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测振技术的低频水声换能器辐射声源级测量
1
作者 王文侠 强成虎 +4 位作者 王敏 杨平 艾华 王珂 何龙标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针对低频水声换能器辐射声源级测量依赖大范围自由场水域、实施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激光扫描测振的声源级测量方法。阐述了激光外差干涉振速测量原理和基于瑞利积分的远场声压推算方法;搭建了换能器表面振速扫描测量装置并开展实验... 针对低频水声换能器辐射声源级测量依赖大范围自由场水域、实施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激光扫描测振的声源级测量方法。阐述了激光外差干涉振速测量原理和基于瑞利积分的远场声压推算方法;搭建了换能器表面振速扫描测量装置并开展实验,提取到低频换能器表面的复杂振动模态分布;由表面振速推算远场声压与湖试声源级测量结果相比较,在100 Hz和5 kHz频率处所测量声源级差异分别为-2.2 dB和0.9 dB,其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计量 低频水声换能器 声源级 激光扫描 远场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双幅桥梁新型同步气弹-测压风洞试验研究
2
作者 赵智航 刘元杰 +4 位作者 陈增顺 李小斌 张金保 许叶萌 仝亚刚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4,共2页
受气动干扰效应的影响,双幅桥梁可能出现大幅度涡振和软颤振[1]。由于涡振和软颤振的自激力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定常的“双非”特性,因此,通过风洞试验直接同步测量自激力和响应时程是建立结构振动与流场反馈(即振动反馈效应)规律数学... 受气动干扰效应的影响,双幅桥梁可能出现大幅度涡振和软颤振[1]。由于涡振和软颤振的自激力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定常的“双非”特性,因此,通过风洞试验直接同步测量自激力和响应时程是建立结构振动与流场反馈(即振动反馈效应)规律数学模型的最佳方法[2]。笔者研发了一种新型同步气弹-测压风洞试验技术,并利用该技术系统研究双幅桥梁气动干扰效应的非线性气动作用机制,填补了该试验技术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气弹-风洞试验 气动干扰效应 双幅桥梁 软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断面非线性驰振自激力测量及间接验证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7
3
作者 朱乐东 庄万律 高广中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31,共16页
采用专门研制的小型动态测力天平,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内置天平同步测力测振风洞试验,对3∶2矩形断面的非线性驰振自激力进行了测量。比较了基于实测自激力重构的节段模型位移响应时程与试验结果,从而对自激力测量精度进行了间接的验证... 采用专门研制的小型动态测力天平,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内置天平同步测力测振风洞试验,对3∶2矩形断面的非线性驰振自激力进行了测量。比较了基于实测自激力重构的节段模型位移响应时程与试验结果,从而对自激力测量精度进行了间接的验证;讨论了在进行这种验证时考虑节段模型系统等效阻尼和刚度参数非线性特性的重要性、非风致附加自激力和风致自激力在动态力中的占比、忽略非风致附加气动阻尼力和惯性力的非线性特性对自激力测量精度的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结果显示:对于3∶2矩形断面,非风致附加自激力在测得的总动态力中的占比超过了风致自激力的占比,因此从测得的总动态力中提取自激力时必须扣除非风致附加自激力;非风致附加气动阻尼力和惯性力的非线性对驰振自激力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值得考虑;节段模型系统等效阻尼和刚度参数的非线性对节段模型驰振位移响应的重构精度有明显影响,在验证自激力测量精度时必须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矩形断面 弹簧悬挂阶段模型 同步测试验 自激 非风致附加气动阻尼 非风致附加气动质量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测量系统的激波管动态校准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近 李守彦 席葆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1989年第1期44-47,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台自制的激波管装置和相应的压力量测系统,对不同结构的测压管道进行了校准测试。实验观察到管道自振频率的“低谷效应”。对测应管道特性的实验与理论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单自由度二阶系统模型计算出的阻尼比不可用,但计算... 本文介绍了一台自制的激波管装置和相应的压力量测系统,对不同结构的测压管道进行了校准测试。实验观察到管道自振频率的“低谷效应”。对测应管道特性的实验与理论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单自由度二阶系统模型计算出的阻尼比不可用,但计算出的自振频率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 动态校准 激波管 单自由度 低谷效应 实验观察 二阶系统 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壁圆筒内超高压力的非破坏性测量 被引量:1
5
作者 蒙占海 张玉荣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4年第z1期141-145,共5页
目前,在测量厚壁圆筒承受内部压力时大多需要在筒壁上打专门的测压孔,将传感器安装在测压孔上测量圆筒内压.本文直接将厚壁圆筒作为对高压敏感的敏感体,将应变片直接粘贴在厚壁圆筒外表面,对厚壁圆筒内壁承受的高压测量进行了理论分析... 目前,在测量厚壁圆筒承受内部压力时大多需要在筒壁上打专门的测压孔,将传感器安装在测压孔上测量圆筒内压.本文直接将厚壁圆筒作为对高压敏感的敏感体,将应变片直接粘贴在厚壁圆筒外表面,对厚壁圆筒内壁承受的高压测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测试系统由二次仪表和三次仪表组成,利用电阻应变仪自身提供的电标定进行压力标定,并以某型测压枪为例进行了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壁圆筒 超高 非破坏性 应变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浮式测力传感器静特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斌 陈世静 +2 位作者 张文伟 陶佳月 易嘉靖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0-396,共7页
