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符传艺 陈健龙 +4 位作者 张茂 莫少伟 刘健 王鹏程 赵建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3-477,共5页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结果介入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36.0%,9/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19.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P<0.05);介入栓塞组预后优良率(84.0%,21/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58.3%,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P<0.05)。 结论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高于显微手术夹闭术,但预后更好,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显微手术夹闭 后交通动脉瘤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杜世伟 李静伟 +4 位作者 陈健 刘洋 孙力泳 李桂林 张鸿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塑形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 GDC填塞。 结果 :完全填塞 19例 ,90 %以上填塞 3例 ,6 0 %~ 70 %填塞 2例 ,载瘤动脉通畅 ,平均随访 6 .8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手术指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瘤体指向对夹闭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徐伦 顾艳 +3 位作者 骆孟 刘永保 刘希光 张洪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26-2730,2736,共6页
目的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瘤体指向对于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3d内行夹闭术且均在术后3d内行头颅CT平扫的患者共76例,动脉瘤根据瘤... 目的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瘤体指向对于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3d内行夹闭术且均在术后3d内行头颅CT平扫的患者共76例,动脉瘤根据瘤体的指向被分为向后方和侧方指向两组,动脉瘤的特征和术中情况均详细记录。研究分析两组不同指向动脉瘤间的特征和术中情况、术后CT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向后和侧方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两组间的Hunt-Hess分级、瘤颈比、初始脑内血肿的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破裂、跨血管夹的使用、动脉瘤与周围穿动脉粘连、术后梗塞、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后指向比向侧方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发生夹闭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脉瘤指向 并发症 术中破裂 瘤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中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舒婷 虞希祥 +5 位作者 乔彬彬 李成 柳玉芳 施振静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术 后交通动脉瘤 疗效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后交通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文峰 王刚 +5 位作者 张国忠 李伟光 李明洲 何小艳 张龙 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MP-9)在后交通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12例作为颅内动脉瘤组,并选取同期行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或颞叶癫痫手术患者...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MP-9)在后交通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12例作为颅内动脉瘤组,并选取同期行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或颞叶癫痫手术患者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附近蛛网膜组织6例作为对照组。标本行常规HE染色,并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组间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提示动脉瘤瘤周的蛛网膜存在一定的组织破坏,表现为蛛网膜结构松散,与血管壁之间的连接程度下降,局部存在脱离现象。动脉瘤组瘤周蛛网膜中MMP-9阳性表达均高于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组内蛛网膜中MMP-9的阳性表达强度较血管壁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组内不同年龄、Hunt-Hess分级的MMP-9表达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动脉瘤瘤周蛛网膜中MMP-9表达明显增加预示着细胞外基质的溶解,破坏蛛网膜对血管壁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后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择期手术治疗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103例
7
作者 于春泳 薛洪利 +2 位作者 许在华 梁国标 魏学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94-2296,共3页
目的探讨锁孔择期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103例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全部经DSA或CTA确诊,出血2周后行眉弓上锁孔开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术后1周内复查头部CTA,3~6个月随访头部DS... 目的探讨锁孔择期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103例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全部经DSA或CTA确诊,出血2周后行眉弓上锁孔开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术后1周内复查头部CTA,3~6个月随访头部DSA或CTA。结果 103例全部夹闭,其中3例术后发生了较严重的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2例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1例死亡。治愈率99.03%(102/103),死亡率0.97%(1/103)。术后1周内头部CTA显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固定良好。42例于术后3~6个月复查CTA或DSA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锁孔手术能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择期进行手术、精确的解剖与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手术 后交通动脉瘤 择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107例的介入治疗
8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凌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260-2262,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N)介入治疗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3F/2F或Tracker-10微导管对107例111个PCoA.AN行栓塞治疗。结果:104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95个,95%栓塞12个,90%栓塞4个。24例病人通过脑血...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N)介入治疗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3F/2F或Tracker-10微导管对107例111个PCoA.AN行栓塞治疗。结果:104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95个,95%栓塞12个,90%栓塞4个。24例病人通过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个月,1例复发后经2次栓塞治愈。结论:多数PCoA.AN可经血管内栓塞治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可脱性弹簧圈 随访时间 脑血管造影 血管内栓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的DSA与MRA征象差别1例
9
