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斌 李超 +1 位作者 徐庆 牛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9例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内斜视...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9例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内斜视矫正手术,术式采用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周,7例患者的第一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2例欠矫(分别为+15^Δ、+20^Δ),所有患者外转功能明显改善,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个月,6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3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术后1年,5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4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40^Δ)。结论·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完全麻痹性内斜视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眼位,还可有效改善麻痹眼的外转功能,但远期易欠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展神经麻痹 内斜视 垂直直肌移位 内直肌后徙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许丽敏 荣军博 +1 位作者 郎丽娟 李志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测量所有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度,第一眼位时应用角膜映光法评估眼球外转受限程度;Titmus立体图评估近立体视,同视机随机点图片评估远立体视。随访时间为6~14个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和外转受限程度,配对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38例(50眼)患者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由术前的(75.53±13.17)PD降至术后6个月的(5.93±2.46)PD(t=12.49,P=0.00),外转受限程度由术前的-4.50±0.68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87±0.55(t=-13.00,P=0.00)。术后20例患者近立体视恢复,17例患者远立体视恢复。2例患者术后仍残余小角度内斜视,配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消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结论SRT联合MRC可有效矫正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减少手术累及眼外肌的数目,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内直肌后徙术 上直肌转位 外展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外隐斜性视疲劳 被引量:3
3
作者 尹忠贵 汪芳润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外隐斜性视疲劳的疗效。方法采用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引例外隐斜性视疲劳患者,术后随访1~2a。结果视疲劳治愈16例(76%),来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外隐斜性视疲劳可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
关键词 外隐斜 视疲劳 眼外科手 外直肌后徙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尹玲 宋德胜 陈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斜视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及直肌悬吊后徙术对斜视度的影响。结果斜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者8例,术中发现受累眼外肌均有瘢痕粘连。手术方式单纯行眼外肌减弱术者7例,直肌减弱联合加强术者18例,其中共10例行悬吊后徙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位眼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欠矫者分别为4例和9例,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分别为5例和7例,复视者分别为2例和1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多于1次较1次者术中可见更严重的瘢痕粘连,且术前及术后1周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0.5与≥0.5者术后随访期末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直肌悬吊后徙术使用与否对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斜视度均无影响(P=0.26、0.63)。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眼外肌瘢痕粘连。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可影响患者斜视度,悬吊后徙术为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 斜视矫正 悬吊后徙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30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彭静 李捍民 +1 位作者 金丽英 杨新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分离性垂直偏斜 上直肌后徙术 下斜肌后徙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外肌后徙测量方法的比较
6
作者 陶晨 孙慧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82-83,共2页
目的水平性斜视进行后徙手术时,对后徙量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数学论证方法,采用简化眼外肌止端附着位置及后徙后的位置关系进行理论测算,比较一次性测量与两次分段测量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两脚规测量,弧度小于45°圆... 目的水平性斜视进行后徙手术时,对后徙量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数学论证方法,采用简化眼外肌止端附着位置及后徙后的位置关系进行理论测算,比较一次性测量与两次分段测量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两脚规测量,弧度小于45°圆心角时,其弦长和孤长基本接近,如超过60°圆心角时,则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当进行跟外肌后徙手术时,应先测量角巩线到止端的距离,然后再以止端为基准进行后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后徙术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整缝线在先天性内斜视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何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8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在先天性内斜视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调整缝线的内...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在先天性内斜视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调整缝线的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斜视角变化、眼位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斜视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患儿斜视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过矫率及欠矫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正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295,P=0.682)。结论可调整缝线技术能够改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可调整缝线技 后徙术 眼位 斜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性内斜视患儿64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鑫 马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0-581,共2页
目的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 目的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外直肌截除术。结果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中52例(81.2%)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45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12例(18.8%)患儿术后眼位欠佳,其中3例明显欠矫,经第2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内斜视 内直肌后徙术 双眼单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二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媛 白大勇 +1 位作者 吴倩 于刚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00-1100,共1页
关键词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 外直肌后徙术 矫正视力 上睑下垂 足月顺产 左眼 外斜视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杨剑锋 吴佩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959-960,963,共3页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内直肌后徙术 外直肌后徙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