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1
作者 徐英华 李希 +2 位作者 谢陈 李裕元 吴金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和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绿狐尾藻、梭鱼草及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对氨氮(NH_(4)^(+)-N)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相较于单一绿狐尾藻和梭鱼草处理对氮的脱除量分别提高1.8%和3.6%。基于^(15)N质量平衡,绿狐尾藻、梭鱼草和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氮去除途径的底泥吸附贡献分别为8.30%、7.96%和6.94%,植物吸收贡献分别为41.76%、35.34%和48.67%,微生物作用去除贡献分别为49.94%、56.71%和44.39%。微生物作用在湿地脱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相较于单一植物湿地,植物组合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促进了植物对水体NH 4+-N的吸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的脱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组合 氨氮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15)N稀释法测定豆科植物固N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井葵 蔡大同 《土壤肥料》 CSCD 1991年第1期46-48,F003,共4页
定量豆科植物的固N作用是选择豆科作物种、根瘤菌系和改进农业技术措施的重要问题,可以减少对七壤N依赖和N肥用量并提高产量。测定豆科植物的固N有二类方法:一是N平衡法,二是应用同位素^(15)
关键词 ^同位素^15n 测定 豆科植物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霆 欧阳雪庆 +1 位作者 杨丽涛 李杨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B8和ROC22的根、茎、叶都可发生固氮,以伸长初期(60d)叶片中的固氮能力最强。接种L03能显著提高B8和ROC22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对ROC22叶片和B8茎的含氮量提高作用最明显。不同甘蔗品种、相同品种的不同器官甚至相同器官的不同生长时期固氮作用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燕麦根际固氮菌固氮量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席琳乔 张德罡 姚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0921%)。Pseudomonas spN4、A.lipoferumO6和Zoogloea spW6固氮能力较好。植株全氮含量增加2.08%~39.58%,A.lipoferumO6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39.58%)。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燕麦的全氮含量、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固氮菌 固氮量 ^^15n同位素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斜生栅藻对硝氮和氨氮吸收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包苑榆 钟萍 +2 位作者 韦桂峰 郭海森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0,共5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0min的试验中,对15NH4+-N的吸收速率为0.62~1.15μmol/(g·min);对15NO3--N的吸收速率为0.08~0.15μmol/(g·min)。在NO3--N和NH4+-N2种形态氮源同时存在的混合组中,斜生栅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0.12~1.00μmol/(g·min)]显著低于NO3--N作为唯一氮源的单一组[0.78~1.23μmol/(g·min)],表明NH4+-N的存在对藻类吸收NO3--N有抑制作用。在14NO3--N和15NO3--N同时存在时,斜生栅藻优先吸收14NO3--N,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但不同形态氮对藻类氮吸收的影响远远大于同位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稳定同位素 斜生栅藻 硝氮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同位素^(15)N研究腐殖酸不同加量腐复肥对苹果树的效应
6
作者 邢恩荣 《土壤肥料》 CSCD 1990年第3期20-22,共3页
腐殖酸复合肥是一种能提高土壤氮活性,增加产量的一种新型肥料。辽宁果树腐复肥网研究结果表明,腐复肥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苹果产量,改善果品质量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但对其养分释放规律。
关键词 ^同位素^15n 腐殖酸复合肥 苹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沸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长洪 李华兴 +1 位作者 张新明 刘远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7-241,共5页
通过15N示踪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一茬玉米氮肥利用率以 0 7g kg土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 1g kg土 ;( 2 )第二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 0 1 %的沸... 