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刚 胡伟 +2 位作者 郑飞阳 朱伟 诸露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2022年同期最高水平(151μg/m3);分析4个污染过程发现,高温低湿、静稳天气易诱发O_(3)污染事件,结合污染天气象条件发现,当温度>25℃且相对湿度<75%时极易发生O_(3)污染;污染天VOCs组分贡献率主要受芳香烃、烯烃及烷烃影响,其中邻二甲苯、甲苯、间-对二甲苯是O_(3)管控的关键活性物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园区O_(3)污染主要受到上海、江西和苏南本地气团输送的影响,主导轨迹出现概率分别为30%、27%和24%,其余小部分时段可能受到来自中国北部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影响。为科学管控园区夏季O_(3)污染,应加强监测并协同管控本地关键VOCs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 O_(3)污染 气象特征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呼伦贝尔一次沙尘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郝峰 徐曼 +4 位作者 谷雨 周兴军 田永莉 马丽 李荣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基于测风激光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的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本次沙尘起始时南风突增,风向转西南偏南风... 基于测风激光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以及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分析了发生在呼伦贝尔的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本次沙尘起始时南风突增,风向转西南偏南风后风速降低,传输减弱,当风向转西风时,沙尘传输增强,在西风降低后沙尘传输结束。沙尘传输期间,湍流运动偏弱,混合层高度抬升受限。借助机器学习分粒径计算发现,沙尘前期传输以粗颗粒为主,后期粗、细颗粒物均有明显增长。不同传输时期粒径的不同,暗示沙尘的源可能发生变化,后向轨迹揭示沙尘传输前期来自蒙古国西北部,经过我国锡林郭勒后北上到达呼伦贝尔;而后期沙尘是从俄罗斯南部直接进入呼伦贝尔。最后研究发现,沙尘前至起始时刻,总传输通量对沙尘的响应早于地面颗粒物浓度变化,且沙尘期间总传输通量值显著高于沙尘前和沙尘后。因此,总传输通量变化以及阈值设定可为沙尘预警的新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过程 测风激光雷达 机器学习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外生物质燃烧对滇西地区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含量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李慧芹 罗蒙 +5 位作者 范丹华 杨锦超 龚婉 刀昱威 赵新建 段吉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4,共11页
利用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地面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MODIS卫星热源点数据,结合TrajStat模式和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滇西地区大气污染传输特征及境外生物质燃烧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冬春季空气质量较差,其... 利用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地面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MODIS卫星热源点数据,结合TrajStat模式和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滇西地区大气污染传输特征及境外生物质燃烧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冬春季空气质量较差,其中,春季最差,此时各类污染物浓度均最高,首要污染物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MODIS卫星热源点监测显示,春季境外热源点密度增多,在偏西气流引导下影响滇西地区,且春季污染时段内偏西气流轨迹占比最高,超过80%,经印度北部、孟加拉国、缅甸中北部的中长距离偏西输送轨迹携带的PM2.5浓度最高;使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方法分析发现,春季污染时段内主要贡献源区集中在德宏以西的缅甸中北部、印度东北部以及孟加拉国东部地区,浓度贡献水平为70~120μg/m^(3),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Weighted PSCF,WPSCF)和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eighted CWT,WCWT)高值区与热源点密集区基本吻合或位于其下风风向;运用WRF-Chem模式对滇西地区一次污染过程的地面PM2.5浓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是滇西地区大气PM2.5的最主要来源,在模拟的污染时段贡献占比约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 主要贡献源区 卫星热源点 生物质燃烧 WRF-Ch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一次沙尘活动的卫星定量遥感和分析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鹏 张兴赢 +2 位作者 胡秀清 齐瑾 董超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2-308,共7页
针对MODIS监测的2006年3月我国新疆区域发生的一次沙尘活动,基于卫星红外窗区3通道(8.5、11和12μm)方法,自动识别并同步物理反演了沙尘大气的光学厚度、粒子有效半径和垂直气柱沙尘总量,同时利用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计算的4种高度的气团... 针对MODIS监测的2006年3月我国新疆区域发生的一次沙尘活动,基于卫星红外窗区3通道(8.5、11和12μm)方法,自动识别并同步物理反演了沙尘大气的光学厚度、粒子有效半径和垂直气柱沙尘总量,同时利用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计算的4种高度的气团轨迹对此次反演试验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两者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卫星定量遥感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涞水县大气颗粒物单颗粒分析表征及来源识别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树屏 杜祯宇 +4 位作者 梁金玲 于飞 陈航宇 李玉武 殷惠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9-1028,共10页
