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夹闭术后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仲雷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8-39,共2页
患者女,2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5h,于2011年10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休健,无脑血管痫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Hunt—Hess分级I级,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医用胶 微小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莹 荆林凯 +4 位作者 张倩倩 刘健 张义森 穆士卿 杨新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1-624,655,共5页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0.01;45.5%(5/11)比3.2%(1/31),P=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_(25),P_(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17
3
作者 邹超 黄清海 +4 位作者 赵瑞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弹簧圈 微小动脉瘤 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的前交通微小动脉瘤3D-CT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附23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关俊宏 陈铎 +4 位作者 史志东 张绪新 吕涛 杨涌杰 魏翔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4-696,共3页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诊断优势和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病例,所有病例均行3D-CTA检查确诊并急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5例行瘤颈夹闭术,5例连同动脉瘤在内夹闭...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诊断优势和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病例,所有病例均行3D-CTA检查确诊并急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5例行瘤颈夹闭术,5例连同动脉瘤在内夹闭前交通动脉,3例行动脉瘤壁加固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8个月,轻微精神障碍3例,其他恢复良好,无死亡和再出血病例。结论3D-CTA对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方便、可靠、快捷的优势,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微小 3D-CTA 诊断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许刚 崔刚 +3 位作者 僧志远 徐晓霞 屈满利 吴海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交通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1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6-367,共2页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1例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破裂 交通微小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微导丝辅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illis环全局建模的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相关血流动力学因素的识别和破裂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7
作者 田雨晴 李晓 梁夫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4-624,共1页
目的脑前交通动脉(ACoA)瘤的破裂风险通常高于其他位置处的脑动脉瘤,且常在较小尺寸时即发生破裂。考虑ACoA瘤毗邻血管复杂且易变异的解剖学结构特征,本研究旨在采用全脑Willis环建模方法量化分析破裂与未破裂ACoA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目的脑前交通动脉(ACoA)瘤的破裂风险通常高于其他位置处的脑动脉瘤,且常在较小尺寸时即发生破裂。考虑ACoA瘤毗邻血管复杂且易变异的解剖学结构特征,本研究旨在采用全脑Willis环建模方法量化分析破裂与未破裂ACoA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并构建破裂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首先开展数值实验,证明与考虑全Willis环结构的全局建模相比,局限于动脉瘤区域的局部建模会导致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不准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临床数据建立了40例ACoA瘤(含20例破裂和20例未破裂)的全局模型开展血流动力学计算,识别与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一步地,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构建基于关键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参数的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最大壁面剪切应力(WSS)、最小WSS散度和最大WSS梯度在破裂和未破裂的ACoA瘤间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动脉瘤的纵横比、非球形指标等形态学参数也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融合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参数构建的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瘤破裂预测精度,其AUC可达0.9。结论对Willis环的全局建模是精确评价ACoA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重要基础,WSS紊乱和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融合两者构建多变量回归模型有助于提高对ACoA瘤破裂风险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血流动力学参数 风险预测模型 交通动脉 动脉瘤 临床数据 形态学参数 壁面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海东 赵凯 +5 位作者 顾建文 屈延 杨涛 夏勋 林龙 张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颅内支架Enterprise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6例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直径<3mm,体/颈比<1.5)采用Enterprise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5例采用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1例将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6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均满意到位,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闭塞95%以上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Enterprise支架和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微小 支架 ENTERPRISE 弹簧圈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2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支架 微小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少春 黄小玉 +4 位作者 邱传珍 罗穆云 华顺德 陈金明 高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介入治疗 非致密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力 王汉东 +3 位作者 潘云曦 丁可 祝剑虹 茅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309,共7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连续收治的47例超早期(发病后24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的ACo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连续收治的47例超早期(发病后24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的ACo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部CT及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手术均采用经翼点外侧裂入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患者的预后。术后每隔3个月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复查头部CTA或DSA)随访。结果47例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33例血肿完全清除,14例血肿部分清除;25例行去骨瓣减压术,26例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10例(21.3%)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颅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2例出现脑积水,1例出现额颞叶梗死,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出现恶性脑肿胀;其余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7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46例术后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出院时GOS评分示5分2例,4分9例,3分21例,2分14例,即11例预后良好,35例预后不良。术后(17±4)d,GCS评分显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5±1)分和(7±2)分,t=7.607,P<0.01]。29例患者经长期随访[3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9(6,18)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ACoAA破裂合并颅内血肿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交通动脉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意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12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8
13
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1 位作者 王武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赵伟 李庆民 王丰淼 赵端允 张海兵 马鹤 赵瑞 张全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支架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崔艳峰 徐浩 +5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宽颈 支架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治疗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天 李冬梅 +6 位作者 杜世伟 白志峰 汪晶 朱海波 杨杨 张隆辉 毛更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发现37枚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达完全栓塞者27枚,动脉瘤瘤颈残留7枚,瘤腔残留3枚;30例患者获术后6~ 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一些手术技巧和各种栓塞材料,微小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残余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永东 陆靖 +4 位作者 孙贞魁 李明华 谭华侨 王武 陈元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 目的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最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微小动脉瘤 容积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4 位作者 苏正 段传志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6-27,共2页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1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三分叉动脉征”;对照组中,162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8例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血管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理金 文军 +7 位作者 黄伟佳 钟兵 张晓斌 石小峰 叶宇 欧阳锡华 陈委 纠智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微小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4 位作者 方兴根 沈恒升 许安定 潘先文 江晓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