通过15N示踪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一茬玉米氮肥利用率以 0 7g kg土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 1g kg土 ;( 2 )第二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 0 1 %的沸石用量最高 ,其次是 0 1 3 %的沸石用量水平 ,与对照相比 ,沸石处理使两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2 3 2 %~ 3 3 1 % ;( 3 )沸石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氮肥的损失 ,与对照相比 ,降低率达 2 5 9%~3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 稀释法 沸石 氮肥 利用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测定甘蔗生物固氮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荣仲 谭裕模 +2 位作者 桂意云 谭芳 李杨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05-10406,共2页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结果]来自巴西的B8固氮百分率为26.91%,桂糖11和ROC16不具有固氮能力或固氮能力很弱。[结论]来自巴西的固氮甘蔗品种B8在广西生态条件下有一定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标记来探讨水稻以水带氮追肥施用技术的氮肥利用率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苇 陈荣业 叶元林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70-272,共3页
氮肥深施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水稻以水带氮的追肥施用技术,即在水稻移栽后,追肥前进行适当搁田,然后撒施氮肥再复水,使氮素随水渗入土层达到深施之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以水带氮追肥技术的省肥机理。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氮肥 利用率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间作对渭北果园土壤水分、养分及苹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青 张体彬 +3 位作者 程煜 高伟强 邝雨欣 冯浩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目的]研究渭北苹果园不同种类绿肥间作及其结合地布覆盖在土壤蓄水保墒、养分供给和果实产量提升方面的效应。[方法]设置黑麦草(R)、油菜(O)、苜蓿(A)3种绿肥和不覆地布(NG)、覆盖地布(G)2种覆盖方式,以清耕为对照(CK)。不覆地布+绿肥... [目的]研究渭北苹果园不同种类绿肥间作及其结合地布覆盖在土壤蓄水保墒、养分供给和果实产量提升方面的效应。[方法]设置黑麦草(R)、油菜(O)、苜蓿(A)3种绿肥和不覆地布(NG)、覆盖地布(G)2种覆盖方式,以清耕为对照(CK)。不覆地布+绿肥间作为主处理,覆盖地布+绿肥间作为副处理。在主处理和对照各小区分别设置15N田间示踪微区。探究苹果-绿肥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养分及果实产量的响应。[结果]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均低于CK处理,GR处理下降幅度最小(1.7%)。主处理土壤水分差异率均为负值,其中NGR处理绝对值最低(0.5%),NGA处理最高(4.7%)。各处理作物蒸散量均大于CK,其中GR处理增幅最小(0.3%)。各处理0~60 cm硝态氮平均值均低于CK。与副处理相比,主处理硝态氮及铵态氮平均提升6.8%和5.4%。间作绿肥(NGR、NGO、NGA)平均减少56.4%的15N损失(p<0.05),苜蓿15N利用率最高(39.4%),黑麦草最低(19.7%)。与CK处理相比,黑麦草间作处理(NGR、GR)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平均提升1.5%和0.2%,而苜蓿间作处理则分别降低15.2%和15.4%。黑麦草间作处理(NGR、GR)的果实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CK处理提升12.1%和8.8%(p<0.05)。[结论]综合考虑,在渭北苹果园内采用树下覆地布+行间间作黑麦草(GR)的二元覆盖模式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消耗与养分损失,增加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覆盖 种间互作 ^^(15)n同位素示踪 苹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小麦共生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转运效率及对磷水平的响应
11
作者 韩建邦 许媛 +2 位作者 王欣雨 祝晨琳 金海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加30 mL 4 mmol/L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酰胺、精氨酸、尿素溶液,以纯水为对照(CK)。在供氮后第3、5、7天收获小麦植株,分析菌根和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同样饥饿处理小麦-菌根共生体系,在菌丝室分别加入磷水平0、35、700μmol/L的溶液,每个磷水平下分别施加4 mmol/L ^(15)N标记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以加纯水为对照,氮源和不同磷水平每7天各加10 mL,42天后收样,测定菌根中^(15)N丰度、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及植株氮、磷含量。【结果】1)随着供氮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不断下降,在第7天降至最低。相较于CK,各氮源处理在培养第3天显著增加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尤以硝酸钾和精氨酸处理的含量最高。相较于CK,除精氨酸组外,各氮源处理在不同培养天数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施加硝酸钾处理第5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26 mg/g)。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也随供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2)供磷水平与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菌根中^(15)N丰度,硝酸钾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处理菌根中的^(15)N丰度最高,而硫酸铵则在P 35μmol/L处理下最高。除尿素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外,氮源的施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施加不同氮源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各磷水平下,各氮源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磷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M真菌根外菌丝吸收转运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效率高于有机态氮,吸收的氮素以精氨酸的形式转移到根内菌丝,进一步运转到菌根中供小麦生长所需,整个运转过程约为7天。高磷水平有利于AM真菌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而低磷水平有利于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小麦 ^^(15)n同位素示踪 氮、磷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升高栾树和白皮松光合生理响应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雪梅 滚锶语 +3 位作者 马晨鑫 严岩 袁相洋 曲来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688-7699,共12页