采用理论、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膜厚度、供气压力变化以及测压孔的设置对气浮测力传感器静特性的影响.叙述了喷嘴浮板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静特性方程.在不同气膜层厚度、不同供气压力和有无测压孔条件下,运用Fluent软件仿... 采用理论、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膜厚度、供气压力变化以及测压孔的设置对气浮测力传感器静特性的影响.叙述了喷嘴浮板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静特性方程.在不同气膜层厚度、不同供气压力和有无测压孔条件下,运用Fluent软件仿真出流场的气膜层速度和压力分布曲线,根据曲线分析了它们各自对气膜流场静特性的影响.最后,在气浮喷嘴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气膜层厚度为5~ 100μm,供气压力分别为303、505、707kPa,软件仿真和实验所得到的线性度曲线、灵敏度曲线走向一致;有无测压孔对气膜层的承载力、速度没有太大影响.结果表明气膜厚度、供气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气浮测力传感器静特性,而测压孔的设置对测力传感器的静特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喷嘴浮板机构 静特性 气膜厚度 进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测压及pH值监测技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邸永辉 周乃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30-831,共2页
关键词 食管 PH值监 腔内 食管疾病 食管运动 食管癌 诊断 玻璃电极 传感器 小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线闭口箱梁断面涡振过程分布气动力演变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胡传新 陈海兴 +2 位作者 周志勇 赵林 葛耀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145,共9页
涡激振动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较常见的风致振动现象,探究涡振机理是桥梁涡激振动效应评价与控制的重要前提.为深入研究涡振机理,立足于涡振发展的完整过程分布气动力与结构行为同步演变特性分析,深入揭示了分布气动力及其结构行为作... 涡激振动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较常见的风致振动现象,探究涡振机理是桥梁涡激振动效应评价与控制的重要前提.为深入研究涡振机理,立足于涡振发展的完整过程分布气动力与结构行为同步演变特性分析,深入揭示了分布气动力及其结构行为作用机制.以典型大跨度桥梁闭口流线型箱梁断面为对象,实现了弹性悬挂节段模型同步测力、测振和测压风洞试验.针对典型涡振过程风速关键结点,对比研究了涡振发生前、锁定区上升区、振幅极值点、下降区以及涡振后等不同时期箱梁表面分布气动力演变特性.研究表明,涡振过程箱梁分布气动力特性具有明显的变迁历程,集中体现在涡振锁定区内外表面气动力特性具有显著差异,压力系数根方差、振动卓越频率处压力系数等统计参数与涡振振幅高度相关,气动力与涡振振幅具有明显同步演化关系,尤其是上表面下游、下表面与下游风嘴转角附近区域气动力演变特性显著,是引起涡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涡振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可应用于其他类型主梁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线型闭口箱梁 过程 分布气动 演变过程 同步测力、测振和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填石路堤模型密实度动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于德介 赵明华 +1 位作者 赵江 吴建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7,共4页
通过在高填石路堤模型上的密实度动测实验,提出了用修正单模态法测试衰减系数评价压实效果的方法,并将修正单模态法与冲击响应频谱法、动刚度法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衰减系数基本能够反映路堤压实过程中的平均沉降量。此外,实验还进... 通过在高填石路堤模型上的密实度动测实验,提出了用修正单模态法测试衰减系数评价压实效果的方法,并将修正单模态法与冲击响应频谱法、动刚度法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衰减系数基本能够反映路堤压实过程中的平均沉降量。此外,实验还进行了附加质量法测试,其结果表明附加质量法测得的参振质量也基本能够反映填石路堤修筑压实后达到的密度,最后还给出了参振质量与高填石路堤密度之间的回归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石路堤 密实度 方法 模型 附加质量法 衰减系数 质量 实效果 冲击响应 试验结果 实过程 回归公式 模态法 频谱法 刚度法 沉降量 实验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风攻角下分离式双箱梁涡振气动力演化和局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玲瑶 张敬怡 +2 位作者 贺诗昌 何旭辉 徐汉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模拟结构涡激振动,以1座大跨度斜拉桥的分离式双箱梁为研究对象,测定均匀流场中不同风攻角下的涡振响应及表面风压。基于局部特征区域气动力与断面总体气动力的局域相关性概念,分析竖弯涡振时... 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模拟结构涡激振动,以1座大跨度斜拉桥的分离式双箱梁为研究对象,测定均匀流场中不同风攻角下的涡振响应及表面风压。基于局部特征区域气动力与断面总体气动力的局域相关性概念,分析竖弯涡振时上游断面迎风侧下斜腹板、下游断面迎风侧斜腹板及顶板这3个关键局部特征区域的气动力演化特性及其与整体总气动力的同步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改变来流攻角时,在分离式双箱梁涡振过程中,不仅会使浸没在流场中的绕流状态、旋涡作用位置发生改变,还会使局部气动力与整体气动力的相关性发生改变。虽然断面不同区域的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的振动卓越频率相同,但其高阶谐波分量对应频率参与涡振作用的比例却随着风攻角变化而发生变化。另外,分离式双箱梁下游断面迎风侧斜腹板区域与整体断面的涡振特性有着较强的同步演化关系,在实际工程中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双箱梁 涡激 同步测 局部气动 演化特性 局域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测压仪的试制
11
作者 张国英 《电信科学》 1958年第5期44-45,共2页
电阻测压仪的主要部分是电阻应变仪。电阴应变仪是利用变化的力产生相应的电阻变化,从而用电的方法把力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以便研究作用力的效果的仪器。应用电阻测压仪来测定轧制压力对轧钢过程的理论及控制,对轧钢机的设计,检验和驱... 电阻测压仪的主要部分是电阻应变仪。电阴应变仪是利用变化的力产生相应的电阻变化,从而用电的方法把力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以便研究作用力的效果的仪器。应用电阻测压仪来测定轧制压力对轧钢过程的理论及控制,对轧钢机的设计,检验和驱动系统的选择有很大的意义。用来自动记录煤、火车、卡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应变仪 轧制 轧钢过程 电阻变化 情况记录 动系 轧制 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措施抑制桥梁涡振机理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许福友 林志兴 +1 位作者 李永宁 楼文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通过表面测压方法研究了桥梁主梁基本断面、添加抑流板或导流板后断面的涡激共振特性;基于三种断面不同风速各测点压力时程,综合对比分析脉动压力系数均值、标准差、功率谱及局部与总体气动力相关性对涡振的影响,揭示了扭转涡振及气动... 通过表面测压方法研究了桥梁主梁基本断面、添加抑流板或导流板后断面的涡激共振特性;基于三种断面不同风速各测点压力时程,综合对比分析脉动压力系数均值、标准差、功率谱及局部与总体气动力相关性对涡振的影响,揭示了扭转涡振及气动措施抑振的机理。研究发现:扭转涡振的根本原因是上表面上游的分离使得中游和下游区域压力脉动非常强烈,各测点脉动压力具有相同卓越频率,且与总体气动力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抑流板改善了上表面流场分布,有效抑制了涡振;而导流板对上表面流场基本无影响,未能抑制涡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措施 表面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2
