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名词性成分的名物化及其对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意义
- 1
-
-
作者
潘瑶瑶
-
机构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出处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
文摘
名物化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名物化是将非名词性成分转变成名词性成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名物化的对象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61,1966,1982)提出汉语的名物化标记"的"可用于名词性成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在此背景下,文章意在指出长期被忽视的名词名物化现象,明确现代汉语的名词名物化结构是"NP的",并从跨语言和历时层面,论证名词名物化现象以及"NP的"作为名词名物化结构的合理性。承认"NP的"为名物化结构,可以将其与"VP/AP的"中的"的"统一为名物化标记,那么名词性偏正结构中由"的"构成的修饰语实质上是名词性成分。修饰语为名词性成分是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跨语言和跨方言的广泛支持。
-
关键词
名词名物化
“NP的”
跨语言
指称
名词性偏正结构
-
Keywords
nominal-based nominalization
"NP de
"cross-language
reference
nominal modifier-head
-
分类号
H109.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他的老师当得好”及汉语方言的名物化
被引量:39
- 2
-
-
作者
邓思颖
-
机构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9-247,共9页
-
基金
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项目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finiteness in Chinese Dialects"(B-Q02H)的资助
-
文摘
黄正德(2008)讨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等"形义错配句"的派生方式,并且提出了动名词的分析。沈家煊(2007)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通过"类推糅合"的方法产生。文章通过汉语南北方言的比较,首先指出派生说和糅合说的一些问题,然后论证"形义错配句"应该由动名词名物化所产生的,跟"类推糅合"没有关系,而汉语方言的差异由形成动名词的移位参数所决定。
-
关键词
形义错配
动名词名物化
类推糅合
移位
参数理论
汉语方言
-
Keywords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 gerundive nominalization analogical blending movement parametric theory Chinese dialects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形义错配”与名物化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31
- 3
-
-
作者
邓思颖
-
机构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
出处
《汉语学报》
2008年第4期72-79,共8页
-
基金
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项目"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finiteness in Chinese Dialects"(编号B-Q02H)的资助
-
文摘
沈家煊(2007)讨论了六种所谓"形义错配句",提出了"类推糅合"的分析方法。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通过普通话和粤语的比较,论证那些"形义错配句"都应该由动名词名物化所产生,跟"类推糅合"没有关系。粤语缺乏部分的"形义错配句"是因为名物化在粤语有特殊的句法制约,跟形成动名词的移位参数有关。
-
关键词
形义错配
类推糅合
动名词名物化
参数理论
粤语
-
Keywords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
analogical blending
parametric theory
Cantonese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