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白马石沟岩体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宇轩 聂逢君 +5 位作者 夏菲 严兆彬 何剑锋 杨东光 张鑫 李晓剑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2-1278,共27页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地表覆盖严重、基岩露头少,实物研究资料有限,制约了人们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覆盖区钻孔揭露的白马石沟岩体进行了详细岩相学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地表覆盖严重、基岩露头少,实物研究资料有限,制约了人们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覆盖区钻孔揭露的白马石沟岩体进行了详细岩相学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白马石沟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0.7Ma),岩石富硅(SiO_(2)=69.13%~72.27%)、富碱富钾(K 2O+Na_(2)O=8.20%~9.51%、K 2O/Na_(2)O=0.98~2.52)、(弱)过铝质(A/CNK=0.98~1.10),属于未经分异的高钾过铝质S型花岗岩。进一步分析表明,其成因是碰撞造山过程中下行板片顶部贫黏土(CaO/Na_(2)O=0.27~0.38)、富含初生地壳碎屑(εHf(t)=-3.93~6.36)的变质杂砂岩在相对低温(612.9~799.8℃)、高压((Gd/Yb)_(N)=0.88~2.41、δEu=0.72~0.83、Sr=405.1×10^(-6)~545.6×10^(-6)、Y=11.13×10^(-6)~14.55×10^(-6)、Sr/Y=27.83~41.16)、高氧逸度(QFM~QFM+10)的环境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在二叠纪末期之前已经进入碰撞造山阶段,白马石沟岩体是该区域古亚洲洋关闭、两侧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本项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中亚造山带东段,尤其是覆盖区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花岗岩 同碰撞花岗岩 晚二叠世 华北板块北缘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被引量:136
2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2 位作者 周肃 董国臣 廖忠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0-1244,共5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5Ma,峰值50Ma左右)、白云母型强过铝花岗岩(56~50Ma),以及沉积学和地层学的综合证据,特别是横贯整个冈底斯带延伸达1500km的巨大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间(约65Ma),认为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在西藏为65Ma左右,完成碰撞的时间在40/45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巨大的不整合 林子宗火山岩 同碰撞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新安寨晚二叠世末期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汇川 王岳军 +3 位作者 蔡永丰 马莉燕 邢晓婉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8,共12页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2.00Ga,平均为1.76Ga和1.72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哀牢山构造带 同碰撞花岗岩 新安寨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质岩浆记录及其对增生造山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玉 陈正乐 +5 位作者 陈柏林 王永 孙岳 孟令通 何江涛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1346,共26页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钠,低铁、镁和钙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04,属弱过铝质I-S过渡型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钠含量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表现为I型花岗岩;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集Rb、Th和LREE,亏损Ba、Sr、Ti和Eu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4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32.4±4.9Ma、432.8±4.1Ma、439.6±3.5Ma和437.3±2.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构造判别图解,揭示这4个岩体均形成于同碰撞构造背景下,表明北阿尔金洋最终关闭以及洋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应为445~440Ma。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起源于变杂砂岩部分熔融,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变泥质岩石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但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ε_(Hf)(t)值分别为+0.18~+5.88和-6.47~+4.52,反映二者的岩浆源区也均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上述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进一步支持二者曾作为统一的整体经历了洋盆裂解-扩张-俯冲-闭合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碰撞花岗岩 增生造山 洋陆转化 早古生代 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蜈蚣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 被引量:7
5
作者 胡培远 李才 +1 位作者 苏犁 张红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3-851,共9页
本松错岩基是羌塘中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复合岩基,面积超过1800km2,由石炭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个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岩体组成,记录了羌塘中部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是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蜈蚣山花岗岩位于本松错复合岩基北部,... 本松错岩基是羌塘中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复合岩基,面积超过1800km2,由石炭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个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岩体组成,记录了羌塘中部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是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蜈蚣山花岗岩位于本松错复合岩基北部,前人认为其时代为侏罗纪,但是近期在蜈蚣山地区侏罗纪花岗岩中发现有少量印支期花岗岩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侏罗纪花岗岩的捕虏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与区域内其它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共同构成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同碰撞—后碰撞岩浆弧。此外还对花岗片麻岩片麻理中的黑云母做了40Ar-39Ar测年,获得了175.8Ma±1.1Ma的定年结果,与其围岩侏罗纪花岗岩年龄相近,推测花岗片麻岩是印支期花岗岩受后期侵入的侏罗纪岩浆改造后的产物,本松错复合岩基应当是中酸性岩浆岩多期侵入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本松错复合岩基 同碰撞花岗岩 同位素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胶东金矿区郭家岭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罗贤冬 杨晓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13-1114,共2页
