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再献疑 被引量:3
1
作者 邵文利 杜丽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力作,是语源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然其对同源字语音关系的标注尚留有疑窦。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字典所收列的1029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全面核查,在已经刊布...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力作,是语源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然其对同源字语音关系的标注尚留有疑窦。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字典所收列的1029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全面核查,在已经刊布的《〈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变通存疑、归类待商两个方面的问题,呈请方家释疑解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字典 语音关系 变通存疑 归类待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谨完善的理论对同源词系联的重要指导作用——从《同源字典》收词疏误说起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智荣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12-115,共4页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同义词、同音分化字、异体字等亦误为同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字典 疏误 严谨的理论 同源词系联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字典》补遗(三)
3
作者 侯兰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7-64,共8页
sjia暑:sjia(疒暑)(审母鱼部同音) ○说文:“暑,热也。”○玉篇:“(疒暑),热疾也。”集韵:“(疒暑)暍疾。”dziat截:dziat(走截)(从母月部同音) ○国语晋语:“不如截而行。”注:“旁出为截。”穆天子传:“截春山以北。”注:“截,犹阻也... sjia暑:sjia(疒暑)(审母鱼部同音) ○说文:“暑,热也。”○玉篇:“(疒暑),热疾也。”集韵:“(疒暑)暍疾。”dziat截:dziat(走截)(从母月部同音) ○国语晋语:“不如截而行。”注:“旁出为截。”穆天子传:“截春山以北。”注:“截,犹阻也。”○玉篇:“(走截),旁出前也。”集韵:“(走截),邪出前也。”按,“(走截)”是“截”的分别字,以别于割断的“截”。 thyeng汀:thyeng町(透母双声,耕部叠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段注 广韵 叠韵 玉篇 王念孙 集韵 同源字典 急就篇 师古 同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字典》补遗(一)
4
作者 侯兰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52-59,共8页
ke晐(该赅):ke垓(畡)(见母之部同音) ○说文:“晐,兼晐也。”徐锴注:“日光兼覆也。”段注:“此晐备正字,今字则‘该’‘赅’行而‘晐’废矣。”广韵:“晐,备也,兼也。”字亦作“该”。广韵:“该,备也,咸也,兼也,皆也。”字亦作“赅”... ke晐(该赅):ke垓(畡)(见母之部同音) ○说文:“晐,兼晐也。”徐锴注:“日光兼覆也。”段注:“此晐备正字,今字则‘该’‘赅’行而‘晐’废矣。”广韵:“晐,备也,兼也。”字亦作“该”。广韵:“该,备也,咸也,兼也,皆也。”字亦作“赅”。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注:“赅,备也。”今成语有“言简意赅”。○说文:“垓,兼垓八极地也。”段玉裁改为“兼咳八极地也”,曰:“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垓”亦作“畡”。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注:“九畡,九州之极数。”nge疑:nge嶷(疑母之部同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字典 段注 广韵 玉篇 王念孙 庄子 段玉裁 古今字 尔雅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力先生两部字典说起——再论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的交叉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廷琛 赵秀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2,共6页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通假字 传统训释 假借学说 交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63-70,共8页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别义 同源 上古汉语 滋生词 同源字典 原始词 《说文》 《诗经》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声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声训型同源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冯蒸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25-32,共8页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中有声训关系的同义同源词。 一、《说文》同源词的八种表现形式 根据《说文》本身的说解方式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有关注语,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同源词可以归纳成以下八种表现形式,这八种形式均有明确的标...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中有声训关系的同义同源词。 一、《说文》同源词的八种表现形式 根据《说文》本身的说解方式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有关注语,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同源词可以归纳成以下八种表现形式,这八种形式均有明确的标志可供查检,它们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段玉裁 声训 同源字典 《段注》 同源词研究 王力 词义关系 表现形式 同义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词初议——兼谈汉语词汇的系统性
8
作者 陈庆延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85年第1期51-53,61,共4页
○、汉语研究至今,首先是语法的,随之是语音的系统特征已经被认识了;而词汇的系统性怎么样呢?好象就不大好讲了。现代汉语同义词可以举出几百组,有助于说明词汇也有系统特征,但是它们的数量和汉语词库总量相比,还不大。
关键词 源词 现代汉语 同源字典 说文通训定声 词义发展 “被”字 通假字 王力先生 组词 音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失误
9
作者 张振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2-124,共3页
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失误张振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王力先生《同源字典》①体大思精,材料周详且又引证严谨,再加上早出,故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甚大,对推动我国语言文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汉语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 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失误张振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王力先生《同源字典》①体大思精,材料周详且又引证严谨,再加上早出,故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甚大,对推动我国语言文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汉语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书内所述“同源词”,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 同族词 同源字典 历史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法 语源 亲属语言 语言词汇 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志”和“标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双宝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44-44,共1页