13
作者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5-320,共6页
分析了关于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理解,针对在饱和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是否需要折减,黏性土的结合水能否传递水压力,试验中和原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室浮力的量测以及岩石、混凝土和黏土中有效应力原理的实用性等问题进行... 分析了关于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理解,针对在饱和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是否需要折减,黏性土的结合水能否传递水压力,试验中和原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室浮力的量测以及岩石、混凝土和黏土中有效应力原理的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大量的试验成果表明有效应力原理对于饱和砂土和黏土都是适用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原理 孔隙水 结合水 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和竖向间距对双矩形断面涡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志勇 马凯 +1 位作者 胡传新 袁万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513,共9页
为了研究双矩形断面间显著的气动干扰问题,本文开展了一系列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宽高比为5∶1的双矩形断面的涡振性能。采用动态测振和测压试验技术,从涡振响应及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分布2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水平和竖向间距对双矩形断... 为了研究双矩形断面间显著的气动干扰问题,本文开展了一系列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宽高比为5∶1的双矩形断面的涡振性能。采用动态测振和测压试验技术,从涡振响应及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分布2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水平和竖向间距对双矩形断面涡振响应的影响,得出不同间距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小水平间距下双矩形断面的竖弯涡振响应较大;而水平间距比为1.2时上、下游断面的扭转涡振响应较为不利。竖向间距比为±2.0时存在1个扭转涡振区,其他竖向间距出现了2个扭转涡振区。不同水平间距下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分布类似;不同竖向间距下脉动风压系数沿下游断面上表面的分布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涡激 双矩形断面 水平间距 竖向间距 试验 试验 响应 系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板对带式输送机边主梁斜拉桥涡振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春光 颜虎斌 +2 位作者 梁爱鸿 韩艳 周旭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33,共9页
为研究稳定板对桥面安装带式输送机的边主梁斜拉桥涡振(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性能影响的机理,通过节段模型测压试验获取边主梁表面压力时程,综合对比分析不同稳定板工况下断面脉动压力系数均值、标准差、功率谱、局部与总体气... 为研究稳定板对桥面安装带式输送机的边主梁斜拉桥涡振(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性能影响的机理,通过节段模型测压试验获取边主梁表面压力时程,综合对比分析不同稳定板工况下断面脉动压力系数均值、标准差、功率谱、局部与总体气动力的相关性,并揭示下稳定板对边主梁桥的抑振机理。研究发现:该类型主梁竖弯涡激共振发生的原因为上表面前部分离与再附区域强烈的压力脉动,下表面前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的强相关性及后部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强烈的压力脉动;梁底布置一道稳定板能显著降低断面压力脉动,布置两道稳定板断面压力脉动进一步降低,从而大幅抑制涡振;梁底布置三道稳定板促进了气流在下游风嘴处的再附,断面压力脉动被大幅削弱,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相关性被显著破坏,从而有效抑制涡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主梁 桥面输送机 下稳定板 表面 风洞试验 (VIV)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风压分析的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加武 朱长宇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8,共10页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以某分离式双箱梁断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段模型测振与测压试验的方法得到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的表面风压,通过对风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不同状态下风压脉动主频分布及平均风压系数分布。在振动状态下...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以某分离式双箱梁断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段模型测振与测压试验的方法得到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的表面风压,通过对风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不同状态下风压脉动主频分布及平均风压系数分布。在振动状态下,对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内及超出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后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风的压力脉动主频分布区域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分离式双箱梁节段模型测振试验进行对比。