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刘维统 杨景帆 +4 位作者 李金磊 王涛 王燕波 张耀达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PCL胫骨止点骨折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复位固定...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PCL胫骨止点骨折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复位固定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骨折(Meyers&McKeeverⅡ~Ⅳ型)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前查体后抽屉试验均为Ⅲ度阳性,按入院顺序交替分为传统组(年龄:39.56±3.24岁,男/女:16/14)和微创组(年龄:40.32±4.38岁,男/女:18/12),每组各30例。传统组采用后内侧Inlay切口,切开直视下复位,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微创组在全镜下复位,缝线桥缝合腱骨交接处,PCL股骨止点处置入一枚锚钉,锚钉线作为加强线,连同缝线桥的缝线一同分别拉入胫骨后方内外两个隧道并从胫骨前方拉出,加强线在胫骨前方骨桥打结,桥式缝合线在胫骨前方用外排钉固定。两组患者在术后6月分别采用后抽屉试验以及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传统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微创组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月查体,传统组有1例后抽屉试验Ⅱ度阳性,其余29例后抽屉试验阴性;微创组30例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传统组由术前65.23±3.48分提高到术后87.64±4.58分(P<0.05),微创组由术前64.35±2.52分提高到术后86.82±2.58分(P<0.05);两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 关节镜 加强线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韧带移植物失效原因分析
2
作者 张圆(综述) 任逸众 贾岩波(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1-307,共7页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位于膝关节中央,是膝关节内最粗壮的韧带之一,主要起限制膝关节后移和外旋的作用。PCL损伤多发生于车祸等强烈碰撞的情形或体育运动中的对抗性活动[1]。在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PCL损伤占1%...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位于膝关节中央,是膝关节内最粗壮的韧带之一,主要起限制膝关节后移和外旋的作用。PCL损伤多发生于车祸等强烈碰撞的情形或体育运动中的对抗性活动[1]。在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PCL损伤占1%~47%[2]。按照膝关节后抽屉试验位移程度,PCL损伤分为三级[3],Ⅰ级(胫骨后移<5 mm)和Ⅱ级(胫骨后移5~10 mm)损伤为韧带部分撕裂或单束韧带断裂,膝关节轻微不稳定,可采取非手术治疗;Ⅲ级损伤(胫骨后移>10 mm)是韧带完全断裂,膝关节完全不稳定,关节镜PCL重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避免出现继发性骨关节炎。因膝关节空间结构复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韧带移植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甚至断裂[4],致使移植物失效。近年来关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原因的研究较多,由于PCL重建技术较为复杂,病例数较ACL损伤少,且术后恢复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P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原因的报道较少[5]。P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可能与胫骨隧道、手术方式、移植物选择、术后康复等多方面有关,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失效原因 韧带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临床手术方案对重建移植物的磨损与生物力学影响研究
3
作者 金鑫 黄锡豪 +3 位作者 李箭 李棋 靳忠民 李俊言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28,共1页
目的研究3种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对PCL移植物的磨损与生物力学行为。方法(1)30个猪膝关节样本平均分配至3个PCL重建术式组(A组解剖重建组,B组低位重建组,C组Inlay重建组),将重建手术处理后的样本置于PRO... 目的研究3种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对PCL移植物的磨损与生物力学行为。方法(1)30个猪膝关节样本平均分配至3个PCL重建术式组(A组解剖重建组,B组低位重建组,C组Inlay重建组),将重建手术处理后的样本置于PROSIM膝关节模拟机中,以缩放后的步态曲线进行30万次循环加载。加载完成后取下移植物,以20 mm/min在INSTRON拉伸试验机中对移植物进行拉伸至断裂,获取移植物的载荷-位移关系,比较组间移植物的拉断载荷,载荷越大,表明磨损越小,进而说明该种重建术式更佳。(2)在FEBio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转角效应”(critical corner and killer turn)对移植物的生物力学行为,分析不同术式下移植物与骨隧道的接触情况。结果(1)拉断载荷显示:A组(530.5±176.3 N)与B组(564.3±249.2 N)显著性低于C组(920.7±201.7N)(P<0.05)和完整移植物(1077.8±127.6 N)(P<0.001),其中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组与完整韧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2)有限元所得接触力与位置和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在减小移植物磨损中,C组移植物磨损低于A组和B组;(2)移植物股骨侧存在磨损,导致C组强度低于完整移植物强度,也让B组的移植物强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移植物 重建手术 重建术式 生物力学 临床手术 平均分配 拉断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初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玉杰 王志刚 +1 位作者 李众利 原新成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 (PCL)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5月对 1 0例PCL损伤 ,取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进行重建。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建立隧道 ,股骨隧道的下 1 /3和... 目的 :探讨自体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 (PCL)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5月对 1 0例PCL损伤 ,取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进行重建。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建立隧道 ,股骨隧道的下 1 /3和胫骨隧道的直径为 5 -7mm ,股骨隧道近 2 /3段为 1 1 -1 2mm ,股骨隧道呈倒置的酒瓶状。肌腱预张力后中间打结并嵌入 1 2mm×6mm骨栓 ,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经后关节腔牵入胫骨隧道 ,分 2束在胫骨隧道穿出 ,交叉打结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无受限 ,关节稳定性加强 ,抽屉试验阴性 8例 ,Ⅰ°阳性 2例。按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功能评估标准 ,优 6例 ,良 3例 ,可 1例。结论 :自体绳肌腱打结骨栓嵌入挤压固定重建PCL ,方法可行 ,疗效可靠。生物固定有利于肌腱与骨的愈合 ,免用高值耗材 ,不影响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损伤 自体腘绳肌腱结 骨栓嵌入固定法 关节镜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与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曾峥 刘洋 王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2-626,共5页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与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因膝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7例患者。其中35例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CR)假体,32例为后交叉...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与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因膝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7例患者。其中35例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CR)假体,32例为后交叉韧带替代型(posterior cruciate-substituting,PS)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PS组患者手术时间(91.77±6.53)min大于CR组(87.48±5.8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术后引流量(315.81±18.34)mL明显大于CR组(203.67±14.5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及PS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均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膝关节的情况和术者的个人经验来选择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髌韧带修复后交叉韧带损伤7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有 刘俊生 +4 位作者 黄勇 李伟 刘炎 鲍剑 王艳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1-922,共2页
