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渝南—黔北奥陶系五峰组的同生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明胜 王约 +2 位作者 陈洪德 尹海鉴 侯明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重庆綦江奥陶系五峰组中—下部的黑色页岩中发育有一系列主要由阶梯状断层和其间的小型褶皱构成的同生变形构造(contemporaneous deformed structures),并可大致分为3个构造层段。沉积后—固结成岩前所形成的同生变形构造层之上为正常... 重庆綦江奥陶系五峰组中—下部的黑色页岩中发育有一系列主要由阶梯状断层和其间的小型褶皱构成的同生变形构造(contemporaneous deformed structures),并可大致分为3个构造层段。沉积后—固结成岩前所形成的同生变形构造层之上为正常沉积的黑色页岩层。另外,在贵州桐梓五峰组距底部2.3m左右的黑色页岩中也发育有与綦江地区相似的、以小型褶皱为主的同生变形构造层,且此同生变形构造层上下为斑脱岩层。同生变形构造的发现,表明渝南—黔北地区奥陶纪晚期(五峰期)的沉积盆地为非平坦的古地貌,且曾发生过多期可能与火山运动相关的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变形构造 黑色页岩 五峰组 奥陶系 渝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奥陶世五峰期上扬子海南缘的同生变形构造形成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明胜 田景春 王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晚奥陶世上扬子海南缘以黑色碳质页岩为特征的五峰组笔石页岩段中见有由小型褶皱和层间阶梯状断层等构成的同生变形构造,其上下地层均为正常沉积的黑色页岩。同生变形构造开始于凯迪阶末期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结束于Paraorthograp... 晚奥陶世上扬子海南缘以黑色碳质页岩为特征的五峰组笔石页岩段中见有由小型褶皱和层间阶梯状断层等构成的同生变形构造,其上下地层均为正常沉积的黑色页岩。同生变形构造开始于凯迪阶末期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结束于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靠近滇黔桂古陆一侧的上扬子海盆内(古蔺—桐梓—松桃)的变形构造层以小型褶皱为特征;向海一侧(綦江—秀山)则逐渐过渡为以小型阶梯状断层为主,同时伴有小型褶皱,但川南长宁一带的五峰组中未发现有同生变形构造。同生变形构造在滇黔桂古陆向海一侧较近陆一侧发育,其变形强度逐渐增强,且由西向东同生变形构造的发育强度增强,表明扬子海在沿滇黔桂古陆的西侧可能为较平坦的古海底地貌,而东侧具有较陡的斜坡存在。在渝东南秀山,仅同生变形构造层内发育有地震事件成因的火焰状岩脉。另外,在桐梓地区,同生变形构造层的上、下与正常沉积的黑色页岩之间均见有斑脱岩层,因而推测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变形构造形成的主要诱因。在火山事件引起地壳多期震荡的背景下,处于陡坡上的塑性泥(页)岩发生滑动形成同生变形构造。同时,奥陶纪末期是加里东运动的剧烈活动期,导致滇黔桂古陆西侧较为平坦,而东侧较陡的古海底地貌可能与奥陶纪晚期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的碰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同生变形构造 形成机制 上扬子海南缘 五峰期 奥陶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南部晚二叠世同生变形构造与陆缘裂陷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树刚 张永生 +1 位作者 翟大兴 宫月萱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内蒙南部林西县至正镶白旗林西—正镶白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类型繁多的同生变形构造。除前人报道的滑卷层理、滑塌褶皱、滑塌砾岩和浊积砂砾岩以外,还有本文首次发现的大量球状体,包括滚动纺锤体、叠加滑卷球核、砾核滚动球、砂... 内蒙南部林西县至正镶白旗林西—正镶白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类型繁多的同生变形构造。除前人报道的滑卷层理、滑塌褶皱、滑塌砾岩和浊积砂砾岩以外,还有本文首次发现的大量球状体,包括滚动纺锤体、叠加滑卷球核、砾核滚动球、砂质滚动球和泥质滚动球。形态结构、成分组成和地层分布研究表明,这些构造形体均属重力成因和形成在陆棚—斜坡上。不同类型的构造形体可以组成来源演变序列,显示重力作用的加强,如滑卷层理通过"叠加滑卷"变成滑卷叠加球核,再通过"滚动粘结"变成滚动球体。它们形成和保存都受特定环境因素控制,因此各自具有特殊指相意义。大量同生变形构造出现,反映沿华北板块北缘出现陆棚、斜坡和深水海槽环境,证明晚二叠世兴—蒙海槽再次裂开,并形成"林西—九台裂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南部 晚二叠世 同生变形构造 陆棚—斜坡 陆缘裂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耳闯 牛嘉玉 +6 位作者 顾家裕 衣丽萍 李国平 刘海涛 李晓光 康武江 刘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8-1037,共10页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储层质量评价、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本文从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岩芯观察和描述出发,介绍了沉积物的颜色,识别了冲刷面、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多种沉积构造,建立了砾岩相、砂岩相和泥...