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135~130 Ma:大别山第二次“去根”时间?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崔建军
董树文
马立成
施炜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3-560,共8页
-
基金
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编号:SinoProbe-08-1)资助
-
文摘
大别杂岩主要由早白垩世侵入岩和三叠纪变质岩组成。它的四周是四条区域性韧性剪切带:郯城—庐江断裂,商城—麻城断裂,襄樊—广济断裂和晓天—磨子潭断裂。其中,晓天—磨子潭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在早白垩世具有相反的走滑剪切方向:北侧的边界断裂(晓天—磨子潭断裂)是一个左行剪切断裂,而南侧的边界断裂(襄樊—广济断裂)是一个右行剪切断裂。在大别杂岩内部,早白垩世低角度剪切面理的倾伏向以SE向或NW向为主。这些晚期剪切面理上的拉伸线理的倾伏向同样为SE或NW向。大别杂岩总体具有朝SE向挤出和顶部相对朝NW向剪切的构造特征。这些表明晚中生代是该杂岩演化的重要阶段。该杂岩的边界断裂和内部构造特征指示其晚期抬升是沿造山带方向(SE—NW)以低角度方式进行的。这一过程直接导致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同构造岩浆岩被抬升至近地表。同时,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杂岩(扬子板块东北缘地壳)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大规模混合岩化的时间为145-135 Ma,同造山岩浆作用的时间为145-135 Ma,后造山火山-岩浆活动的时间为135-120 Ma。因此,该杂岩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所记录的早白垩世抬升过程不是印支事件的后续,而是燕山期陆内造山及随后发生的伸展过程有关。尽管这一陆内造山事件的起始时间至今仍不确定,但大别山未变形岩体(130-120 Ma)的年代学研究结果和我们新测得的同构造伟晶岩脉的锆石U-Pb年龄(130 Ma)为早白垩地壳变形提供了良好的上限制约。这样,大别山经历了三叠纪碰撞造山和伸展,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伸展二次过程。
-
关键词
大别杂岩
同构造伟晶岩脉
SHRIMP锆石U-PB定年
中国东部
早白垩世伸展
-
Keywords
Dabie complex
syn-kinematic pegmatite dyke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eastern China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
-
分类号
P597.1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