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人类时代”的AI可以替代人的思想吗?
1
作者 丁帆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2,共9页
小引2月26日接到陈平原先生《AI时代的文学教育》的约稿函,出版社约请他编一本学者论AI文学教育的书。截稿时间很紧迫,于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投入了写作。除去朋友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我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20多年前就写过同类型... 小引2月26日接到陈平原先生《AI时代的文学教育》的约稿函,出版社约请他编一本学者论AI文学教育的书。截稿时间很紧迫,于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投入了写作。除去朋友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我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20多年前就写过同类型的文章。此次的急迫回应,既是感谢平原君对我的信任,也是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的需求。平原君是较早提出大数据和文学教育议题,且与文学史关系相连的学者,说明他的学术触觉是敏锐犀利的,他也是有大局眼光和历史前瞻意识的。尽管我的观点与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AI局外人所持有的另类观点,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后人类时代 大数据 文学教育 思想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自我贬值”与“自我捍卫”——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遮蔽中“保卫自身”?
2
作者 张轶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154,共11页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后人类时代的“保卫人类”计划,首先需要开启人类主体性“自我贬值”的伦理自觉,在主体形而上学的“自我终结”中完成哲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身”。而“立法者僭越”和“毁灭式侵入”,则是主体性自行贬值之后人类可能遭遇到的主体性危机。因此,在一幅多种生命形式共存的未来生活图景下去谋划主体性的“自我捍卫”,则是人类朝向哲学“新纪元”进发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接纳自身的“天然有限性”、跳出“订置的完美”之逻辑陷阱,并以此为基础设定AI的伦理禁区、明确AI“对齐”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在后人类时代保存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必要伦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蔽-遮蔽 主体性形而上学 后人类时代 保卫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来临与后人文主义批评的崛起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7,共9页
后人类作为人类发展演变进程中的一种生存状况和条件,已经确实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并导致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在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人类的那种“万物的灵长”和“宇宙的精英”的地位受到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和抵制... 后人类作为人类发展演变进程中的一种生存状况和条件,已经确实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并导致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在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人类的那种“万物的灵长”和“宇宙的精英”的地位受到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和抵制。尤其是生态批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动物研究对人类“君临一切”的力量和作用的挑战,以及自然界各种病毒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发起的攻击,已经使得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直接受到威胁。而高科技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则,更是使得一大批曾经为自己的工作而倍感荣耀的人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甚至失去自己的工作。在我们所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的人文学术领域,以往占据近现代思想文化主流的人文主义,曾几何时也已演变成一种“后人文主义”,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批评界崛起的后人文主义批评。后人文主义挑战并打破了以往过分推崇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神话,使得人再度被拉回到其原初的状态:世间万物的一个物种。后人文主义批评顾名思义就是人文主义批评发展到极致后的一种与之逆向相悖的文学批评,在时间上它后于人文主义批评,在内容上它一方面挑战了人文主义批评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另一方面又与之难以割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它的连续性,故称其为后人文主义批评。后人文主义批评的崛起给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 人文主义批评 后人文主义批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学校体育的身体新质探骊
4
作者 黄爱峰 王世超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以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后人类时代正加速教育的身体回归,然而学校体育却因此出现身体的焦虑与隐忧。挖掘与建构身体新质以引领身体发展、克服身体焦虑,成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采... 以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后人类时代正加速教育的身体回归,然而学校体育却因此出现身体的焦虑与隐忧。挖掘与建构身体新质以引领身体发展、克服身体焦虑,成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后人类时代学校体育中的身体新质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科技解构学校体育中“天然身体”的同时,还建构了一种具有自主适配、技术具身、和合共生等新特质的“后身体”。学校体育因而应实现由学科逻辑向文化逻辑的实践转换,成为技术介入下的身体解放路径,这一转换也是后人类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后人类时代 身体新质 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存在:后人类时代人机关系建构的可能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文博 周海宁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基于技术决定主义的技术乐观论和技术悲观论话语构成了后人类时代人机关系设定的两种基本视角,并且,无论是将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存在看作是人类的增强抑或人类的替代,都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机关系设定为人类主体与技术性他者的二元对... 基于技术决定主义的技术乐观论和技术悲观论话语构成了后人类时代人机关系设定的两种基本视角,并且,无论是将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存在看作是人类的增强抑或人类的替代,都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机关系设定为人类主体与技术性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但是,随着技术介入人类生活程度的深化,人机同构过程之中人类主体的优越性逐渐消散,因为数字化存在通过具身化的认知以及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方式而逐渐获得与人类主体等价的主体性地位。所以,基于数字化存在背后的象征性隐喻以及人类与数字化存在的关系界定问题,探讨了后人类时代人类与数字化存在的存在方式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可能性,以此探讨人机共生、共进化的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数字化存在 技术性他者 具身化认知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范式转型与未来图景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栋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2,共13页
