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段扰攘不安的岁月:后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界生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建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6-204,共9页
五四运动之后的那几年时间对于北京而言是一段非常动荡的时期,中央政局不稳,内阁频繁更迭,各派军事势力争夺地盘的战争已经威胁到城内百姓的人身安全。政府财源逐渐枯竭,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局势的不稳,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维持... 五四运动之后的那几年时间对于北京而言是一段非常动荡的时期,中央政局不稳,内阁频繁更迭,各派军事势力争夺地盘的战争已经威胁到城内百姓的人身安全。政府财源逐渐枯竭,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局势的不稳,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维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不安其位,学业正途无暇顾及,学界内部风波不断,教潮、学潮、索薪潮相互交织。同时,学界与政界纠缠不清,政治势力与教育界相互渗透,各种因素盘根错节,学界成为各方新兴政治势力全力争夺的"阵地",学生运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的整体形象开始呈现复杂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五四时期 北京 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师承与文学社团的“合作”与“抵牾”——以“后五四”时期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为中心
2
作者 高晓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8,共8页
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从文学制度层面宣告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巨大差异。文学制度从章程、刊物、出版、机构运作等几个层面保证了文学社团的现代属性,但部分文学社团的成员却由传统人际关系影响下的师徒、同门、同乡构成。从师... 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从文学制度层面宣告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巨大差异。文学制度从章程、刊物、出版、机构运作等几个层面保证了文学社团的现代属性,但部分文学社团的成员却由传统人际关系影响下的师徒、同门、同乡构成。从师承关系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之后作为“文坛大师”的鲁迅在“后五四”时期并未消极隐退,而是借助其影响力找寻“同路人”,积极培养和扶植莽原、未名等文学社团,并从批评和翻译两个方面对弟子的文学活动进行引导。但是,“五四”的反权威意识和对话语权的争夺使鲁迅很快面临弟子和追随者们的“倒戈”,这种关系的破裂体现了文人师承在面对文学制度的话语力量时的式微,这一冲突背后隐藏的是“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继承“五四”传统时的认知差异与代际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承关系 文学制度 文学社团 后五四时期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