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恩维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共5页
建安文人同题共作的意义与作用是多元的。就创作而言,建安同题共作导致了题材选择的日常生活化、赋的体制的抒情化、推动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时代特色的形成。就批评而言,同题共作不仅促进了批评的深化,而且推动了批评重心的转移...
建安文人同题共作的意义与作用是多元的。就创作而言,建安同题共作导致了题材选择的日常生活化、赋的体制的抒情化、推动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时代特色的形成。就批评而言,同题共作不仅促进了批评的深化,而且推动了批评重心的转移。就传播而言,同题共作实现了集体传播,确立了经典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文学传播的集团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
同题共作
创
作
批评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
2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41,共14页
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
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夕歌也出现。南北朝以前七夕诗仍主要以牛女相会为题材,此后以乞巧活动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加。文人们由于游学、仕宦等原因往往长久在外,夫妻分离,仕途中也难免有不顺之处,而这些都不便直接表现,所以常在七夕借牛女以抒怀,或借"巧""拙"等题目抒发个人的愤懑与不满。因为借题发挥,一些青年文人也希望借乞巧活动以增加文才与文运,故文人聚会吟诗或个人沉思抒情之事多,七夕节实际上成了一年中文人们创作最活跃的一天。同题共作、拟古、唱和、赠答,以及唱和中的和韵、次韵等现象很突出。因此,七夕节不仅是女儿节,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诗人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同题共作
拟古
赠答
唱和
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28
3
作者
巩本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特色独具。诗词唱和的性质是同题共作,联句属于唱和诗的一部分,赠答与其有交叉,拟和乃古人用功之法。唱和诗词的评价,可分拟和、同处、同境遇、同体验、同声气等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特色独具。诗词唱和的性质是同题共作,联句属于唱和诗的一部分,赠答与其有交叉,拟和乃古人用功之法。唱和诗词的评价,可分拟和、同处、同境遇、同体验、同声气等多种层次,都有一定的成就。唱和与唱和诗词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席之地。应酬、次韵、逞才使气,历来是唱和诗词被人指责的三个焦点,其实,应酬、次韵既不足为大病,而逞才使气尤可认为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动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
唱和
同题共作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符采相胜"--论建安动物赋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华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138,共3页
建安文学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动物赋也呈现出"符采相胜"的风貌。三曹以及七子中的王粲、陈琳、阮玙、应玚等均参与了创作,其中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动物赋的作家。题材方面,鸟类赋大量出现,具有殊质、能...
建安文学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动物赋也呈现出"符采相胜"的风貌。三曹以及七子中的王粲、陈琳、阮玙、应玚等均参与了创作,其中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动物赋的作家。题材方面,鸟类赋大量出现,具有殊质、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动物常被吟咏,同题共作现象突出;表现内容方面,摆脱两汉动物赋载道讽喻的体物模式向楚骚抒情传统回归,"兴志而赋",重个体意识的表达,物我关系浑融;语言方面则体现出华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采相胜"
同题共作
物我浑融
楚骚抒情传统
诗赋欲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
2
5
作者
聂大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30,38,共7页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八友
文学集团
萧子良
竟陵王
沈约
南齐书
王融
同题共作
“二十四友”
刘孝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恩维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共5页
文摘
建安文人同题共作的意义与作用是多元的。就创作而言,建安同题共作导致了题材选择的日常生活化、赋的体制的抒情化、推动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时代特色的形成。就批评而言,同题共作不仅促进了批评的深化,而且推动了批评重心的转移。就传播而言,同题共作实现了集体传播,确立了经典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文学传播的集团优势。
关键词
建安
同题共作
创
作
批评
传播
Keywords
Jianan period
writing on same topic
writing
critics
disseminatio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
2
作者
赵逵夫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41,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3)
文摘
西汉宫廷中用"乞巧"的办法改变了民间七夕牵牛织女传说带有叛逆性的主导思想。东汉时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而传至中原,以后"乞巧"节俗在上层社会传开,并渐次传至民间。东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较多的文人七夕诗,民间七夕歌也出现。南北朝以前七夕诗仍主要以牛女相会为题材,此后以乞巧活动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加。文人们由于游学、仕宦等原因往往长久在外,夫妻分离,仕途中也难免有不顺之处,而这些都不便直接表现,所以常在七夕借牛女以抒怀,或借"巧""拙"等题目抒发个人的愤懑与不满。因为借题发挥,一些青年文人也希望借乞巧活动以增加文才与文运,故文人聚会吟诗或个人沉思抒情之事多,七夕节实际上成了一年中文人们创作最活跃的一天。同题共作、拟古、唱和、赠答,以及唱和中的和韵、次韵等现象很突出。因此,七夕节不仅是女儿节,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诗人节。
关键词
七夕
同题共作
拟古
赠答
唱和
组诗
Keywords
Qixi
writing poem with the same topic
imitating the ancient poems
singing and versifying
a set of poem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28
3
作者
巩本栋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唱和诗词研究"(项目号:04BZW035)
教育部"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创新基地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特色独具。诗词唱和的性质是同题共作,联句属于唱和诗的一部分,赠答与其有交叉,拟和乃古人用功之法。唱和诗词的评价,可分拟和、同处、同境遇、同体验、同声气等多种层次,都有一定的成就。唱和与唱和诗词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席之地。应酬、次韵、逞才使气,历来是唱和诗词被人指责的三个焦点,其实,应酬、次韵既不足为大病,而逞才使气尤可认为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动因之一。
关键词
诗词
唱和
同题共作
文学史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符采相胜"--论建安动物赋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华
机构
山东大学
出处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138,共3页
文摘
建安文学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动物赋也呈现出"符采相胜"的风貌。三曹以及七子中的王粲、陈琳、阮玙、应玚等均参与了创作,其中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动物赋的作家。题材方面,鸟类赋大量出现,具有殊质、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动物常被吟咏,同题共作现象突出;表现内容方面,摆脱两汉动物赋载道讽喻的体物模式向楚骚抒情传统回归,"兴志而赋",重个体意识的表达,物我关系浑融;语言方面则体现出华美的追求。
关键词
"符采相胜"
同题共作
物我浑融
楚骚抒情传统
诗赋欲丽
分类号
I207.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
2
5
作者
聂大受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30,38,共7页
文摘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聂大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
关键词
竟陵八友
文学集团
萧子良
竟陵王
沈约
南齐书
王融
同题共作
“二十四友”
刘孝绰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
陈恩维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古代“七夕诗”的几种创作现象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巩本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符采相胜"--论建安动物赋
李华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聂大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