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56年华县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垂直位移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冀 冯希杰 +2 位作者 李高阳 李晓妮 张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0,共9页
同震位移量作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要素之一,其大小不仅反映了地震的震级,而且也影响到对地震断层滑动速率和大震重现间隔长短的估计。1556年华县8级地震造成了83万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是鄂尔多斯周缘断陷活动带活跃期造成地震灾害伤亡最严... 同震位移量作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要素之一,其大小不仅反映了地震的震级,而且也影响到对地震断层滑动速率和大震重现间隔长短的估计。1556年华县8级地震造成了83万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是鄂尔多斯周缘断陷活动带活跃期造成地震灾害伤亡最严重的1次地震,但长期以来缺少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准确的同震位移量。文中通过对华山山前断裂李家坡剖面和渭南塬前断裂蔡郭村等剖面地貌学、钻探及探槽等古地震研究手段,首次较准确地获得了1556年华县大地震时华山山前断裂带华县李家坡6m同震垂直位移、渭南塬前断裂带赤水蔡郭村7m及瓜底村6m的同震垂直位移。这是由断层两盘同一地层位错量测得到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与以往仅通过地表断层陡坎量测估算的同震位移有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6年华县地 同震垂直位移 华山山前断裂 渭南塬前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董运洪 陈长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064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2)北川县城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达4.711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5.100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3)桂溪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40 m;4)江油-广元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101 m;5)平武县南坝镇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较大,最大为1.003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1.381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汶川8.0地 同震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董运洪 罗三明 +1 位作者 韩月萍 陈长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620,727,共10页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震位错仅有0.064m.2008—2010年,汶川MS8.0地震后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5—27mm/a,江油县大康镇附近的江油—广元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20.6mm/a,而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垂直位移速率仅为0.2—1.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 同震垂直位移 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破裂带的大地切片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宏林 闵伟 原口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9-297,共9页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潘各庄附近,运用大地切片调查法对该地震破裂带进行了实验性探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大地切片保留了完好的沉积细结构特征;大地切片调查实施时,要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对于北京平原这种黏土含量较高的沉积层,挖掘机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优于吊车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大地切片由于振动会造成一定地层厚度的压缩,但黏土含量较高的北京地区,压缩比例基本<5%。另外,结合探槽和大地切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最近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1679年事件和该地震之前的一次事件,两次地震的垂直同震位移分别是1·4m和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切片调查法 三河-平谷8级地 古地 垂直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徐良鑫 卞菊梅 +3 位作者 呼楠 田勤虎 田伟新 段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1-575,共15页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1垂直错距最大约7.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170±530)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0((8630±20)Cal a BP)产生了约0.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0((4390±20)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630±20)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1~0.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骊山山前断裂 断裂活动性 同震垂直位移 断裂避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