8.0)分;颈内动脉闭塞16例(15.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58例(55.2%),串联病变31例(29.5%);轻度CSVD总体负荷46例(43.8%),中度CSVD总体负荷34例(32.4%),重度CSVD总体负荷25例(23.8%)。(2)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较大[(65±12)岁比(61±11)岁,t=2.01],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较高[7.00(5.84,8.79)mmol/L比5.90(4.91,7.86)mmol/L,Z=2.48;13.0(9.5,16.0)分比9.5(4.0,14.0)分,Z=3.06],机械取栓次数较多[2.00(1.00,3.00)次比1.50(1.00,2.00)次,Z=2.54],合并冠心病、心房颤动占比较高[38.6%(17/44)比18.0%(11/61),χ^(2)=5.55;31.8%(14/44)比8.2%(5/61),χ^(2)=9.6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CSVD总体负荷程度以重度为主[50.0%(22/44)],预后良好组以轻度为主[60.7%(37/61)],两组CSVD总体负荷程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4,P<0.01);其余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以年龄(由低到高纳入)、基线血糖(由低到高纳入)、基线NIHSS评分(由低到高纳入)、心房颤动、机械取栓次数(由低到高纳入)及CSVD总体负荷程度(以轻度为参照)为自变量,以EVT短期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升高是EVT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13,95%CI:1.01~1.25,P=0.027),重度CSVD总体负荷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风险是轻度CSVD总体负荷的9.32倍(95%CI:6.76~18.12,P<0.01);而中度CSVD总体负荷、年龄、基线血糖、心房颤动、机械取栓次数不是EVT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重度CSVD总体负荷可增加ACALVOS患者EVT后3个月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 循环 缺血性 血栓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莉 刘志广 +2 位作者 傅新民 张洋 宗海亮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8,共9页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45例患者(院内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入院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对照(院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血管内治疗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内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首诊住院科室主要有脑外科(10/45,22.2%)、心脏外科(9/45,20.0%)、血甲疝外科(9/45,20.0%)及胸外科(5/45,11.1%)等,23例(51.1%)与外科手术有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比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及既往卒中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患者相比,院内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53.3%vs.19.0%,P<0.001)、恶性肿瘤(15.6%vs.1.0%,P=0.002)、其他动脉栓塞(15.6%vs.1.0%,P=0.002)以及围手术期(51.1%vs.1.0%,P<0.001)的比例更高,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21.0(14.5~35.0)分vs.18.0(13.5~24.5)分,P=0.019]。院内组的白细胞计数(U=1385.000,P<0.001)、D-二聚体(U=654.500,P<0.001)及IL-6(U=1376.000,P<0.001)水平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U=1758.000,P=0.035)、收缩压(t=-2.766,P=0.006)和舒张压(U=1317.500,P<0.001)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内组与院外组卒中在前后循环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其他原因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分别有7例(15.6%)、22例(48.9%)、16例(35.6%),院外组分别有63例(63.0%)、26例(26.0%)、11例(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2,P<0.001)。两组行血管内治疗前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以及术后TICI血流分级、出血转化/造影剂渗出及死亡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比较,院内组发病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及再通时间更短,术中使用补救措施更少(P<0.05)。在校正了发病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后,院内卒中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良好预后结局仍呈负相关(OR 0.213,95%CI0.063~0.711,P=0.012)。结论院内外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严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病因机制复杂,易预后不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及控制感染、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能会减少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 大血管闭塞性 血管内治疗 心房颤动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瀚圣 龚自力 +16 位作者 资文杰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杨峻 刘文华 时忠华 杨世泉 张帅 王力 白永杰 王守春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8家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他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