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
被引量:21
- 1
-
-
作者
曾庆利
魏荣强
薛鑫宇
周元泽
尹前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2382
41440022)资助
-
文摘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碎屑流运动性的主要效应及其致灾机理,并评价了类似灾害的监测预警新方法。研究认为:(1)新磨村位于1933年叠溪MS7.5地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老滑坡堆积体上,多次历史强震和历年降雨循环使滑源区砂板岩坡体表层卸荷带失稳剥离,内部岩体完整性和强度进一步损伤劣化,滑源区在2003年之前已经发育了多条宽大裂缝,并存在显著滑前变形前兆,新磨滑坡本质上是一次后地震机制的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碎屑流。(2)新磨基岩顺层滑坡体积约150×10~4m^3,但有约600×10~4m^3沟道老崩坡积体被刮铲、裹携。滑坡体高位撞击使老堆积体内"土拱效应"快速丧失并获得加速,"刮铲-裹携效应"促进了滑坡-碎屑流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大规模的裹携也限制了碎屑流运移得更远。这种冲击加载-刮铲裹携的破坏机制与1986年新滩滑坡、2000年易贡滑坡和2004年贵州纳雍左营滑坡等类似。(3)滑坡-碎屑流产生的地震信号分析可再现整个滑坡、冲击、运移、停积等全过程,震前InSAR形变资料分析则揭示了显著的变形前兆,两者结合应是未来这类超视距崩滑-碎屑流灾害早期识别、评价和预警的新方法。(4)鉴于滑后新磨流域仍然存在大量新老裂缝及其切割而成的危险块体,建议立即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避免类似灾害重复发生。
-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冲击加载效应
裹携效应
InSAR变形监测
崩滑地震信号
同震及震后滑坡
1933年叠溪MS7.5地震
-
Keywords
Rock avalanche
Impact-loading effect
Debris-entrainment effect
Emplacement monitoring by InSAR
Avalanche seismic signal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landslides
1933 Diexi MS7.5 earthquake
-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