识变、应变、聚变和求变是教育学知识生产始终肩负的时代变革使命与学科发展重任。在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的赛博格式的后人类时代,虚实共生的数字化基建赋予教育学变革新动力,时空再构的模态化场景延展教育学事理新边界,扩容升维的异... 识变、应变、聚变和求变是教育学知识生产始终肩负的时代变革使命与学科发展重任。在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的赛博格式的后人类时代,虚实共生的数字化基建赋予教育学变革新动力,时空再构的模态化场景延展教育学事理新边界,扩容升维的异质化网络创生教育学迭代的新生态,共同勾勒出时代变迁中教育学发展的多重镜像。后人类时代教育学的知识生产蕴含学科层面的坚守边界与打破壁垒、学问层面的存量调整与增量变革、学人层面的各自为营与群智协同等三重内在张力,需要经由潜移默化、外部明示、交叉融合和循环创生等运行环节,实现个体实践的经验化与群体经验的社会化、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与显性知识的标识化、领域知识的学科化与学科知识的辐射化、全息表征的耦合化与范式转换的自觉化。组织开放度、学科融合度与体系贡献度是制约后人类时代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的关键尺度,呈现出从塔式科层走向集群众创、从知人之明走向自知之明、从本土行动走向国际视野的未来发展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教育学知识生产 教育数字化转型 学科发展 范式转型 未来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人工智能体的价值观何以可能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彦征 邓辉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6,共8页
实现人机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为人工智能系统嵌入与人类一致的价值观,以实现价值对齐,这是后人类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后人类时代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人工智能体的价值观构建应秉持人本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等基本... 实现人机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为人工智能系统嵌入与人类一致的价值观,以实现价值对齐,这是后人类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后人类时代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人工智能体的价值观构建应秉持人本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的人类价值标准,在确保可解释的前提下寻求逻辑的形式表达与刻画方法,在此基础上弥合由伦理逻辑和技术架构的整体性所造就的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最终实现人机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人工智能 价值观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级构造、身体形塑与生命生成——后人类时代的赛博格无产阶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闫金敏 戴雪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28-38,170,共12页
后人类时代,各种人类增强技术不断从科幻想象变成社会现实。赛博格无产阶级则借由机器介入实现了人机融合,成为雇佣劳动中的阶级主体。具体来说,这时期资本主义对赛博格无产阶级的改造呈现出不同形态,即认知型赛博格无产阶级和躯体型赛... 后人类时代,各种人类增强技术不断从科幻想象变成社会现实。赛博格无产阶级则借由机器介入实现了人机融合,成为雇佣劳动中的阶级主体。具体来说,这时期资本主义对赛博格无产阶级的改造呈现出不同形态,即认知型赛博格无产阶级和躯体型赛博格无产阶级,二者共同遭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赛博格无产阶级代表着技术与人类命运交织的新形态,拓展了人类的潜能和无限可能性。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赛博格无产阶级也会产生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从社会现实层面看,赛博格无产阶级会产生生命分子化、阶级游荡化、解放技术化的趋向,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新无产阶级要积极探索从生命分子化到生命生成化的生命转向,力图呈现从阶级游荡化到阶级凝聚化的阶级超越,重思从解放技术学到解放政治学的未来出路,践行社会主义阶级战略,以推动阶级联合和实现人类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人机融合 赛博格 赛博格无产阶级 生命政治 解放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重塑、风险及其规避 被引量:8
9
作者 靖东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7,共7页
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不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有关“后人类”问题的思索与担忧。“后人类”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传统,形成了人与非人共生、共存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基于此观点分析教育研究的主体... 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不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有关“后人类”问题的思索与担忧。“后人类”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传统,形成了人与非人共生、共存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基于此观点分析教育研究的主体性,我们发现,由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机”互联逐渐成为教育存在的新形态,后人类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不断被重塑。在这一进程中,同样伴随着多种潜在的风险,导致教育研究的价值被蒙蔽、教育研究的数字致瘾以及教育研究失去人的控制。这需要我们平衡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重启教育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统,确立教育研究的“主体性”原则,开拓教育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教育研究 “人—机”互联 主体性重塑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后人类时代的教育学之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2,共10页
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深深扎根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之中。"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潜能发展和增强","强调身心二分、心先于身"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基本主张。现代教育实践的展开及其演进正是建... 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深深扎根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之中。"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潜能发展和增强","强调身心二分、心先于身"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基本主张。现代教育实践的展开及其演进正是建立在这些人文主义的教育信条之上的。然而,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正在引发的变革,现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后人类时代。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实践正在遭遇新的时代境遇的挑战,重审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势在必行。基于后人类时代视域,借鉴后人类哲学话语,展开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批判并尝试建构一种后人文主义的教育学思路,其基本主张为"从人类中心到万物共生的教育视角转换""从人的增强到人的完善的教育理念回归"以及"从身心二元到身心一体的教育原则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 后人类时代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被引量:8
11
作者 江怡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2,共8页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工程哲学 技术挑战 哲学范式转型 后人类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的转向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方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88,共3页
基于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文章结合具体电影文本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角色的叙事模式和角色类型。研究发现,经由传统叙事中的异己力量、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反叛者到突破二元界限的赛博格,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正在异化危机和后人类时... 基于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文章结合具体电影文本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角色的叙事模式和角色类型。研究发现,经由传统叙事中的异己力量、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反叛者到突破二元界限的赛博格,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正在异化危机和后人类时代思考中逐渐完成转向,并表征着人类通过审视其自身与创造物关系而不断确立自我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机器人 女性形象 异化危机 赛博格 后人类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