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的2023年土耳其M_(W)7.8与M_(W)7.5双强震地表同震变形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文君 徐锡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限制,当前已有地表同震变形结果尚存在空间分辨率低、近断层处数据缺失等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利用哨兵2号光学影像数据,通过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得到了土耳其双强震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地表同震变形场,并将这些地表变形转换成为沿着断层方向的左旋走滑位移。变形场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地表破裂长度分别约280 km和约130 km,首先发生的M_(W) 7.8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2±1.66 m,最大走滑位移量6.9±0.81 m;随后发生的M_(W)7.5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9±2.45 m,最大走滑位移量为9.6±1.16 m。通过对比COSI-Corr方法和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结果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吻合,而COSI-Corr方法得到的平均位移略大于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这是由COSI-Corr方法测量结果中包含了部分离断层弥散变形导致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为断层面滑动反演模型提供变形数据和约束条件,同时可以加深对走滑断裂的破裂行为控制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哨兵2号 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 地表同震变形 恰尔达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同震变形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启示
2
作者 孟思晨 孟秋 +1 位作者 陈启志 胡才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强震,其同震变形及应力调整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采用分裂节点技术研发了一套研究大地震同震变形的三维并行弹性有限元程序,并使用弹性地震位错模型的...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强震,其同震变形及应力调整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采用分裂节点技术研发了一套研究大地震同震变形的三维并行弹性有限元程序,并使用弹性地震位错模型的解析解验证该程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同震变形及研究区域主要断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地表同震变形与不同大地测量数据和有限断层模型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显示该地震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有部分正断层分量;9~11 km深度范围内除主震断层带两侧大于1.0级的余震基本位于10 km深度水平面内平行于主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大于零的区域;玛多地震引起不同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鄂拉山断裂南段、昆中断裂东段、东昆仑断裂带的大部分(除中部靠西的小部分外)、玛多—甘德断裂北西段、南东段及主震震中附近、达日断裂带北西段库仑应力增加明显,地震危险性提高,需要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 同震变形 有限元 库仑应力变化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Ms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26
3
作者 付小方 侯立玮 +2 位作者 李海兵 王宗秀 邹付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33-1746,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Ms8.0) 同震变形 破坏程度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和分段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寅生 龙长兴 +7 位作者 谭成轩 王涛 张永双 雷伟志 李滨 龚明权 廖椿庭 吴满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76-2085,共10页
汶川地震发育2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另一条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前者长超过200km,后者长约80km。同震变形在地表表现为逆冲膝折带,走向N45~60°E,形成公路路面隆起和农田陡坎。逆冲膝折带西北侧抬高,... 汶川地震发育2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另一条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前者长超过200km,后者长约80km。同震变形在地表表现为逆冲膝折带,走向N45~60°E,形成公路路面隆起和农田陡坎。逆冲膝折带西北侧抬高,东南侧下降。在剖面上冲断带倾向北西,倾角50~60°。膝折带两侧相对高差沿映秀-北川断裂一般为2.5~3.0m,沿都江堰-汉旺断裂为1.5~1.1m。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映秀-擂鼓镇段,表现为逆冲,走滑现象不明显;北川-青川段既有逆冲又有右旋走滑分量。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逆冲,走滑位移和分段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 同震变形 分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变形分析中不同地球结构模型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志才 许才军 +2 位作者 赵少荣 温扬茂 邓洪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4,49,共7页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定量研究了球体分层模型、球体均匀模型、半空间均匀模型分别作用于地震断层(走滑断层,逆冲断层)产生的地表同震变形的差异。计算结果显示,相对实际地球模型,利用半空间均匀位错模型计算的同震...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定量研究了球体分层模型、球体均匀模型、半空间均匀模型分别作用于地震断层(走滑断层,逆冲断层)产生的地表同震变形的差异。计算结果显示,相对实际地球模型,利用半空间均匀位错模型计算的同震变形差异很大,大大超出现有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精度。如果利用实测资料(例如GPS,VIBL,InSAR等高精度测量数据)进行反演研究,必须根据实际地壳构造情况考虑地壳分层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分层模型 球体均匀模型 半空间均匀模型 同震变形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变形中模型分层和重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袁旭东 汪汉胜 +1 位作者 柯小平 王志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6,共8页