在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内,对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对处于扭转涡振振幅上升阶段、振幅最大阶段、振幅下降阶段的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风的压力脉动主频与模型扭转基频相等的区域变化范围进行归纳总结;对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平均风压系数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离式双箱梁空隙内侧的涡脱是其产生扭转涡振的必要条件;在涡振锁定区间内不同风速下,分离式双箱梁平均风压系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上表面风压主频与扭转基频相同的区域随着风速的提高而缩小;分离式双箱梁上游下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受运动状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双箱梁 风洞试验 特性 同步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Consistency of Printed Electrodes Based on an Onl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17
作者 CAI Zi-mu GU Jin-tao +2 位作者 CHENG Guang-kai XU Guang-yi LI Yan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7,共7页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nability of screen printing to monitor printing pressure online,an online printing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applied to 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was designed in this study.In this stu...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nability of screen printing to monitor printing pressure online,an online printing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applied to screen printing machines was designed in this study.In this study,the consistency of printed electrodes was measured by using a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detected by onl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was compa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ting pressure and the consistency of printed electrodes.As printing pressure increases,the ink layer at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becomes thicker and that higher printing pressure enhance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printed electrodes.The experiment confirm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onl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which aids in predi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consistency of printed electrodes,thereby improving thei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ting pressure Consistency of printed electrodes Screen printing Onlin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文渊 孙宁亮 +3 位作者 张金友 钟建华 高剑波 圣朋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7-950,共14页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S”形、叠锥状、羽状,在微观上分为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和背生式纤维状晶体结构脉体。②块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2.5~145.1℃,原位U-Pb测年绝对年龄为(69.9±5.2)Ma,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中成熟期和常规油的形成时期为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纤维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1.2~157.4℃,对应于烃源岩晚成熟期,U-Pb测年绝对年龄为(44.7±6.9)Ma,指示青山口组烃源岩的中高成熟期和古龙油页岩的形成时间为古近纪依安组沉积期。③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方解石脉的形成与成岩成烃作用有关,脉体的形成经过了裂缝的开启、成脉流体充填和脉体生长3个阶段,构造挤压活动和流体超压是裂缝形成的诱导因素,成脉流体以短距离的扩散流为主,是一种有竞争的结晶生长模式。背生式纤维状方解石脉主要是在一种无竞争生长环境下由结晶力驱动形成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方解石脉对于松辽盆地构造活动、流体超压、泥页岩生排烃及成岩-成藏年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方解石脉 LA-ICP-MS原位U-Pb 水平挤 结晶 页岩油 白垩系 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linical trial on pelvic floor sensory testing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19
作者 ZHANG Xiulan ZHOU Chengyu +5 位作者 YAN Wenguang LI Xuhong WANG Zhaojun ZHOU Yanhua XIE Fen FAN Shuai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9-1926,共8页