“标志”和“标识”胡双宝时下随着市场的繁荣,跟商品相关的“标志”一词不时出现。时而也见到“标识”。这两个词出现在书面上,人们不大理会其间有无差别。可是出现在广播里就不大一样了。听到“biāozhì”,自然会跟“标... “标志”和“标识”胡双宝时下随着市场的繁荣,跟商品相关的“标志”一词不时出现。时而也见到“标识”。这两个词出现在书面上,人们不大理会其间有无差别。可是出现在广播里就不大一样了。听到“biāozhì”,自然会跟“标志”联系起来,听到“biāosh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 “志” 《史记》 现代汉语词汇 同源字典 《汉书》 规范词 同音字 识时务 广播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臭”的音义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润陆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22-24,共3页
谈“臭”的音义变化杨润陆“臭”字见于甲骨文,构形从犬、从自。“自”是“鼻”的初文。狗鼻子的嗅觉特别灵敏,“臭”的本义指用鼻子辨别气味,引申为名词,指气味。《说文·鼻部》有“”字,释为“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 谈“臭”的音义变化杨润陆“臭”字见于甲骨文,构形从犬、从自。“自”是“鼻”的初文。狗鼻子的嗅觉特别灵敏,“臭”的本义指用鼻子辨别气味,引申为名词,指气味。《说文·鼻部》有“”字,释为“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声。读若畜牲之畜。”“”是“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广韵》 音义 同源字典 分化字 秽恶 《礼记·月令》 汉语词汇史 新《辞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在语言和文字中的反映——兼论文字改革不会影响对古代文字和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铁平 《语文建设》 1984年第6期19-22,共4页
人类很早就从畜牧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我国是在殷代时进入农业社会的),因此农耕在各种语言和文字中都有多方面的反映。例如:汉语的“年”字本写作“季”(《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这个字,作为“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 人类很早就从畜牧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我国是在殷代时进入农业社会的),因此农耕在各种语言和文字中都有多方面的反映。例如:汉语的“年”字本写作“季”(《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这个字,作为“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谷熟也”。“(?)”字从“禾”,也说明了它的来源。“年”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从人从禾,象禾熟(谷粒饱满,往下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代 现代汉语词典 禾熟 社会进化 人从 兼论 词源学 语音方面 同源字典 中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对”——《诗经》字义探源之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敬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0-83,共4页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一语中的“对”,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这首诗的大旨,《诗序》说是“美周也”。[宋]朱熹《集传》以为:“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全诗八章,“...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一语中的“对”,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这首诗的大旨,《诗序》说是“美周也”。[宋]朱熹《集传》以为:“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全诗八章,“首章言天初眷大王之意;次章述大王迁歧也;三章述大伯、王季相逊之事,为文王张本;四章则述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也。”“五章、六章言天命文王伐密;七章、八章言天命文王伐崇。”自来并无什么异说。全诗的文字大致也还是明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注》 《诗经》 文王 小阜 后土祠 围腰布 声母 同源字典 《说文》 韵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颂》“抟”义误释辨正
14
作者 陈曰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62-63,共2页
屈原名篇《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诗篇以体物入微、不离不粘、咏物托志的手法,开辟了咏物诗创作之先河,被誉为我国咏物诗之祖。两个多年来,... 屈原名篇《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诗篇以体物入微、不离不粘、咏物托志的手法,开辟了咏物诗创作之先河,被誉为我国咏物诗之祖。两个多年来,诗篇不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陶冶、美学上的享受、创作上的启迪。然遗憾的是,诗第十句“圆果抟兮”,成说、通说的诠释均作“圆果”:圆圆的橘果;“抟”:圆形;句意竟成了“圆圆的橘果是圆圆的”。如此句意,即使出自习作者之口,人们也会哑然失笑。而世以“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文辞华丽”推崇备至的屈原的诗句当不至于如此低劣。其症结在于误释了“转”义,兹予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字典 误释 大学语文 说文解字注 古籍出版 王力 段玉裁 声母 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15
作者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89-95,62,共8页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错。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非通假字 古音通假 说文通训定声 同源字典 异体字 王力 常用词 古今字 段玉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雠”小考
16
作者 李淑章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17-17,共1页
有作者撰文说:“古人对文稿的校对十分重视,把校对称为‘校雠’,意思是说,要把文稿中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和颠倒字当做‘仇敌”,通过校对,一一查出,不使漏网”.显然,作者是根据“雠”,有时同“仇”这一现象,作出“雠”就是“仇敌... 有作者撰文说:“古人对文稿的校对十分重视,把校对称为‘校雠’,意思是说,要把文稿中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和颠倒字当做‘仇敌”,通过校对,一一查出,不使漏网”.显然,作者是根据“雠”,有时同“仇”这一现象,作出“雠”就是“仇敌”这一臆断的.“校雠”中的“雠” 字解释为“仇敌”,是不妥的.最初“雠”字是什么意思呢?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上说:“(?)双鸟也.”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说:“(?),与雠同.”这说明“雠”字最初写作“雠”,本义是双鸟.王力先生写的《同源字典》引《尔雅·释诂》道:“雠,匹也.注:‘犹俦也’.”再引《玉篇》道:“俦,侣也”.这说明,“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雠 校对 “仇” 本义 同源字典 《玉篇》 错字 王念孙 别字 许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