关键词 关节镜 髌韧带移植 后交叉韧带重建 修复 后交叉韧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56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智勇 刘康 +4 位作者 曾毅军 李青 余新平 陈尔东 袁元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573-1573,共1页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中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最常见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形式。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78例,22例失访,56例获得随访。现将我们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 治疗 外伤性疾病 损伤形式 临床 失访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霞 舒辉 郭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1-472,共2页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镜下 围手术期护理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临床资料 运动创伤 P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关节镜缝合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健全 敖英芳 +2 位作者 于长隆 崔国庆 余家阔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9-372,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加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2例通过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上后内和后外侧入路观察操作,利用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加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2例通过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上后内和后外侧入路观察操作,利用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从胫骨结节内侧向撕脱处的内缘和外缘钻2个骨道,使用肩关节穿刺缝合器将2根5号涤纶线穿过骨块或韧带,通过2个胫骨骨道将2根缝线引达胫骨前方,通过缝线固定撕脱骨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骨块均得到复位。术前患者KT2000结果中位数为13.86mm,术后为0.80mm,Lysholm评分中位数为97.8分,Tegner评分中位数为6.5分,所有患者均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经关节镜双骨道缝合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快捷,手术创伤小,可较好恢复患膝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撕脱骨折 关节镜 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指数在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4 位作者 于长隆 龚熹 王健 谢兴 程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1-503,共3页
目的:测量后交叉韧带指数(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dex,PCLindex)并观察其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评估其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在ACL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完整的受试者膝关节正规MR... 目的:测量后交叉韧带指数(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dex,PCLindex)并观察其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评估其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在ACL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完整的受试者膝关节正规MRI矢状位片上,测量其后交叉韧带止点的直线距离(X)和该直线到后交叉韧带弧顶的距离(Y),计算PCL指数(X/Y)。利用KT2000,在屈膝30°和90°位分别给于15磅、20磅、30磅和最大拉力,测量双侧胫骨前移的距离,计算双膝的位移差值。分析PCL指数与KT2000位移差值的相关性,评价PCL指数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ACL完整患者的PCL指数为5.0953±0.6029,ACL部分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5867±0.5276,ACL完全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4217±0.5532。PCL指数与最大拉力时的KT2000位移差值呈负相关。结论:PCL指数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断裂 诊断 后交叉韧带指数 KT2000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波 吴长坤 +3 位作者 刘建永 王军 郭永智 姜鑫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6-651,共6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6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6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其中24例获得有效随访。采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膝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KT2000及后抽屉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6.62±1.78年随访。术毕,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后抽屉试验阴性;术后3天,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术后3个月,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年的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及KT2000结果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与术后1年比较,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KT2000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和orthocord线缝合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关节镜 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凤华 白伦浩 +1 位作者 张志强 张永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重要性。方法:对31例应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随访分析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评分。结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重要性。方法:对31例应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随访分析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术前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伸展受限角度分别是6.23°±3.25°和2.15°±2.18°(P<0.01);膝关节屈曲受限角度分别是34.16°±10.95°和15.03°±12.64°(P<0.01)。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6月患膝后抽屉和后Lanchman试验检查均阴性;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3.65±12.21)分和(89.27±8.9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它与手术有机结合,效果良好,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华 洪雷 +2 位作者 王雪松 耿向苏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导航 后交叉韧带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被引量:16
14
作者 敖英芳 王健全 +4 位作者 胡跃林 崔国庆 于长隆 田得祥 曲绵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1-232,共2页