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储层质量评价、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本文从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岩芯观察和描述出发,介绍了沉积物的颜色,识别了冲刷面、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多种沉积构造,建立了砾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等3大类12小类的岩相组合、总结了正递变,反递变、正-反递变和非递变等4种相序。在此基础上,指出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湖底扇扇中亚相和滑塌碎屑流相。根据岩芯中观察到的各种氧化色泥砾和各种准同生变形构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特征,认为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的成因是阵发性洪水和地震作用。构造、沉积、气候共同控制了双台子地区沙三段重力流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湖底扇 滑塌 同生变形构造 阵发性洪水 地震作用 双台子构造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测井技术识别沉积构造 被引量:24
5
作者 钟广法 马在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6-580,共5页
以塔里木盆地实际资料为背景 ,探讨层面、层理和准同生变形等沉积构造在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的特征及识别方法 .图像灰度、形态变化是沉积构造识别的主要依据 .层面表现为形态各异的线形灰度突变界面 .层理通过层内灰度微细变化... 以塔里木盆地实际资料为背景 ,探讨层面、层理和准同生变形等沉积构造在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的特征及识别方法 .图像灰度、形态变化是沉积构造识别的主要依据 .层面表现为形态各异的线形灰度突变界面 .层理通过层内灰度微细变化显示出来 .纹层连续性破坏或纹层面扭曲等特征指示准同生变形构造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 层面 层理 同生变形构造 古水流方向 塔里木盆地 沉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深水沉积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振 张元福 +5 位作者 张娜 高勇 焦朝维 白一鸣 张博文 魏康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底层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是主要的两种类型。这种深水沉积构造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对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底层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是主要的两种类型。这种深水沉积构造组合能够很好地揭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一定坡度背景下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滑移-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是研究区发育最为广泛的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滑移-滑塌及软沉积变形构造为触发机制沉积响应,底层面构造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响应。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层发育的大量凝灰岩夹层、深水泥岩中发育的植物碎屑、深水砂岩中发育的大量浅黄色泥砾等沉积特征,认为地震、火山喷发及季节性洪水为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最有利的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重力流沉积 底层面构造 同生变形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昔格达组地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28
7
作者 徐则民 刘文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6-270,共15页
昔格达组与下伏、上覆冲积卵石层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主要由水平纹层状杂色细粒沉积构成的昔格达组常夹有数十厘米厚的冲积砂卵石层,而粉细砂层中还常见交错纹理和交错层理,成因研究应充分考虑其冲湖积特征... 昔格达组与下伏、上覆冲积卵石层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主要由水平纹层状杂色细粒沉积构成的昔格达组常夹有数十厘米厚的冲积砂卵石层,而粉细砂层中还常见交错纹理和交错层理,成因研究应充分考虑其冲湖积特征和湖底底流;不同地区昔格达组细粒沉积的矿物成分和卵石层的岩石类型各异,基本无可比性。有些地区昔格达组地层中发育有同生变形构造,有些还见有较多的地质构造形迹。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的平面离散性很大,但对现今河流体系高度依赖,要么追踪不同序次干流及支流形成树枝状结构,要么仅沿干流分布、不受支流影响,形成棒状结构,表明昔格达组地层形成于现今河流之后,而且与河流密切相关;垂向上,不同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之间的最大高差达2 290m,不同露头之间常存在标高突变。昔格达组地层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不同序次河流岸坡失稳形成的滑坡坝堰塞湖,其次为沿断裂带发育的河流局部下陷演变而来的过水断陷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冲湖积 同生变形构造 地质构造 滑坡堵江 堰塞湖 断陷湖盆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