为了解河北省涞水县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单颗粒分析技术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技术对该县2015年3个典型污染时段[即正常管控、严格管控(2015年阅兵期间)及发生严重颗粒物染污]采集的7个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 为了解河北省涞水县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单颗粒分析技术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技术对该县2015年3个典型污染时段[即正常管控、严格管控(2015年阅兵期间)及发生严重颗粒物染污]采集的7个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和来源解析.共测量了1 506个粒径≥0.5μm的单颗粒,其中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占98%以上,测量结果揭示了细颗粒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碳质颗粒为主要颗粒物种类,其检出数目占比在90%以上.(2)非供暖期严格管控时段,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球形碳质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3)非供暖期正常管控时段,机动车排放的碳质集合体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交通污染贡献最大.(4)供暖期球形碳质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含硫颗粒检出数目占比相对增加,燃煤的贡献最大.3个采样时段48 h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在空气质量良好、颗粒物污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影响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是本地源;雾霾天气(处于严重颗粒物污染时段)时,西南方向外来源和本地源共同构成研究区域的颗粒物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能谱仪 单颗粒分析 颗粒物污染来源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 涞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冬季细颗粒物(PM_(2.5))中酚类衍生化合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6
作者 尹中一 骆亮 +2 位作者 谷欣 赵文吉 李杏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6,I0004,I0005,共12页
为了解北京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酚类衍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月10日至2017年1月8日在北京市城区对PM_(2.5)样品进行昼夜采集,采用溶剂提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共获取... 为了解北京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酚类衍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月10日至2017年1月8日在北京市城区对PM_(2.5)样品进行昼夜采集,采用溶剂提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共获取了10种酚类衍生化合物和3种糖类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酚类衍生化合物的平均总质量浓度为130.1 ng/m^(3),其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质量浓度最高,香草醛的平均质量浓度最低。10种化合物夜间浓度明显高于日间,污染天浓度也均高于清洁天,主要是气象要素的变化对污染物存在较大的影响。芳香酸类和芳香醛类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61和0.72,表明生物质燃烧是酚类衍生化合物的重要一次来源。根据比值分析法判断北京市生物质燃烧类型主要为硬木和草本植物。采样期间北京市PM_(2.5)主要来自蒙古的长距离传输和来自北京市西南部的太原和石家庄等地的短距离传输;潜在贡献源区分析表明,内蒙古、甘肃和宁夏北部以及北京市周边如保定、石家庄对北京市酚类衍生化合物污染的潜在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酚类衍生化合物 昼夜变化 比值分析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沿海地区春季大气颗粒物矿物组成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旭光 蒋富清 +4 位作者 朱潇 张晋 董江 王长庆 李安春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共14页
2016 年春季在青岛地区采集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利用 X-射线衍射仪对其碎屑和黏土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空气质量采集的样品中,矿物组成有明显差异。对较差天气下采集的样品进行黏土矿物分析,识别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 2016 年春季在青岛地区采集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利用 X-射线衍射仪对其碎屑和黏土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空气质量采集的样品中,矿物组成有明显差异。对较差天气下采集的样品进行黏土矿物分析,识别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 4 种主要黏土矿物。利用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三角图解、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和颗粒物后向轨迹分析,对较差天气下采集的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发现颗粒物主要来自亚洲内陆(组分百分比 48.3%)和青岛附近地区(组分百分比 51.7%);利用后向轨迹对较好天气下采集的样品分析,发现颗粒物不仅有亚洲内陆(组分百分比 34.43%)和青岛附近地区的来源(组分百分比 42.62%),还有东南向气流搬运而来的海盐颗粒物(组分百分比 22.95%)。通过以上研究,对青岛地区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矿物组成和来源有了详细的认识,对于了解大气颗粒物对青岛沿海地区空气质量、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碎屑矿物 黏土矿物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影响下华北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形成与消散过程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亚茹 陈永金 +3 位作者 刘永芳 刘志远 刘永昌 孙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1-1250,共10页
