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院校发展使命与战略转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文格 马丁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5期46-53,共8页
从经济社会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转型的角度来看,地方院校不仅只有通过学科、专业的内涵、特色发展以求升格这一条道路可走,还应承担起后大众化进程中时代赋予的作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的"容器"与非适龄人口的中学后教育... 从经济社会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转型的角度来看,地方院校不仅只有通过学科、专业的内涵、特色发展以求升格这一条道路可走,还应承担起后大众化进程中时代赋予的作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的"容器"与非适龄人口的中学后教育和培训的双重使命。地方院校可以通过特色发展、文化活动、教育内容实用化以及模块化课程等战略达到多样化、分层化发展,而地方院校成功实现多样化、分层化发展是形成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结构框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地方院校 使命与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原则及措施 被引量:3
2
作者 汪发元 刘在洲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8,共4页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应当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分析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原则和相应措施十分重要。多样化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人们终生学习也...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应当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分析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原则和相应措施十分重要。多样化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人们终生学习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实行各类高校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保证教育主客体的公平,促进教育资源效率提高,力求多样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时期 高等教育 多样化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及根源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文格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2-36,共5页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后大众化发展所经历的学潮危机表明,必须高度重视规模扩增带来的隐患,以免矛盾被激化,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年扩增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面临着诸如财政紧缩、教育质量下滑、大学生就业状况恶化和...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后大众化发展所经历的学潮危机表明,必须高度重视规模扩增带来的隐患,以免矛盾被激化,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年扩增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面临着诸如财政紧缩、教育质量下滑、大学生就业状况恶化和高等教育机会差距拉大等危机,而危机产生的根源无疑在于政府财政支持的乏力、高度统一的集权控制和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后大众化 危机 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及其化解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伟杰 姜宇 《中国成人教育》 2018年第13期39-43,共5页
在遵循规律与扩大规模间前行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发展平衡的困境,诱发了定位混乱、功能趋同、改革落后、关怀缺失、非合作化明显以及教学质量下降等信任危机,对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进步十分不利。因此,为了化解危机,必须从高等教育大众... 在遵循规律与扩大规模间前行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发展平衡的困境,诱发了定位混乱、功能趋同、改革落后、关怀缺失、非合作化明显以及教学质量下降等信任危机,对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进步十分不利。因此,为了化解危机,必须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独特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入手,参透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从更迭学制、共享竞争、回归本质等方面出发,促进多类型高校均衡发展、高校财政市场化改革及高校关怀教育伦理化发展,扫清教育改革的拦路虎。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高等教育 信任危机 教育发展 教育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时代区域高等教育层次化体系建构——以黑龙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玉君 周丹 唐国忠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3-45,共3页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规划》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合理解决了高校间盲目无序竞争的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也存在着院校间无序竞争、盲目升格的问题。借鉴加州经验,结合黑...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规划》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合理解决了高校间盲目无序竞争的问题,促进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也存在着院校间无序竞争、盲目升格的问题。借鉴加州经验,结合黑龙江高等教育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各院校职能定位,设立不同的评价机构,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我省高教层次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区域高等教育 层次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阶段社会阶层对高教入学机会的影响——以辈出率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冯用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13,共5页
广东于2007年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以辈出率为中心考察发现存在典型的区域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成为影响高教入学机会差异的重要要素。由于广东各阶层学生在家庭... 广东于2007年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以辈出率为中心考察发现存在典型的区域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成为影响高教入学机会差异的重要要素。由于广东各阶层学生在家庭城乡归属、家庭职业阶层、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4个要素上的差异,导致了高教入学机会的不均等,而且4个要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重叠性,社会资源的"马太效应"对高教入学机会公平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应通过策略重构、布局优化和行动创新来缩小城乡的高教入学机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阶段 社会阶层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 辈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侍建旻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22-25,共4页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为了使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与教育教学同步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在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等方面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影响...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为了使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与教育教学同步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在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等方面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坚持多元化、个性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要在高校、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除了要有系列评估指标,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将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有机结合起来,用评估作为机制运行的手段,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成人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学院——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呼唤与回应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魁鸿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65-69,共5页