1地质背景胶东地区的金矿,依据其成矿作用和金的物质来源,多属于深源重熔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它们的矿源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热源来自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本区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金矿类型,即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和含金石... 1地质背景胶东地区的金矿,依据其成矿作用和金的物质来源,多属于深源重熔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它们的矿源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热源来自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本区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金矿类型,即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和含金石英脉型(玲珑式金矿床)。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资料,该区与金矿形成密切的花岗岩主要有4种类型:玲珑片麻状花岗岩、栾家河二长花岗岩、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上庄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碰撞花岗岩 花岗岩 郭家岭岩体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 胶东地区 玲珑式金矿 地球化学研究 破碎带蚀变岩型 焦家式金矿床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巴隆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佐臣 李瑞保 刘成军 陈国超 裴磊 魏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30-2244,共15页
东昆仑东段巴隆南侧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中可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采用LA-MC-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70.6±7.7Ma(MSWD=2.6)和875.3±6.3Ma(MSWD=0.92),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并... 东昆仑东段巴隆南侧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中可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采用LA-MC-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70.6±7.7Ma(MSWD=2.6)和875.3±6.3Ma(MSWD=0.92),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并经历了早古生代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 O2、Al2O3、K2O,低Ti O2、Na2O的特征,A/CNK平均为1.14,A/NK平均为1.47,矿物组合中出现石榴子石和白云母等富铝矿物,显示S型过铝质花岗岩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6.22~25.37),有明显的铕负异常(δEu=0.16~0.44)。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Rb、Th,明显亏损Ba、Ta、Nb、Sr、P和Ti元素。综合分析,岩浆来源于陆壳部分熔融,可能为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长英质岩石发生脱水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是东昆仑地区响应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的物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花岗质片麻岩 新元古代 同碰撞花岗岩 RODIN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南缘榴辉岩带中花岗片麻岩的时代及构造环境探讨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超 刘良 +3 位作者 车自成 陈丹玲 张安达 罗金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2,共9页
阿尔金南缘江尕勒萨依一带榴辉岩的围岩花岗片麻岩具有高SiO2(>70%)、高铝(Al2O3>13%)和高碱(ALK=7.52~8.91)的特征,铝饱和度指数ASI=1.10~1.27,属于钙碱性过铝质花岗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Th,中等富集K和Ba,... 阿尔金南缘江尕勒萨依一带榴辉岩的围岩花岗片麻岩具有高SiO2(>70%)、高铝(Al2O3>13%)和高碱(ALK=7.52~8.91)的特征,铝饱和度指数ASI=1.10~1.27,属于钙碱性过铝质花岗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Th,中等富集K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Hf,Y和Yb;具典型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相应的元素丰度特征;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总体呈右倾的“V”型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壳源型花岗岩特征;在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于同碰撞花岗岩区。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典型岩浆锆石的特征,利用LAICPMS方法进行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923±13Ma,表明江尕勒萨依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阿尔金新元古代同碰撞花岗岩的确定,不仅明确了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在该区的存在,而且对区内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的鉴别,重塑西部古大陆的演化历史、构造格架以及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深入探讨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与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约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江尕勒萨依 同碰撞花岗岩 新元古代 锆石 LA-ICP-M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田晚三叠世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9
作者 段晓侠 刘建明 +5 位作者 王永彬 周伶俐 李永贵 李斌 张壮 张作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5-606,共12页
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田产出在辽东裂谷凹陷带,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铅锌金银多金属矿田。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以双顶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新岭花岗岩为代表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事件,应与本区的矿化作用密切相关。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田产出在辽东裂谷凹陷带,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铅锌金银多金属矿田。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以双顶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新岭花岗岩为代表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事件,应与本区的矿化作用密切相关。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双顶沟岩体侵位时间为224.2±1.2Ma。双顶沟岩体岩石化学组成呈现SiO269.07%~71.31%,K2O3.53%~5.22%,Na2O3.87%~4.14%,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Al2O3为12.46%~14.48%,A/CNK<1,具有准铝质特征。微量元素数据显示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强烈分馏,[(La/Yb)N=35.43~79.01,LREE/HREE=23.09~35.10],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68~0.9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Pb等,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Sr,Ba含量,低的Y,Yb含量特征,属于具有类似埃达克质亲和性的I型花岗岩,具有高Nb/Ta(18.4~21.2),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浆源区残留固相矿物组合中包含可观的石榴子石和金红石,可能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存在与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推测扬子和华北板块深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可能是诱发与成矿有关岩浆的地球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埃达克质岩石 同碰撞花岗岩 辽宁青城子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侵入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及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隽 吴小双 +2 位作者 万永文 张旦 陈国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750,共14页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表现出L R E E 富集、H R E E 相对亏损的右倾模式,痕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样品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H F S E ) R b 、K 、B a,亏损高场强元素(L IL E ) N b 、T a、T i、P ,体现了钙碱性系列岩体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年代学分析表明,带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04. 