以2017年5月4日~5日华北地区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严重的天气污染形成与消散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华北地区9个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AQI(空气质量指数)和常规气象数据,分析AQI、主要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 以2017年5月4日~5日华北地区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严重的天气污染形成与消散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华北地区9个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AQI(空气质量指数)和常规气象数据,分析AQI、主要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O3)浓度变化特征和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重污染本质为区域性沙尘污染所致。污染过程呈现出形成速度快、消散急促的特点。该污染过程首要污染物为PM_(10),其次为PM_(2.5),而SO_2、NO_2、CO、O_3等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并未超标。后向轨迹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造成此次严重污染颗粒物主要来自蒙古高原,风是主要驱动因子。污染物在空间位置比较接近的城市间传输时,表现出趋势一致性、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污染物浓度的累积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天气 相关分析 PM10 华北地区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区上空大气一氧化碳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兴 黄晓娴 +8 位作者 王体健 庄炳亮 李树 谢旻 韩永 杨修群 孙鉴泞 丁爱军 符淙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77-1584,共8页
利用南京大学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32°03′20″N,118°46′32″E)2011年1~12月一氧化碳(CO)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南京市CO浓度变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南京市的主要气团及其化学性质;基于MOPITT资料分析... 利用南京大学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32°03′20″N,118°46′32″E)2011年1~12月一氧化碳(CO)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南京市CO浓度变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南京市的主要气团及其化学性质;基于MOPITT资料分析南京市CO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南京市CO的年均浓度为(757.5±410.5)×10-9.CO浓度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早上8:00浓度最高,下午16:00浓度最低.CO日变化具有季节差异性,春季最为明显,夏季幅度最小.一周之中CO在周五的浓度最高.CO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冬季1月浓度最高,夏季6月浓度最低.HYSPLIT4把影响该观测站的主要气团分为6类,其中来自江苏南部、浙江、上海的气团的污染物浓度最高,对南京市CO浓度贡献最大;源于西伯利亚高原,伴随强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的气团对南京市CO贡献最小.卫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夏季CO的垂直分布与其他3个季节有较大差异.与地面观测站相比,卫星反演的CO地面浓度要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 MOPITT HYSPLIT4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CO浓度特征及传输路径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江伟 红都孜 +1 位作者 王定定 林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1,共7页
文章利用2015-2017年阿克达拉大气本地站CO连续观测资料和NOAA再分析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该站的CO浓度特征及不同季节气流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O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CO月均值浓度... 文章利用2015-2017年阿克达拉大气本地站CO连续观测资料和NOAA再分析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该站的CO浓度特征及不同季节气流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O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CO月均值浓度呈波峰-波谷式变化且跟随采暖期-非采暖期交替出现;采暖期和非采暖期CO浓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采暖期CO小时浓度和变化幅度均高于非采暖期;CO浓度低值区主要出现在W-WNW-NW-NNW扇区,对应着风频、风速的高值区,CO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SW-SSW-S-SSE扇区,对应着风频、风速的低值区;四季各类气流轨迹主要来自西北、偏西、西南方向,占比在50%~80%,同时气流移速最快,有助于CO扩散,对应的CO平均浓度较小;西南、偏南方向的气流轨迹途经克拉玛依、乌鲁木齐、昌吉等工业区,有助于输送CO,对应的CO平均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本地站 一氧化碳 大气污染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颜君 安兴琴 范广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927,共13页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_(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_(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研究时期内不同季节影响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北京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西北输送气流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59.97%,且其输送距离最远、输送高度最高、移速最快.输送高度最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东南气流占比次之,为27.64%,东北气流占比最低为12.40%,其移速和输送距离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污染轨迹来自山东、河北,其次为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内蒙古荒漠戈壁地区的西北气流.PSCF和CWT分析发现,蒙中、晋中、冀西南、豫北及鲁西是影响北京PM_(2.5)的主要潜在区域.而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北京PM_(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来自蒙晋交界区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位于冀南、鲁西、豫东和皖西北地区,夏季污染轨迹来自鲁、晋地区,潜在源区为豫东北、皖北和苏北地区;秋季主要受来自冀南地区的短距离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晋北、冀南、豫北和鲁西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蒙古国中西部和蒙中地区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主要在冀南、鲁西、豫北、晋和蒙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气流传输特征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达通 张敬巧 +3 位作者 尤翔宇 刘湛 张青梅 向仁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5,共9页
