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词性成分的名物化及其对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意义
1
作者 潘瑶瑶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名物化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名物化是将非名词性成分转变成名词性成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名物化的对象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61,1966,1982)提出汉语的名物化标记"的"可用于名词性成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在此背景... 名物化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名物化是将非名词性成分转变成名词性成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名物化的对象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61,1966,1982)提出汉语的名物化标记"的"可用于名词性成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在此背景下,文章意在指出长期被忽视的名词名物化现象,明确现代汉语的名词名物化结构是"NP的",并从跨语言和历时层面,论证名词名物化现象以及"NP的"作为名词名物化结构的合理性。承认"NP的"为名物化结构,可以将其与"VP/AP的"中的"的"统一为名物化标记,那么名词性偏正结构中由"的"构成的修饰语实质上是名词性成分。修饰语为名词性成分是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跨语言和跨方言的广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名物化 “NP的” 跨语言 指称 名词性偏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的老师当得好”及汉语方言的名物化 被引量:39
2
作者 邓思颖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9-247,共9页
黄正德(2008)讨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等"形义错配句"的派生方式,并且提出了动名词的分析。沈家煊(2007)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通过"类推糅合"的方法产生。文章通过汉语... 黄正德(2008)讨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等"形义错配句"的派生方式,并且提出了动名词的分析。沈家煊(2007)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通过"类推糅合"的方法产生。文章通过汉语南北方言的比较,首先指出派生说和糅合说的一些问题,然后论证"形义错配句"应该由动名词名物化所产生的,跟"类推糅合"没有关系,而汉语方言的差异由形成动名词的移位参数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义错配 名词名物化 类推糅合 移位 参数理论 汉语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义错配”与名物化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邓思颖 《汉语学报》 2008年第4期72-79,共8页
沈家煊(2007)讨论了六种所谓"形义错配句",提出了"类推糅合"的分析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通过普通话和粤语的比较,论证那些"形义错配句"都应该由动名词名物化所产生,跟"类推糅合"没有关系。... 沈家煊(2007)讨论了六种所谓"形义错配句",提出了"类推糅合"的分析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通过普通话和粤语的比较,论证那些"形义错配句"都应该由动名词名物化所产生,跟"类推糅合"没有关系。粤语缺乏部分的"形义错配句"是因为名物化在粤语有特殊的句法制约,跟形成动名词的移位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义错配 类推糅合 名词名物化 参数理论 粤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