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树木暴露于高浓度地表臭氧(O_(3))和氮(N)沉降的环境。以两种北京常见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开顶式气室(OTC)和^(15)N同位素示踪... 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树木暴露于高浓度地表臭氧(O_(3))和氮(N)沉降的环境。以两种北京常见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开顶式气室(OTC)和^(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2022年5月—9月3种臭氧浓度NF(自然环境臭氧浓度)、NF40(NF+40 nmol/mol O_(3))和NF60(NF+60 nmol/mol O_(3))环境下两种树苗的生理生长特性,特别是生长季末期植物叶片氮吸收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高浓度O_(3)显著抑制栾树和白皮松叶片饱和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生物量累积,但增加了叶片N含量。(2)生长季末期栾树与白皮松叶片N元素的吸收策略不同,栾树的新叶比老叶吸收更多的N,同时N可能从老叶转移到新叶;白皮松则将N更多地储存在老叶中以维持叶片常绿,而不是将N转移到新叶中。(3)在生长季结束前一周,不论施N与否O_(3)浓度升高均会显著增加叶片的衰老比率,O_(3)浓度越高栾树叶片衰老比率越高,而施N处理可降低由于O_(3)升高导致叶片衰老的比率,越接近生长季结束O_(3)增加栾树叶片衰老和施N缓解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越显著。由此可见,在研究城市树种应对O_(3)浓度升高和N沉降的环境变化时,不仅要考虑不同功能型如落叶和常绿树种的差异,同时也应关注落叶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特别是生长季末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氮沉降 ^^(15)n同位素示踪 叶片 生长季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典型有机氯农药生物累积特征及变化因素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丘耀文 张干 +2 位作者 郭玲利 李向东 李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8,共8页
于2003年采集大亚湾海域28个鱼类等生物样品和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和氯丹(CHLs)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脂含量和δ15N,δ13C同位素值,重点研究了大亚湾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现状及其生... 于2003年采集大亚湾海域28个鱼类等生物样品和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和氯丹(CHLs)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脂含量和δ15N,δ13C同位素值,重点研究了大亚湾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积累规律.大亚湾海域鱼类DDTs,HCHs和CHLs平均含量分别为57.1±52.9,0.30±0.18和0.87±0.35 ng/g(湿重);与其他海区相比,该海域生物体中DDTs的含量相对较高,HCHs和CHLs较低;表层沉积物中高的p,p′-DDT含量及较低的(DDE+DDD)/DDT比值(平均为0.56,<1),均显示仍有新的DDTs源输入;OCPs在生物累积中表现出脂溶性的特征,生物体内脂含量越高,其OCPs含量也越高;δ15N,δ13C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生物比植食性生物更易累积OCPs;大亚湾海域OCPs的生物-沉积物累积系数(BSAF)与有机物的亲脂性程度即辛醇-水比值(KOW)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OCPs) 滴滴涕(DDTs) ^δ^15n同位素 生物累积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5 位作者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下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作用,因而,燕麦‖花生间作是东北农区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氮素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15n同位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多溴联苯醚的生物累积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丘耀文 张干 +4 位作者 郭玲利 Zheng Gene J 李向东 李军 刘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5-688,共4页
于2003年9月在大亚湾海域采集生物(鱼、虾、蟹和乌贼)样品,分析其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和脂含量,以及同位素δ15N与δ13C的值.结果表明,鱼、虾、蟹和乌贼的PBDEs总平均含量分别为5.43±3.97,1.18±0.67,3.37±2.33,5.66n... 于2003年9月在大亚湾海域采集生物(鱼、虾、蟹和乌贼)样品,分析其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和脂含量,以及同位素δ15N与δ13C的值.结果表明,鱼、虾、蟹和乌贼的PBDEs总平均含量分别为5.43±3.97,1.18±0.67,3.37±2.33,5.66ng/g脂重.肉食性的鱼类PBDEs的生物累积比植食性的鱼类相对较高.BDE47为最优势组分,占总PBDEs的30%,且在所有样品中均被检出.生物体中PBDEs的含量与脂含量和δ15N值均呈正相关,脂含量对生物体富集PBDEs的影响远比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δ^15n同位素 生物累积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 Ⅲ固氮菌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固氮量测定 被引量:38