利用HYSPLIT气流轨迹模型和GDAS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文章计算了长沙市2016-2019年区域逐时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轨迹聚类,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子受气流传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采用轨迹权重浓度分析(WCWT)... 利用HYSPLIT气流轨迹模型和GDAS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文章计算了长沙市2016-2019年区域逐时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轨迹聚类,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子受气流传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采用轨迹权重浓度分析(WCWT)识别了污染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长沙市PM2.5与NO2、SO2、CO均显著正相关,而O3与NO2、CO均显著负相关,且O3与PM2.5浓度分别与风速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长沙市受东北方向气流影响显著,春、夏、秋和冬季其轨迹占比分别为50.1%、37.7%、82.1%和42.8%,不同气流传输类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差异明显,颗粒物、NO2、CO在冬季受西南及西北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其他三季受东北方向短距离传输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四季O3和SO2分别受东北方向、南面沿海方向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另外,区域风速和温度受不同类型气流影响时也存在明显差别。WCWT分析表明,长沙市PM2.5潜在源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的陕西、山西,东北方向的河南以及东南方向的广东等部分区域,O3潜在源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向的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以及西南方向的广西、广东部分区域,SO2、NO2及CO潜在源区域较为相似,在西北方向的宁夏、陕西、湖北沿线及南面的广东珠三角区域均存在贡献高值;污染物潜在源分布差异显示,长沙市NO2受西北燃煤排放影响相对较大,而CO受广东珠三角区域机动车排放影响相对较大,区域NOx对O3的滴定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大气污染物 气象因子 浓度权重轨迹 潜在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区与南郊山区颗粒物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翠云 何清 +2 位作者 赵竹君 刘新春 普宗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73-4085,共13页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区颗粒物潜在源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PM_(2.5)的超标天数为26d,南郊山区无PM_(2.5)超标,市区PM_(10)的超标天数是南郊山区的3.5倍,市区日均值及月均值质量浓度是南郊山区的2~7倍,市区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南郊山区春季最高;②乌鲁木齐市区PM_(10)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PM_(2.5)、PM_(1)为双峰型分布,南郊山区均呈双峰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周末效应;③长短两支聚类气流轨迹对乌鲁木齐市区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春夏气流来自中亚,秋冬来源于北疆周边地区;④颗粒物潜在源区分布季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为昌吉、巴州、吐鲁番等周边地区,西北部中亚地区也是颗粒物重要来源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乌鲁木齐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贡献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CF与CWT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地表臭氧源区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笠成 邵波霖 +3 位作者 彭彤茵 王思睿 郄慧霞 程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9-137,共9页
乌鲁木齐市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大气臭氧污染日益严重。为探究乌鲁木齐市地表臭氧污染特征,该研究采用2015-2019年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后向轨... 乌鲁木齐市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市大气臭氧污染日益严重。为探究乌鲁木齐市地表臭氧污染特征,该研究采用2015-2019年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后向轨迹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对乌鲁木齐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5-2019年乌鲁木齐市臭氧年评价指标由118μg/m^(3)增长至128μg/m^(3)。同时,乌鲁木齐市主要大气污染正经历由颗粒物向臭氧过渡的变化,其作为首要污染物占比从2015年的5.8%上升至2019年的28.0%,不同季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在分布特征上与NO2、CO呈显著负相关。(2)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乌鲁木齐市大气臭氧分布的气流具有途经境外地区、长距离迁移、高浓度的特征,境内气流迁移途径普遍较短且对乌鲁木齐市臭氧浓度传输影响较小。