利用同震和震后变形模拟软件包,以我国唐山7.8级地震和伽师6.8级地震为例,在考虑和忽略重力两种条件下,分别采用弹性半空间均匀模型和分层模型,模拟和比较了同震地表水平与垂直形变的差异,结果发现模型分层和重力的影响非常显著,超过了... 利用同震和震后变形模拟软件包,以我国唐山7.8级地震和伽师6.8级地震为例,在考虑和忽略重力两种条件下,分别采用弹性半空间均匀模型和分层模型,模拟和比较了同震地表水平与垂直形变的差异,结果发现模型分层和重力的影响非常显著,超过了可观测到的量级。表明在应用Okada模型分析类似震例时模型分层和重力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错 同震变形 地球分层 重力 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活动断层的地表同震变形及对隧道衬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天次 赵伯明 +1 位作者 周玉书 王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9,共13页
根据分层位错理论,以逆断层为例研究断层位错引起的地表同震变形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模拟计算不同震源参数组合下的180种地震工况,建立兼顾矩震级、断层倾角和断层埋深的适用于我国川藏地层的地表最大位移估算式;提出1种基于同震变形的隧... 根据分层位错理论,以逆断层为例研究断层位错引起的地表同震变形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模拟计算不同震源参数组合下的180种地震工况,建立兼顾矩震级、断层倾角和断层埋深的适用于我国川藏地层的地表最大位移估算式;提出1种基于同震变形的隧道位错反应分析方法,并依托成兰铁路某隧道工程建立隧道位错反应分析模型,研究地表同震变形下隧道衬砌的应力应变和损伤分布,以及断层倾角、断层埋深和围岩强度对隧道衬砌损伤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逆断层作用下,地表同震变形不仅受矩震级影响,来自断层倾角和断层埋深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将发震断层位错引起的同震变形场以位移人工边界形式施加于有限元模型,可以实现位错载荷的精确输入;断层位错作用下,隧道衬砌损伤程度随断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断层埋深的减小而增大;对于案例隧道,围岩弹性模量从1.0 GPa增至3.0 GPa时,下盘范围衬砌的拱顶和拱腰达到损伤极限,且损伤向拱底扩展,引起损伤值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活动断层 逆断层 地表同震变形 衬砌损伤 成兰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同震变形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君妍 孙文科 +4 位作者 洪顺英 苑争一 李瑜 陈伟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71-2683,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7.4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属于块体内部断裂带地震.根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资料,距离震源30多公里的玛多台站记录到东西向永久位移约25 cm.同时,...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7.4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属于块体内部断裂带地震.根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资料,距离震源30多公里的玛多台站记录到东西向永久位移约25 cm.同时,InSAR也观测到明显的形变场,升轨和降轨的最大相对形变量分别约1.87 m和2.32 m.为了解释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本文利用该地震的三个断层滑动模型,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计算同震变形场,并分别与GNSS观测数据和InSAR视线向形变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InSAR数据反演的断层滑动模型产生的位移场与球形地球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最为吻合.进一步,利用较优断层模型计算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理论同震位移、大地水准面、重力和应变等变化,该结果为玛多地震的GNSS和重力观测的解释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 断层滑动模型 同震变形 位错理论 地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隧道地层工程尺度下同震变形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凯 赵伯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04-112,共9页
断层错动造成的地震同震变形场对穿越其中的隧道等长线形工程的安全有显著影响。工程尺度下的地层变形分布是此类工程的重要设计依据。基于位错模型理论,结合成层地层模型参数与多源数据联合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模型参数,计算地层同震变... 断层错动造成的地震同震变形场对穿越其中的隧道等长线形工程的安全有显著影响。工程尺度下的地层变形分布是此类工程的重要设计依据。基于位错模型理论,结合成层地层模型参数与多源数据联合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模型参数,计算地层同震变形场在地表与隧道埋深范围内的分布。根据计算结果,对比了不同参数影响下同震变形场在位移值与分布模式上的差异,并着重分析地层变形指标中的变形方向对结构受力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从地表到地层内部,随深度增加地震同震变形场变化显著,地层变形分布模式由弯曲变形为主转变为剪切变形为主。在相同断层错动变形量的情况下,地层的变形方向对非圆形断面隧道衬砌的受力有重要影响。因此,建议将结构所处位置相对有断层上缘的相对埋深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在今后地下工程抗震设防计算中予以考虑,并应验算结构处于最不利变形角度时的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隧道工程 同震变形 深埋地层 变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5地震的同震变形及断层滑动模型研究
10
作者 张岚 李琦 +1 位作者 唐河 孙文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4-1056,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中国青海玛多县发生了M_(W)7.5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结果大都是基于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反演得到的,未考虑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的量级以及其是否可... 2021年5月22日,中国青海玛多县发生了M_(W)7.5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结果大都是基于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反演得到的,未考虑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的量级以及其是否可以忽略目前仍是一个未知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三个断层模型,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均质球、PREM三种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和应变场,并对比分析了这些结果的差异.