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陆弘盈 谭衍 +2 位作者 边远 李欣明 蔡文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取栓术。对比两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静脉溶栓、一次血管再通率、全部血管再通率、血栓逃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近期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静脉溶栓、全部血管再通率及血栓逃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取栓次数少于支架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组(P<0.05)。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DAPT组(P<0.05)。[结论]相较于支架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可获得更好的近期预后,并发症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直接抽吸取栓术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余丹枫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9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87例,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87例,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血管再通程度(mTICI)、术后颅内出血、术后严重脑梗死、死亡率、术后3个月mRS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P=0.017)、高血压(P=0.040)、吸烟史(P=0.020)、术前NIHSS评分(P=0.013)、侧支循环良好代偿(P=0.017)、术中行血管成形(P<0.001)、手术时间(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血管再通时间、有效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严重梗死发生率、死亡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吸烟史是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的高危因素,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闭塞患者术前血管代偿相对良好,症状相对较轻,及时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