(3)潜在源贡献因子法与浓度权重轨迹法表明,影响乌鲁木齐市臭氧浓度的主要源区与贡献高值区是昌吉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且臭氧源区与臭氧贡献高值区分布与臭氧浓度季节变化呈正相关,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夏季潜在源区主要为中度源区且分布广泛、贡献度高,冬季全域为轻度源区,春秋季源区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与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卢宁生 张小玲 +5 位作者 杜云松 康平 陈军辉 华明 雷雨 祁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528,共14页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夏季地面臭氧污染特征表明,近5年夏季平原O_(3)污染区域呈扩大趋势,成都市O_(3)_8 h第90百分位浓度和超标日数均为最大,雅安、绵阳浓度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夏季地面臭氧污染特征表明,近5年夏季平原O_(3)污染区域呈扩大趋势,成都市O_(3)_8 h第90百分位浓度和超标日数均为最大,雅安、绵阳浓度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夏季成都平原及周边的位势高度场进行分型研究,结果表明:(1)700 hPa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为高压型,500 hPa为西风槽后和平直纬向型,100 hPa为南亚高压中部和东部型;(2)近5年夏季典型O_(3)污染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为西风槽后部、高压发展和高压控制型,污染过程期间成都平原多受到西风槽后西北气流或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下沉气流的影响;(3)污染天气型具有高温低湿,小风强辐射,白天混合层高的特征。气流下沉增温和局地环流的作用抑制了污染物向高层扩散,促使边界层上部O_(3)下传并堆积于成都平原地区。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潜在源贡献法(PSCF),探讨了不同天气型影响下成都平原O_(3)浓度输送的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本地和盆地城市之间的输送对臭氧污染有重要贡献。最主要的臭氧潜在源区位于本地城区,成都、眉山和资阳臭氧潜在源区还集中在川南北部和重庆西部,德阳集中在成都、眉山一带。西风槽后和高压发展型影响下臭氧区域输送表现比较明显,高压控制天气型臭氧呈本地积聚性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天气分型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PSCF)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若珲 曹芳 范美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5-201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大气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季节差异及主要来源,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云南大学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分析和主成分... 为探究昆明市大气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季节差异及主要来源,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云南大学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阐明了昆明市大气中PM_(2.5)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各季节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均值排序为春季((5.6±2.2)μg·m^(−3))>冬季((5.5±2.6)μg·m^(−3))>秋季((4.3±2.8)μg·m^(−3))>夏季((3.6±2.2)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年质量浓度的均值从大到小为SO_(4)^(2−)>Ca^(2+)>NO_(3)^(−)>NH_(4)^(+)>K^(+)>Cl^(−)>Na^(+)>Mg^(2+)>F^(−),其中SO_(4)^(2−)、Ca^(2+)、NO_(3)^(−)和NH_(4)^(+)是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Ca^(2+)主要源于土壤粉尘,其他三者由前体物(SO_(2)、NO_(x)和NH_(3))二次转化生成,主要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影响.SOR和NOR全年均值分别为0.20和0.02,表明在相同的环境里,SO_(2)二次转化为SO_(4)^(2−)的过程更易发生,且在秋季转化速率最大(SOR=0.23).SO_(4)^(2−)、NO_(3)^(−)和NH_(4)^(+)在秋季主要以NH_(4)NO_(3)和(NH_(4))_(2)SO_(4)的形式存在,其他三季则以NH_(4)H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昆明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在冬、秋和春季一致,主要来自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其次是工业源和土壤尘,而夏季则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源和土壤尘.除本地排放的影响外,冬季和夏季受到来自缅甸、老挝和贵州污染气团的影响,春季污染气团来自缅甸、云南本地和贵州,而秋季则受到云南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气团输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无机离子 PM_(2.5) 来源解析 昆明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后向轨迹模型的宝鸡市典型灰霾期间PM_(2.5)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祝 李龙 +3 位作者 张辉 张自露 陈顺祥 周变红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6期19-22,53,共5页
为研究2019年2月宝鸡市PM_(2.5)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特征,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研究了宝鸡市PM_(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宝鸡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 为研究2019年2月宝鸡市PM_(2.5)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特征,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研究了宝鸡市PM_(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宝鸡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2.4μg/m^(3),变化范围为17~229μg/m^(3)。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9年2月20日1:00和2月6日17:00。宝鸡市PM_(2.5)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峰值分别出现在9:00和21:00,谷值出现在6:00和17:00。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宝鸡市主要受宝鸡偏东方向短距离传输以及偏西方向长距离传输的影响。PSCF结果表明,陕西南部、四川西北部、陕西中部以及宝鸡市当地区域是影响宝鸡市PM_(2.5)浓度的主要潜在源区。CWT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周边地区对宝鸡市CWT贡献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宝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千里岩岛大气湿沉降营养盐的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韩丽君 朱玉梅 +2 位作者 刘素美 张经 李瑞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4-1184,共11页
