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再献疑 |
邵文利
杜丽荣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2
|
严谨完善的理论对同源词系联的重要指导作用——从《同源字典》收词疏误说起 |
于智荣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
|
|
|
3
|
《同源字典》补遗(三) |
侯兰生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
4
|
《同源字典》补遗(一) |
侯兰生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
5
|
从王力先生两部字典说起——再论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的交叉 |
赵廷琛
赵秀梅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
6
|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
孙玉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6
|
|
|
7
|
《说文》声训型同源词研究 |
冯蒸
|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9 |
7
|
|
|
8
|
同源词初议——兼谈汉语词汇的系统性 |
陈庆延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1985 |
0 |
|
|
9
|
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失误 |
张振江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
10
|
“标志”和“标识” |
胡双宝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
11
|
谈“臭”的音义变化 |
杨润陆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4
|
|
|
12
|
农耕在语言和文字中的反映——兼论文字改革不会影响对古代文字和文化的研究 |
伍铁平
|
《语文建设》
|
1984 |
4
|
|
|
13
|
释“对”——《诗经》字义探源之一 |
王敬骝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
|
|
|
14
|
《橘颂》“抟”义误释辨正 |
陈曰汉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0 |
|
|
15
|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
马重奇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
16
|
“校雠”小考 |
李淑章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