我们发现基于PREM位错理论的同震位移场与半无限空间模型的对应值差异约为3~28 cm,占PREM位错理论值的10%~30%,应变场差异更大,表明地球曲率和层状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此外,理论同震形变结果与GNSS和InSAR形变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基于PREM模型的理论位移场最接近于观测值.利用InSAR数据和三种地球模型反演得到的有限断层滑动模型存在差异,说明了地球模型的选择对断层模型的反演具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结果为今后对此次地震的观测数据物理解释和断层滑动反演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变形 2021青海玛多地 位错理论 PREM 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2)--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征与褶皱逆断层古地震识别 被引量:26
11
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2 位作者 陈文山 王虎 李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400,共16页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事件的平通、邓家(北川-映秀断裂)和九龙(江油-灌县断裂)等地为例,分析同震变形的特点和类型,并结合映秀、桂溪等地的古地震研究成果,讨论褶皱逆断层型古地震识别的技术要点。结果显示:地表变形主要包括逆断层直接位错、折曲位错变形和弯曲褶皱变形等类型;崩积楔、断层与地层切盖关系是分析断错地表型古地震事件的可行依据,而折曲位错变形型和弯曲褶皱变形型古地震识别则强调在上盘是否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是否存在生长地层,以及标志地层在断层两盘位差的突然增减;断层陡坎高度的倍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地震次数相关,但不能简单地用同震位移量除以陡坎高度的方法确定古地震期次;对于低角度逆断层的古地震识别,薄长状崩积楔、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重要的标志。识别古地震应因地制宜、思考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同震变形样式 褶皱逆断层 古地识别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震动态变形分析及地震定位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继忠 吴文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3,共4页
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得出了日本Mw 9.0地震中8个GPS站的动态变形序列。结果显示:GPS参考站震时最大形变量明显大于永久性变形,东向最大位移达5.9 m,北方向最大位移达1.8 m,水平位移总体朝向震中方向。根据各个参考站记录的地震波到达... 利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得出了日本Mw 9.0地震中8个GPS站的动态变形序列。结果显示:GPS参考站震时最大形变量明显大于永久性变形,东向最大位移达5.9 m,北方向最大位移达1.8 m,水平位移总体朝向震中方向。根据各个参考站记录的地震波到达时间,得到了震中位置及S波传播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日本Mw 9.0地 精密单点定位 同震变形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_w6.6地震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振凯 姚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震变形和长期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1)同震变形特征差异显示发震断裂沿西昆仑山南麓展布,走向104°,长度70km,倾向SSE,运动性质为正断滑脱为主兼右旋走滑;(2)同震变形分布范围为100km长×60km宽椭圆形区域,呈现多中心、多方向变形,上盘以下沉为主,最大下沉量10~15cm,水平变形2~6cm,下盘水平运动占主导,滑动量8~14cm为主,垂直变形仅-3~1cm,上下盘整体的垂直变形呈现张压四象限特征,符合走滑剪切作用的结果;(3)地震同震变形具有弹性回跳为主导的变形模式,地区的总体隆升和向北楔入是在长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驱动下形成,而局部的特征构造地貌,如断陷盆地和地表破裂,则是同震快速弹性回跳作用的结果;(4)帕米尔高原东北缘长期隆升和本次地震以正断滑脱为主的构造变形现象印证了木吉盆地(也就是公格尔拉张系)的"同造山拉张"成因模型,而不是喀喇昆仑断裂活动NW向延伸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变形 INSAR 帕米尔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52
14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8 位作者 郑荣章 于贵华 李峰 李陈侠 闻学泽 何玉林 叶友青 陈献程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3-738,共16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 北川-映秀断裂 同震地表变形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遥感影像阴影与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影像识别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桂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地质与地貌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光学遥感影像识别特点。从遥感成像的光学原理深入解析了汶川地震断层陡坎在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形成与识别特征,明确了成像时刻和断坎产状对影像阴影的形成和断层陡坎识别能力的约束。结合影像成像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应用分析,客观地认识了现有遥感影像在同震地表变形应用中的局限性,可为今后的应急航空遥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同震地表变形 光学遥感 影像识别 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三维点云测量同震倾滑变形研究——以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忠武 陈桂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形成了长达16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可靠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参数是研究震源断层活动机制和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点云数据并产...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形成了长达16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可靠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参数是研究震源断层活动机制和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点云数据并产出DOM和DEM数据。通过跨破裂带的地形测量,获取了玛多M_(S)7.4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水平缩短量和水平拉张量等参数。测量结果显示,玛多M_(S)7.4地震发震断层在不同破裂段具有不同性质和大小的倾滑分量,其中具有压扭性质的野马滩观测点断层垂直位移为0.69~1.01 m,倾向水平缩短量为0.17~0.41 m,倾滑位移为0.71~1.09 m;具有张扭性质的朗玛加合日段断层垂直位移为0.34~0.54 m,倾向水平拉张量为1.99~2.0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 三维点云 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 同震倾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2001年Mw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陶玮 沈正康 +2 位作者 万永革 单新建 马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44-751,共8页