持续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渐趋稳定,并开始对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由此进入了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增加入学机会、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结构体系等。社区学院以其实用性、... 持续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渐趋稳定,并开始对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由此进入了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增加入学机会、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结构体系等。社区学院以其实用性、多职能、便利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后大众化阶段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将成为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高等教育 社区学院 需求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对J大学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亚金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4,共5页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继而跨入后大众化阶段是一个普遍趋势。目前,我国开始呈现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些特征。在后大众化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将面临生源竞争更加激烈、高等教育系统分层逐渐形成以及资源竞争的...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继而跨入后大众化阶段是一个普遍趋势。目前,我国开始呈现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一些特征。在后大众化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将面临生源竞争更加激烈、高等教育系统分层逐渐形成以及资源竞争的马太效应等挑战。以一所地方高校为个案,研究发现: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应用性人才培养;开展错位竞争,努力增强地区服务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地方高校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时期应用型大学管理制度的外部诉求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友荣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第1期20-26,32,共8页
我国正处于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后大众化时期,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还不相称,应用型大学内外部管理制度基本还固着在精英教育的制度范本上。当前,国外应用型院校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分类评价是应用型大学获得应有... 我国正处于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后大众化时期,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还不相称,应用型大学内外部管理制度基本还固着在精英教育的制度范本上。当前,国外应用型院校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分类评价是应用型大学获得应有地位的途径。大学技术转让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大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不利于现代大学发展,大学的管理文化规定着学者的行为,企管主义(enterpreneurialism)思潮进入大学的管理应适可而止。应用型大学普遍存在着填补组织运行的"立法真空",应强化"归还"而非"下放"办学自主权的意识,明确行业企业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主体",社会公众层面要自觉维护应用型大学守正创新的空间,重视应用型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等多重外部管理制度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应用型大学 管理制度 大学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大众化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取向及策略
11
作者 单春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0-33,共4页
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的职业性取向,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已成为必然取向,同时更加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特色发展中寻求长足进步,将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已处... 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的职业性取向,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已成为必然取向,同时更加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特色发展中寻求长足进步,将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已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必须审时度势,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在特色发展过程中树立品牌意识,在创新发展中谋求长远发展战略,构成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枝独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 新建本科院校 发展取向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质量提升的壁垒及应对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浪华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第2期21-26,共6页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阶段相对于大众化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高等教育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质量提升的问题,后大众化阶段质量提升的壁垒为: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差距明显,层次结构不清、自身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阶段相对于大众化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高等教育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质量提升的问题,后大众化阶段质量提升的壁垒为: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差距明显,层次结构不清、自身定位模糊,系统体系封闭、沟通效率低下,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而打破这些壁垒的关键是:内涵发展走向质量提升,实行开放走向交流合作,合理定位走向特色发展,提升水平走向服务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后大众化 壁垒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公民”: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解读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欣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2,共5页
2016年哈佛大学颁布了将于2018年秋季实行的通识教育计划。该计划致力于使学生为公民生活做准备并且道德地参与这个不断流变的世界。《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将哈佛大学现行的八大领域必修课程拆分为"4+3+1"结构,即四... 2016年哈佛大学颁布了将于2018年秋季实行的通识教育计划。该计划致力于使学生为公民生活做准备并且道德地参与这个不断流变的世界。《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将哈佛大学现行的八大领域必修课程拆分为"4+3+1"结构,即四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三门分布必修课程+一门实证和数学推理课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计划的改革可为正处于"后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以生为本的价值诉求
14
作者 王洁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以生为本应是其办学的基本准则,尤其面对后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更应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切实将以生为本作为办学的第一理念,并从制度体制设计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及... 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以生为本应是其办学的基本准则,尤其面对后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更应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切实将以生为本作为办学的第一理念,并从制度体制设计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及大学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大众化-普及化 以生为本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圆模型下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路径分析
15
作者 王煦樟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第1期24-29,共6页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遵循高等教育由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基本规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的应然和必然。正确处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遵循高等教育由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基本规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的应然和必然。正确处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核心命题。伯顿·R·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对认识和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视角,但该模型中三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牵制"的关系认识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平等、双向、互动、协同"的新型关系。为此,我们应构建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为圆心,政府、高校、社会同处管理、办学、评价三个同心圆周上且彼此动态协作的同心圆关系模型来重新认识和寻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后大众化 同心圆模型 管办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