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封建名实之辨的估量
1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3-76,共4页
围绕"封建"名实问题的隐性分歧和显性论争,自20世纪初叶以来已进行了将近百年,迄今尚无定论。对"封建"名实之辨,可作如下估量:它是近代新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史学内部的歧见,昭显了新史学诸派对于中西历史统一性... 围绕"封建"名实问题的隐性分歧和显性论争,自20世纪初叶以来已进行了将近百年,迄今尚无定论。对"封建"名实之辨,可作如下估量:它是近代新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史学内部的歧见,昭显了新史学诸派对于中西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不同认识;是新史学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与运用上的差异引发的分歧;是忽视概念辨析的积习在中国历史阶段命名上的反映。"封建"名实考辨,并非仅仅是名词概念之争,它关涉到历史宏大叙事的准确性。对于泛化"封建"得到救正、历史发展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认识更充分普及的前景,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 名实之辨 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格调”:钱锺书的诗分唐宋说——批评史与诗学的“名实之辨” 被引量:3
2
作者 夏中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共18页
自孔子论诗“兴、观、群、怨”,到清末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鉴批评史2500年之主脉,乃诗学思想史。而“诗分唐宋”作为历代最纠结、最众说纷纭,亦最莫衷一是的悬案,又从北宋(黄庭坚)、南宋(严羽)经清代(赵翼、王士禛、袁枚)至... 自孔子论诗“兴、观、群、怨”,到清末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鉴批评史2500年之主脉,乃诗学思想史。而“诗分唐宋”作为历代最纠结、最众说纷纭,亦最莫衷一是的悬案,又从北宋(黄庭坚)、南宋(严羽)经清代(赵翼、王士禛、袁枚)至鼎革前后的钱锺书,霸屏诗学史逾900年。最后,总算被钱著(从《谈艺录》《宋诗选注》到《管锥编》)博大精深地解惑,其标识是:历代先贤只是围着“诗分唐宋”各执一词(说不出太多学理),却又竞相“热铛翻饼”,非将诗学面饼的某一面烤糊不可,唯独钱锺书才以旷世迥拔之学思,让“诗分唐宋”学案沿着“分之界”→“分之径”→“分之悖”→“分之鉴”,找到了先贤犯“热铛翻饼”之思维偏激,病根在“控名责实”四字。这确凿表明两点:其一,钱不仅是现代学界读书最多,且无愧为古典文化的当世峰值;其二,钱不仅是精于诗性品赏的专家,同时是在批评史暨文艺学论域富有卓越原创的美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 诗分唐宋 钱锺书 名实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古典阐释学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伟 杨彩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0-147,共8页
“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 “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古典阐释学的方法论特征。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处理文本问题的基本经验,而且将阐释行为本身从一种还原性的“解经”活动转变为向着经典去建构和开辟意义世界的“读书”的过程,进而生发出一种此在的形而上的阐释学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名实之辨 阐释学 解经 读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语言哲学的历史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彭传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8,共10页
荀子的语言哲学主要是通过"名实之辨"和"言意之辨"展开的,其"名实之辨"的核心是"名闻而实喻"、"制名以指实",包括"名期累实"、"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观、"... 荀子的语言哲学主要是通过"名实之辨"和"言意之辨"展开的,其"名实之辨"的核心是"名闻而实喻"、"制名以指实",包括"名期累实"、"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观、"循旧作新"的语言发展观、"明贵贱辨同异"的语言功能观;其"言意之辨"的主要内容则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虚壹而静"的方法把握道两个方面。荀子的语言哲学既强调语言的价值属性又凸显语言的认知属性,是语言关涉转移到语义学的重要标志,是先秦儒家语言哲学的最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语言哲学 名实之辨 “言意之辨 历史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