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构共生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黎娟 蒋洁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5,92,共4页
高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以三全育人为指引,二者的同构共生符合历史社会发展趋势。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应该从劳动教育机制与评价标准的建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融通、劳动教育实践的拓展和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 高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以三全育人为指引,二者的同构共生符合历史社会发展趋势。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应该从劳动教育机制与评价标准的建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融通、劳动教育实践的拓展和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构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劳动教育 专业教育 同构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写融合,构建语言与精神的共生桥梁
2
作者 李海燕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24年第3期12-13,共2页
阅读与写作,一个是语言知识的获取,一个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转化,两者共同建构起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学生面对教材选文,尤其是那些新颖、美妙的句段视而不见,或学而不用,浅尝辄止,走马灯似... 阅读与写作,一个是语言知识的获取,一个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转化,两者共同建构起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学生面对教材选文,尤其是那些新颖、美妙的句段视而不见,或学而不用,浅尝辄止,走马灯似的匆匆走个过场,白白浪费了教材资源,学不到其中精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核心素养得不到落实。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与写作之间包含着同构共生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资源 核心素养 读写融合 同构共生 课堂效率 阅读与写作 教材选文 语言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时代:未来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模式重构 被引量:83
3
作者 喻国明 杨雅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5G技术将为现实社会以及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人机传播以及传播机制、传播效应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并将深刻改写人的社会性连接、认知与决策行为。在传播学研究的视域下重新审视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时代的人... 5G技术将为现实社会以及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人机传播以及传播机制、传播效应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并将深刻改写人的社会性连接、认知与决策行为。在传播学研究的视域下重新审视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时代的人机传播研究图景与框架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文章从传播技术、内容、关系、主体等层面对5G时代人机传播与主客体关系重构进行探讨,认为同构、协同与共生将成为人机传播关系的新特点及发展的新逻辑。具体来说,在技术层面,5G时代人机传播既要考虑人机互补性,也要考虑人机同构性;在内容层面,既要考虑传播内容的静态性改变,也要考虑传播内容的“动态性”改变;在关系层面,既要考虑主客体关系,也要考虑主体间性和感性人的活动;在主体层面,既要考虑传播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也要考虑经由技术介质与其所构建的传播界面所形成的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概言之,5G时代未来传播中,需要从传统的以人为绝对主体的关系转向人机互在、人机共生的新型关系,重构人机传播思维,向人机传播的“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实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传播 5G技术 人—机关系 同构共生 模式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姜树华
4
《江苏教育》 2020年第81期3-3,共1页
语文学习的风景在“言意共生”的双向通途中。——姜树华“言意共生”教语文,是他的语文立场,更是他的语文哲学。他从语言学角度溯源,从哲学角度梳理,在语文“言”与“意”的关联、转换与统一中,寻找“言意共生”的支点,穿过语表层、意... 语文学习的风景在“言意共生”的双向通途中。——姜树华“言意共生”教语文,是他的语文立场,更是他的语文哲学。他从语言学角度溯源,从哲学角度梳理,在语文“言”与“意”的关联、转换与统一中,寻找“言意共生”的支点,穿过语表层、意蕴层,出入物境、意境与语境,打造语文“言”与“意”的双向通途,在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动态新生中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有效落实语文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共生 同构共生 江苏省南通市 教语文 有效落实 意蕴层 语言学角度 个体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