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1
作者 张正才 肖竟章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干部职工队伍现状离社会化改革要求标准有较大差距。对此,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要求标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关键词 后勤服务实体 高校 职工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资金管理机制
2
作者 唐素贤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75,共1页
增强资金时问价值观念。好的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使高校后勤实体掌握市场运行方向,使资金有效使用,增加机遇,减少风险与损失。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后勤服务实体 资金管理 时间价值 资金管理 资金结构 财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后勤法人实体的地位及其责权利
3
作者 肖竟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法人实体 后勤服务实体 教育行政部门 地位 后勤实体 后勤社会化改革 责权利 企业 稳健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复合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
4
作者 罗建远 戴兰平 郑心力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23期85-85,共1页
随着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社会企业特征日益凸显。后勤服务体系要面向社会拓展,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强化人才意识、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服务意识。
关键词 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职院校 服务保障体系 复合型 后勤服务实体 后勤服务体系 管理服务工作 核心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
5
作者 皮光纯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93-95,共3页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皮光纯一、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理解1.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后勤服务商品化,无论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经营性服务.都受价值规律支配;后勤服务项目市场化,学校服...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探讨皮光纯一、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理解1.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后勤服务商品化,无论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经营性服务.都受价值规律支配;后勤服务项目市场化,学校服务市场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择优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勤服务社会化 高校后勤服务 后勤服务实体 社会化问题 后勤改革 学校后勤 第三产业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服务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竟章 童建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5-146,共2页
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改革政策精神贯彻落实的导向作用,后勤法人实体组建的领导作用,对后勤服务实体在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的支持作用,以及对后勤实体内部建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校 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服务实体 法人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满顺昌 《求实》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服务实体 高校后勤工作 后勤职工 学校后勤 学生公寓 解放思想 后勤服务工作 高校后勤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勤改制后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8
作者 刘凤鸣 《教育管理研究》 1998年第2期1-3,共3页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高校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后勤部门既抓管理又抓服务的传统体制已开始被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分离的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分离后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不仅增强...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高校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后勤部门既抓管理又抓服务的传统体制已开始被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分离的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分离后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不仅增强了内部活力,改善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勤服务实体 高校后勤管理 后勤行政管理 后勤部门 管理体制 后勤服务工作 后勤管理部门 制约机制 后勤实体 学校后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9
作者 林燕 谢洪财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10期111-112,共2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原有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基本打破,各高校基本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分离,并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原有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基本打破,各高校基本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分离,并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了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在人、财、物及日常管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服务实体 计划经济体制 后勤服务系统 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性障碍 高校发展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后勤会计制度选择
10
作者 杨光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56,共3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是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表现形式为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tT〈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文),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是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表现形式为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tT〈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文),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启动。2000年至今,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旨在引入市场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突破过去“一校一后勤、校校办后勤”对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模式是“后勤实体脱离原来的学校,成立校际间的、区域性的或面向社会的独立服务实体,与学校形成完全平等的法人关系,服务实体向学校提供服务,学校向服务实体购买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涉及到体制和机制的根本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会计制度 后勤服务实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责任承包制 学校后勤 国务院办公厅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