为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减小手术创伤 ,能够早期功能康复 ,于 1997年 11月开展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至 1999年 4月共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7例 ,近期观察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 ... 为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减小手术创伤 ,能够早期功能康复 ,于 1997年 11月开展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至 1999年 4月共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7例 ,近期观察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 ,骨道定位准确 ,能够做到等长重建。应用自体髌腱 (中 1/ 3)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 ,两端带有骨块 ,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是较为理想的自体重建材料。根据实践 ,结合具体病例 ,介绍了膝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2 位作者 敖英芳 王海军 林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1-915,947,共6页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做其垂线,沿垂线测量其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骨道最大直径。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结果:PCL、AL和PM胫骨止点的纵轴宽度分别为10.64(9.52~11.51)mm,6.54(5.50~7.58)mm和5.85(5.37~6.56)mm。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1.01(10.27~12.04)mm,9.56(8.91~10.52)mm和9.47(8.85~10.28)mm。结论: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一致的原则,PCL单束重建的骨道直径可从9.5 mm到11.5 mm,均值10.5 mm;双束重建AL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8.5 mm,均值7.5 mm;PL骨道直径可从6.0 mm到7.5 mm,均值6.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骨道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龚熹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3,156,共4页
目的:观察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1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我所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内减张重建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IKDC、Lyshlom、Tegner评分和KT-2... 目的:观察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1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我所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内减张重建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IKDC、Lyshlom、Tegner评分和KT-2000差值。结果:保残内减张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后,膝关节IKDC、Lyshlom及Tegner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8.2分、51.9分和3.0分显著增加到术后的88.5分、92.9分和5.1分。术后膝关节KT2000差值(1.9 mm)显著小于术前(8.8 mm)。结论: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重建 残端保留 内减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髌腱联合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峰 杨柳 +5 位作者 郭林 代灿 韩雪松 欧阳云飞 王晓宇 代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同种异体髌腱(骨-腱-骨组织,BPTB)联合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5年11月间10例前、后交叉韧带联合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挤压界面螺钉固定,同种异体髌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和...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同种异体髌腱(骨-腱-骨组织,BPTB)联合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5年11月间10例前、后交叉韧带联合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挤压界面螺钉固定,同种异体髌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l committee,IKDC)、Lysholm和Tegnar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最后随访时屈膝活动度为120°~135°(平均128.3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48~78(66.5±5.6)分,终末随访时为85~96(89.8±3.4)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Tegnar运动能力评价表在初次受伤前为4~9(6.9±1.7)分;伤后术前为0~3(2.2±0.6)分;随访结束时为2~9(5.5±1.6)分。受伤前和随访结束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终末随访IKDC评分:A4例(40.0%),B5例(50.0%),C1例(10.0%)。10例患者中,8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2例运动水平较伤前减低。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手术操作精细、创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8
作者 陶澄 何爱咏 王万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最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内束减张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勇 崔国庆 +4 位作者 敖英芳 梅宇 肖健 闫辉 程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57-961,共5页
目的:评估采用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24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 目的:评估采用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24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7.0个月(至少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膝关节IKDC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KT-2000膝关节后向松弛度检查。结果:手术平均止血带时间为92分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膝关节检查IKDC标准分级结果:A级8例、B级13例、C级3例;Lysholm评分平均89.8±2.8(85~95);双侧膝关节后向KT-2000差值为(2.1±1.3)mm。结论: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并获满意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后内束 减张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峰 崔志刚 +4 位作者 闵红巍 亓攀 田罡 冯建璞 刘克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4-828,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扣带袢双钛板固定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适应症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在关节镜下行复位及锁扣带袢双钛板固定,...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扣带袢双钛板固定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适应症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在关节镜下行复位及锁扣带袢双钛板固定,术后积极康复训练。结果成功1例,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术后3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失败1例,改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推迟2周开始康复训练,术后4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结论对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体积较大、较为完整的非骨质疏松患者,采取关节镜下锁扣带袢双钛板固定术可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撕脱性骨折 关节镜 锁扣带袢双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