5-141. 7 M a B. P. ) ;进一步的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所有侵入岩样品均属于岛弧型- 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类,但缝合带内岩浆岩属性为同碰撞花岗岩,缝合带具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演化的特征和趋势,形成于受逆掩构造或地壳剪切作用的造山时期,处于威尔逊旋回的“陆陆碰撞造山- 山带剥蚀”阶段,认为班- 怒缝合带西段存在双向俯冲的碰撞造山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缝合带 岛弧型岩浆岩 同碰撞花岗岩 双向俯冲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戈县达如错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跃 翟庆国 +4 位作者 刘通 王军 胡培远 强巴扎西 索朗赤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02-1811,共10页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达如错地区侵入于蛇绿岩中的花岗斑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达如错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0±1Ma,该年龄被解释为达如错花岗斑岩的形...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达如错地区侵入于蛇绿岩中的花岗斑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达如错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0±1Ma,该年龄被解释为达如错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并且锆石具有明显负的εHf(t)值(-5.5^-2.6)。全岩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达如错花岗斑岩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的特征,且A/CNK>1.1,富集Rb、Ba、Pb、Th,亏损Ta、Nb、Ti,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同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以上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达如错花岗岩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是加厚的大陆地壳发生重熔的产物,其形成还可能与同时期拉萨地块底部软流圈热物质上涌有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在110Ma左右已经闭合,并发生了陆-陆碰撞。花岗斑岩侵入于蛇绿岩中,暗示110Ma之前该地区蛇绿岩就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同碰撞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限:来自南羌塘唐古拉岩浆带查吾拉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培烈 王根厚 +1 位作者 冯翼鹏 韩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1-323,共13页
研究羌塘盆地查吾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侵位时代和大地构造意义等。在对查吾拉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SiO_(2)的质量分数为... 研究羌塘盆地查吾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侵位时代和大地构造意义等。在对查吾拉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SiO_(2)的质量分数为61.06%~74.94%,全碱(Na_(2)O+K_(2)O)的质量分数为4.65%~9.15%,铝饱和指数(A/CNK)为0.90~1.29,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CIPW标准矿物组合含刚玉分子。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不高,均具δEu负异常,符合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特点;痕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La、Hf等,亏损Nb、Sr、P、Ti等的特点,符合造山带花岗岩的特征。Nb亏损表明查吾拉岩体具有大陆壳特征,为增生在大陆边缘的花岗岩。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集中在同碰撞花岗岩区附近。在查吾拉岩体中,获得了(219±21)Ma、(210±37)Ma的锆石U-Pb等时年龄。查吾拉岩体应属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晚三叠世碰撞闭合之后,俯冲板片回撤,地壳熔融并伴随着幔源物质加入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印支期 同碰撞花岗岩 古特提斯洋 查吾拉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南段扭只二长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崇波 李忠权 +2 位作者 王道永 许远平 李友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9,共9页
本文对云南墨江县扭只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扭只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263.5±1.7)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扭只二长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55.30%-74.3... 本文对云南墨江县扭只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扭只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263.5±1.7)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扭只二长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55.30%-74.37%,全碱(Na2O+K2O)含量2.56%-7.57%,且Na2O〉K2O;岩石富集轻稀土,负铕异常明显(δEu:0.74-1.06),相对富集Sc、Co、Cs、As等元素,亏损Cr、Ni、Zn、Rb、Sr、Ba、Zr、Ta、Th、U、W等元素。根据图解显示扭只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或者陆弧碰撞的构造环境,表明哀牢山构造带的古特提斯支洋或弧后盆地在晚二叠世((263.5±1.7)Ma)可能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同碰撞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南段马玉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崇波 李忠权 +1 位作者 王道永 陈晓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3-230,共8页
对云南墨江县马玉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63.6±2.4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为59.56%~70.50%,全碱(Na_2O+K_2O)... 对云南墨江县马玉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63.6±2.4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为59.56%~70.50%,全碱(Na_2O+K_2O)含量为5.16%~7.92%,且Na2O>K_2O;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负Eu异常明显(δEu=0.84~1.32),相对富集Sc、Hf,相对贫化Sr、Zr、Th、U。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碰撞期后板内构造环境,说明哀牢山构造带的古特提斯支洋或弧后盆地在晚二叠世(263.6±2.4Ma)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同碰撞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