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天山东段同造山到后造山花岗岩幔源组分的递增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
29
1
作者
王涛
李伍平
+3 位作者
李金宝
洪大卫
童英
李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2-772,共11页
显生宙陆壳垂向生长是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本文报导了东天山东段矿物组成、成因类型相似的早古生代同造山花岗岩体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后造山花岗岩体新的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并进...
显生宙陆壳垂向生长是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本文报导了东天山东段矿物组成、成因类型相似的早古生代同造山花岗岩体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后造山花岗岩体新的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它们的Sr、Nd同位素差异。前者I_(Sr)值较高(0.7087~0.7288),ε_(Nd)(t)值较低(-5.8~-15.8),模式年龄T_(DM)大(1.29~2.37Ga),显示以古老陆壳物质为主的物源特征;后者I_(Sr)低(0.7069~0.708),ε_(Nd)(t)值高(-3.8~+0.3),T_(DM)较年轻(0.80~1.28Ga为主),显示混有较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同期的煌斑岩脉I_(Sr)为0.7080,ε_(Nd)(t)值为+4.3, T_(DM)为0.8 Ga。这些特征为探讨显生宙地壳垂向生长提供了良好实例。一般而言,显生宙高ε_(Nd)(t)值后造山花岗岩中的年轻幔源组分至少有3个可能的来源:(1)前造山(前寒武纪)底侵形成的年轻基性下地壳;(2)同造山水平增生的年轻地壳再循环;(3)后造山底侵的幔源岩浆。这3种来源分别揭示了3种陆壳生长方式和时限:前造山垂向生长;同造山水平生长;后造山垂向生长。通常,这3种情况仅仅依据地球化学特征不易鉴别;而通过花岗岩物源演变的对比研究有可能提供鉴别的线索。该区早古生代花岗岩以古老壳源为特点;而地点相同、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相似、侵位深度相近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幔源组分增多,并伴随有辉绿岩、煌斑岩侵入。这种新的年轻组分最可能与新底侵的幔源岩浆有关,它们随后造山花岗岩加入地壳,导致地壳垂向生长,这是造山后垂向生长的一种特征。该研究为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或后造山陆壳垂向生长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基性岩脉
同位素演变
陆壳垂向生长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天山东段同造山到后造山花岗岩幔源组分的递增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
29
1
作者
王涛
李伍平
李金宝
洪大卫
童英
李舢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2-772,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编号:2007CB411307,2001CB409802)
国际合作基金(40210647,4047210)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772105、40072023,907140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611803,1212010711817)资助成果。
文摘
显生宙陆壳垂向生长是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本文报导了东天山东段矿物组成、成因类型相似的早古生代同造山花岗岩体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后造山花岗岩体新的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它们的Sr、Nd同位素差异。前者I_(Sr)值较高(0.7087~0.7288),ε_(Nd)(t)值较低(-5.8~-15.8),模式年龄T_(DM)大(1.29~2.37Ga),显示以古老陆壳物质为主的物源特征;后者I_(Sr)低(0.7069~0.708),ε_(Nd)(t)值高(-3.8~+0.3),T_(DM)较年轻(0.80~1.28Ga为主),显示混有较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同期的煌斑岩脉I_(Sr)为0.7080,ε_(Nd)(t)值为+4.3, T_(DM)为0.8 Ga。这些特征为探讨显生宙地壳垂向生长提供了良好实例。一般而言,显生宙高ε_(Nd)(t)值后造山花岗岩中的年轻幔源组分至少有3个可能的来源:(1)前造山(前寒武纪)底侵形成的年轻基性下地壳;(2)同造山水平增生的年轻地壳再循环;(3)后造山底侵的幔源岩浆。这3种来源分别揭示了3种陆壳生长方式和时限:前造山垂向生长;同造山水平生长;后造山垂向生长。通常,这3种情况仅仅依据地球化学特征不易鉴别;而通过花岗岩物源演变的对比研究有可能提供鉴别的线索。该区早古生代花岗岩以古老壳源为特点;而地点相同、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相似、侵位深度相近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幔源组分增多,并伴随有辉绿岩、煌斑岩侵入。这种新的年轻组分最可能与新底侵的幔源岩浆有关,它们随后造山花岗岩加入地壳,导致地壳垂向生长,这是造山后垂向生长的一种特征。该研究为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或后造山陆壳垂向生长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证据。
关键词
花岗岩
基性岩脉
同位素演变
陆壳垂向生长
中亚造山带
Keywords
Granite
Mafic vein
Isotopic evolution
Phanerozoic vertical continental growth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分类号
P588.121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97.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天山东段同造山到后造山花岗岩幔源组分的递增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Sr、Nd同位素证据
王涛
李伍平
李金宝
洪大卫
童英
李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