作者 贺庆 官泳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6期478-478,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后交通动脉瘤 MRA 动脉瘤夹闭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 术后患者 脑出血术后 象差 右侧 腰椎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平 谷震 +5 位作者 陈红 陈昱云 李亚捷 王磊 吴键 陈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式栓塞治疗),每组3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与传统方式相比,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和治愈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减少弹簧圈用量及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大弹簧圈技术 弹簧圈费用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分析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温凌字 陈曦 +3 位作者 雷毅 冷硕 赵国峰 邓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9-923,共5页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构建破裂风险评分模型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7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瘤体破裂47例(破裂组),未破裂28例(未破裂组)。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构建破裂风险评分模型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7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瘤体破裂47例(破裂组),未破裂28例(未破裂组)。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形态学相关参数,构建破裂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结果破裂组、未破裂组动脉瘤深度(Hmax)、动脉瘤高度(Hp)、动脉瘤宽度(W)、入射夹角(IFA)、流出角(OFA)、长宽比(AR)、AR面积比、瘤体高度与宽度比(HWR)、子囊及其规则与否等动脉瘤形态参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ax(β=1.328,OR=3.773,P=0.043)、IFA(β=0.076,OR=1.079,P=0.003)、AR(β=2.086,OR=8.055,P=0.049)为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破裂风险评分总分(R)=1.3×(Hmax)+0.1×(IFA)+2.1×(AR)。R经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ROC下面积为0.982,R=19为最佳截断值。结论 Hmax、IFA、AR值是预测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破裂风险评分预测模型,R>19提示动脉瘤可能破裂,R值越大破裂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破裂危险因素 形态学 风险评分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对术前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莘 朱继 +3 位作者 郭宗铎 徐睿 张晓冬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0例伴ONP的IC-PcomA患者,其中行显微夹闭手术37例,介入栓塞治疗13例,对不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有无破裂、治疗间隔、麻痹程度、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与术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间隔对ONP术后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间隔是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OR为0.134(0.034,0.528),回归系数为-2.009,治疗间隔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OPN的完全恢复率(62.16%)高于介入组(38.46%),夹闭组部分恢复率(27.03%)较介入组(46.15%)低,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6个月后夹闭组的完全恢复率(75.68%)高于介入组(61.54%),夹闭组部分恢复率(13.51%)低于介入组(23.0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夹闭和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改善IC-PcomA的ONP症状,总体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间隔是术后ONP完全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间隔越短,完全恢复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显微夹闭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章永强 林东 胡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6-568,共3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11例伴有OMNP的PComA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0例(90.9%),部分恢复1例(9.1%),其恢... 目的探讨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11例伴有OMNP的PComA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0例(90.9%),部分恢复1例(9.1%),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栓塞未破裂PComA可有效恢复其致OMNP,但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外科夹闭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怡博 冯广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95-109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栓塞术与外科夹闭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0例,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49例(介入栓塞组),接受外科夹闭术治疗患者41例(外科...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栓塞术与外科夹闭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0例,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49例(介入栓塞组),接受外科夹闭术治疗患者41例(外科夹闭组)。术前根据Hunt-Hess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术后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栓塞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术后GOS评分与外科夹闭组0-Ⅲ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P〉0.05);介入栓塞组Hunt-HessⅣ级患者GOS评分高于外科夹闭组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P〈0.05)。介入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与外科夹闭术相比,治疗0-Ⅲ级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预后效果无差异,治疗Ⅳ级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优于外科夹闭术,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外科夹闭术,疗效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微导管塑形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岗勤 张坤 +4 位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内侧段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建中 贺能树 +2 位作者 杨建国 张长林 吕提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5期338-341,共4页
本文分析了64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就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在后交通动脉所占的比率,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AIS-PCA)是发生后交通动脉瘤(PcoAA)... 本文分析了64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就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在后交通动脉所占的比率,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AIS-PCA)是发生后交通动脉瘤(PcoA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女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骁雄 加藤庸子 佐野公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8-818,共1页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血管造影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19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赵伟 李庆民 王丰淼 赵端允 张海兵 马鹤 赵瑞 张全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支架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