利用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 利用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震源破裂深度为反演变量,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实测得到的同震位移剖面.反演得到最佳断层破裂深度为20~22km,断层南侧杨氏模量相对北侧比值为81%~92%.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弹性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构造运动作用,断层南部地壳不及北部地壳坚硬.前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推断青藏高原内昆仑山断裂以南可可西里一羌塘地块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我们通过形变场力学分析得到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变形 反演 弹性差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水平运动及应变积累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希 崔笃信 +3 位作者 王文萍 蒋锋云 王双绪 张晓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64-470,共7页
利用2004~2008年间,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与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借助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分析及负位错反演,研究了大震前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同震变形及可能的影响区域... 利用2004~2008年间,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与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借助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分析及负位错反演,研究了大震前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同震变形及可能的影响区域。分析表明:(1)2004~2007年,龙门山中央断裂两侧出现的明显压性变化与阶段性应变积累特征对汶川大震有所反映(可能为中期即数年尺度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川滇菱形地块北—北东界、南界中—西段可能具有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而滇南—滇西南、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及其以北的甘南地块则反映6级左右地震的孕震背景信息。(2)2007~2008年,发震区呈现相当显著的逆冲兼右旋同震变化,大震对其附近的甘川交界—甘川陕交界、鲜水河断裂南段及"Y"字型断裂交汇区影响相对明显,对其应变积累状况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 GPS 形变应变场 负位错 同震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Kaikoura)M_W7.8地震同震位移和应力数值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惠红 张贝 +1 位作者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41-2651,共11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北端凯库拉(Kaikoura)发生了M_w7.8大地震,造成了强烈的地表变形并引发大面积滑坡和海啸的发生.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断层滑动模型,建立全球同震横向不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模型,计算了此次新西兰凯库拉大地...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北端凯库拉(Kaikoura)发生了M_w7.8大地震,造成了强烈的地表变形并引发大面积滑坡和海啸的发生.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断层滑动模型,建立全球同震横向不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模型,计算了此次新西兰凯库拉大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和应力及库仑应力变化.初步计算结果表明:新西兰凯库拉M_w7.8地震造成断层上盘东北向抬升,下盘西南俯冲;引起发震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从凯库拉到坎贝拉(Campbell)以及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整体上东北向抬升,最大同震水平位移1.2 m,垂直位移1.1 m.此次大地震释放了发震断层上积累的压应力,但增加了发震断层两端的挤压力;同时,同震剪应力变化增加了NE-SW向断层发生右旋滑动的危险性;采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参数计算得出的最大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域集中在发震断层两端,可达到MPa量级,当分别采用新西兰北岛Awatere断裂系和南岛Wellington断裂系参数计算库仑应力变化时,发现新西兰北岛和南岛震中以南区域的库仑应力均增加,可触发部分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地 同震变形 库仑应力变化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对中国东部地壳形变场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明 庄文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558,564,共5页
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 2011年日本东北M W 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M W9.0地震对中国105°E以东区域产生了E向运动的同震变形,对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产生了可观的震后变形,且GPS震后变形的累积量已超过相应台站的同震位移量。利用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可为维护区域大地参考基准和反演岩石圈及上地幔的流变性质提供定量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大地 同震变形 变形 动态基准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