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冷战时代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嬗变 |
孙景峰
王淑姣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2
|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对美政策评析 |
廖小健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3
|
《刺杀金正恩》:后冷战时代“文化帝国主义”逻辑的比喻性运作 |
尹兴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5 |
1
|
|
4
|
《毕业会考》:后冷战时代东欧中产阶级的心理症候 |
王昕
|
《上海艺术家》
|
2017 |
2
|
|
5
|
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抉择 |
王秋彬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6
|
后冷战时期社会党国际国际政策的新探索 |
涂用凯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7
|
后冷战时代的“帝国正义”——好莱坞影片《碟中谍》系列的意识形态 |
邵明
|
《电影评介》
|
2013 |
0 |
|
8
|
浅谈后冷战时代战争的制约因素 |
梁育红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9
|
后冷战时代第三世界的战略性转机 |
王淑芳
宋鸥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0
|
试论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基本矛盾 |
姜永泉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11
|
“瘟疫”银幕抒写:后冷战的病毒政治与全球想象 |
张斌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2
|
“后冷战时代”与克林顿的“新干涉主义”外交战略 |
李文达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4 |
0 |
|
13
|
“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
余伟民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14
|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与国际恐怖主义 |
韦长发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5
|
关于冷战思维的若干思考 |
王爱华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6
|
冷战后英国国防工业战略转型分析 |
牛飞亮
|
《中国军转民》
|
2002 |
1
|
|
17
|
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战略海疆拓展 |
杨震
周云亨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8
|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
叶晓红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6
|
|
19
|
“后×时代”用法解析 |
黄红霞
芜崧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20
|
国际体系视角下的中非合作:地位、现状及挑战和对策 |
宋秀琚
刘楠楠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