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丰子恺早期的“同情说”——兼与闵斯特伯格的认知主义美学相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黎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9-135,175,共7页
丰子恺早期"同情说"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弗赖堡学派的闵斯特伯格,这使他与主要受马堡学派思想影响的朱光潜等人有重大差别。"同情说"是丰子恺人生观与学术思考相统一的整体性学说,"绝缘说"和"童心说&qu... 丰子恺早期"同情说"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弗赖堡学派的闵斯特伯格,这使他与主要受马堡学派思想影响的朱光潜等人有重大差别。"同情说"是丰子恺人生观与学术思考相统一的整体性学说,"绝缘说"和"童心说"都隶属于"同情说"。随着丰子恺人生际遇和社会经历的改变,"同情说"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侧重,它是由关注艺术活动中"物我交融"的问题所启发的,在丰子恺皈依佛门的时期开始形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既受认识论美学影响又以人生与宇宙之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说为旨归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 同情说 认知主义美学 朱光潜 闵斯特伯格 气韵生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莱辛戏剧思想中的古今之争
2
作者 陈明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3-201,共9页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戏剧 亚里士多德《诗术》 同情说 净化论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子恺《护生画集》儒家艺术思想辨说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晓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4-187,192,共5页
由于弘一大师的关系,许多论者在讲到《护生画集》的时候,大都以为这是丰子恺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个例证。这样的认识其实并不全面。至少,在抗战时期,丰子恺对《护生画集》创作主旨所作的解释,主要地,是在儒家“同情说”的思想体系内进行的。
关键词 丰子恺 《护生画集》 同情说 儒家 佛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觉的双重性:“恻隐之心”之所以成为可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再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6-86,158,共12页
长期以来,即使从"同情"出发难以解决我与他人如何互为一体的问题,对"恻隐之心"的同情说的解读却依然是"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统治性观点。然而,由于儒家一种更深入的"识痛痒"的仁学的兴起,由... 长期以来,即使从"同情"出发难以解决我与他人如何互为一体的问题,对"恻隐之心"的同情说的解读却依然是"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统治性观点。然而,由于儒家一种更深入的"识痛痒"的仁学的兴起,由于疼痛体验属于触觉而触觉又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特有的感觉"双重性"的特点,这使触觉的"双重性"揭示不啻成为解决"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真正答案。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恻隐之心"何以通向无间尔我的"一体之仁",同时也使"恻隐之心"所具有的诸如直觉性、知行合一、以生训仁以及存在论等等特性也相继无一不得以合理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说 恻隐之心 触觉双重性 识痛痒的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