于2009~2010年对黄海千里岩岛的雨水进行了收集,测定了其pH值、NH4+、NO3-+NO2-、SiO32-和PO43-的含量,讨论了黄海西部湿沉降的酸雨状况、营养盐各组分浓度的变化特征、沉降通量以及对黄海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58%... 于2009~2010年对黄海千里岩岛的雨水进行了收集,测定了其pH值、NH4+、NO3-+NO2-、SiO32-和PO43-的含量,讨论了黄海西部湿沉降的酸雨状况、营养盐各组分浓度的变化特征、沉降通量以及对黄海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58%的样品5.6<pH<7.0,以中性降水为主.营养盐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冬两季浓度较高,夏、秋两季浓度较低.对不同区域雨水中DIN(NH4++NO3-+NO2-)浓度的对比和降雨事件的气团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以及历年湿沉降营养盐平均浓度变化特征的探讨,均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排放物和自然界的沙尘暴对大气湿沉降有明显影响.大气干湿总沉降向黄海输入的NH4+-N、DI(NO3-+NO2-)、SiO32--Si和PO43--P分别占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总量的87%、47%、3%、53%.强降雨在短时间内可以显著提高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甚至可能成为赤潮的诱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湿沉降 初级生产力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通近海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文彬 孔少飞 +4 位作者 银燕 陈魁 袁亮 李力 李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7,共9页
2012年10~11月在南通近海设立观测点,利用Anderso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用离子色谱仪(Metrohm IC)分析其中10种水溶性离子组成.结果表明,南通秋季近海PM10和PM2.1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为59.70,45.96μg/m3.PM2.1中主要离子... 2012年10~11月在南通近海设立观测点,利用Anderso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用离子色谱仪(Metrohm IC)分析其中10种水溶性离子组成.结果表明,南通秋季近海PM10和PM2.1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为59.70,45.96μg/m3.PM2.1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排列依次为SO42-〉NO3-〉NH4+〉Ca2+. SO42-,NO3-和NH4+占PM10中离子浓度的80%以上,二次离子为近海区域气溶胶的主要成分.SO42,NH4+和NO3-均表现出单峰型分布,峰值区间均为0.43~1.1μm,Ca2+,Na+和 Cl-表现为双峰型.Ca2+高浓度峰值出现4.7~5.8μm 粒径段内;Na+和 Cl-峰值出现在0.43~1.1μm 和3.3~5.8μm 内,但最大峰值浓度区间不一致.PM10中 nss-SO42-/SO42-比值均高于90%,陆地源对近海硫酸盐的影响显著.nss-SO42-/NO3-的比值在〈2.1μm的粒径段内均大于1,表明该区域固定源是大气细粒子中离子的重要贡献源,但移动源对粗粒子的影响值得重视.个例分析显示,稳定的天气系统,高污染排放内陆地区的污染物传输,是造成10月27日的严重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点位 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粒径分布 后向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区大气PM_(2.5)的化学组成特征与区域传输 被引量:7
20
作者 袁畅 周家斌 +2 位作者 熊鹰 李宽 邵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86,共8页
为了探明武汉市城区PM_(2.5)的化学组成、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的影响,该研究在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鉴湖区门口对大气PM_(2.5)样品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是112.7μg/m^3,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OC、E... 为了探明武汉市城区PM_(2.5)的化学组成、污染特征及区域传输的影响,该研究在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鉴湖区门口对大气PM_(2.5)样品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是112.7μg/m^3,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OC、EC分别占PM_(2.5)的31.3%、25.8%、17.2%和4.6%。浓度最高的3种水溶性离子分别是SO_4^(2-)、NO_3^-、NH_4^+,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82.6%。秋冬季节NH_4^+与SO_4^(2-)加NO_3^-之和当量浓度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很高。PM_(2.5)中18种元素的富集因子(EF)分析表明,Pb、Sb、Ni、Cd这4种元素EF值均>100,分别为200.75、338.4、360.0、500.9,受人为源影响严重。OC的浓度在秋季很高这与武汉市周边城市的生物质燃烧有一定关系。该文基于后向轨迹模型,以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为起始点向后推算48 h轨迹。结果表明模拟的后向轨迹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来自内蒙古、山东、河南以及海南省,其中来自海南省的气团PM_(2.5)浓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无机元素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 本地排放 人为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