Objective:Pelvic floor sensory training i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ies evaluating pelvic floor sensation betw... Objective:Pelvic floor sensory training i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ies evaluating pelvic floor sensation between women with SUI and healthy controls.Additionally,normative data for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in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region remain scarce.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4 sensory tests in the pelvic floor region between women with mild SUI and healthy wome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s for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in this area.Methods:From April 1 to October 30,2023,108 healthy women[(32.5±3.6)years]and 90 women with mild SUI[(32.9±3.3)years]were recruited from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Participants underwent 4 sensory tests in the pelvic floor region:Two-dot discrimination,weight perception,shape recognition,and 9-grid localization.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Results:Compared with healthy women,those with mild SUI had lower sensitivity and higher thresholds in 2-dot discrimination tests in the pelvic floor region(all P<0.0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roups in weight perception,shape recognition,or grid localization tests(P>0.05).Conclusion:Women with mild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have impaired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ability in the pelvic floor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pelvic floor sensation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test mode of delivery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ptive Bayesian invers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An earth dam case study
20
作者 AN Lu CARVAJAL Claudio +4 位作者 DIAS Daniel PEYRAS Laurent JENCK Orianne BREUL Pierre ZHANG Ting-t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3930-3947,共18页
Most earth-dam failures are mainly due to seepage,and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vides an indication to avoid a disaster.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eepage analysis,... Most earth-dam failures are mainly due to seepage,and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vides an indication to avoid a disaster.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eepage analysis,and may be reduced by an inverse procedure that calibrat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o observations on the real system being simulated.This work proposes an adaptive Bayesian inversion method solv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based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imulation.The optimized surrogate model achieves a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at 0.98 by ANN with 247 samples,whereby the computational workload can be greatly reduced.It is also significant to balanc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ANN model by adaptively updating the sample database.The enrichment sample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after iteration,which allows a more accurate and rapid manner to the target posterior.The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the hydraulic analysis of an earth dam.After calibrating the globa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earth dam with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at the downstream unsaturated location,it was validated by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values at the upstream saturated location.In addition,the uncertainty in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reduced,from 0.5 to 0.05.It is shown that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prior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yesian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dam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ore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data bayesian invers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