16
作者 姚拓 蒲小鹏 +1 位作者 张德罡 李金花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利用稳定性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接种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固氮量。结果表明,接种不同供试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不同,大多数菌株明显促进燕麦生长(株高、根长、根表面积和生物量),部分菌株则对燕麦生长影响不明显。菌株固氮... 利用稳定性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接种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固氮量。结果表明,接种不同供试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不同,大多数菌株明显促进燕麦生长(株高、根长、根表面积和生物量),部分菌株则对燕麦生长影响不明显。菌株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差异较大,固氮百分率为13.78%~63.96%,大于50%的有5株(Azotobactersp.ChO7、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4、Azotobactersp.ChO5和AzospirillumlipoferumChO6);固氮量为0.0653~0.3158mg/株,Azotobactersp.ChO4最高,其次是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7、Azotobactersp.ChO5和A.lipoferumChO6等。综合固氮量和对燕麦生长影响认为,菌株A.lipoferumChO6、Azotobactersp.ChO4、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5和Azotobactersp.ChO7等可作为燕麦固氮菌肥研制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根际 联合固氮菌 固氮量 ^^15n同位素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氮素矿化及对化肥氮固持的影响 被引量:30
17
作者 叶静 安藤丰 +2 位作者 符建荣 佐佐木由佳 角田宪一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76-180,共5页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 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 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 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 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 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 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入土壤后,对化肥氮在土壤中的保留进行了观察,鸡粪和豆粕米糠混合肥对化肥氮的固持率明显高于牛粪和污泥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素矿化 ^^15n同位素 KEOn PE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膜进样质谱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永强 夏永秋 +1 位作者 李博伦 颜晓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4-802,共9页
为深入了解水体脱氮过程及机理,结合膜进样质谱(MIMS)和15N同位素配对技术(15N IPT)测定太湖地区西部六条河流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潜势,即将15N标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加入到混匀沉积物的上覆水中进行培养,用MIMS直接在线测定培养... 为深入了解水体脱氮过程及机理,结合膜进样质谱(MIMS)和15N同位素配对技术(15N IPT)测定太湖地区西部六条河流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潜势,即将15N标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加入到混匀沉积物的上覆水中进行培养,用MIMS直接在线测定培养过程产生的29N2和30N2。结果表明,用MIMS测定29N2和30N2的产生速率是合适的,应用该方法在太湖地区西部研究河流的测定值与已报道的相关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河流沉积物反硝化和总脱氮潜势范围分别为(18.5±2.8)~(133.2±27.1)μmol N·m-2·h-1和(30.0±2.4)~(161.1±30.4)μmol N·m-2·h-1,其中反硝化脱氮贡献率在(61.3±4.5)%~(83.2±2.1)%之间,二者都表现为由研究区域西北部向西南部递减。河流沉积物厌氧氨氧化潜势范围为(10.4±2.3)~(28.0±4.4)μmol N·m-2·h-1,其脱氮贡献率在(16.9±2.1)%~(38.7±4.5)%之间,厌氧氨氧化脱氮贡献率的空间变化趋势与反硝化潜势相反。相关分析显示,沉积物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研究区域河流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关键影响因子。研究表明,MIMS和15N IPT结合的方法避免了复杂的脱气步骤可能带来的分析误差,同时具有测定直接、所需样品少以及测定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淹水环境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同时测定,在今后深入开展水体氮循环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区域河流沉积物脱氮过程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且脱氮过程以反硝化作用为主,但厌氧氨氧化的脱氮作用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膜进样质谱法 ^^15n同位素配对技术 沉积物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新型有机肥对菜用毛豆产量、品质及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叶静 安藤丰 +2 位作者 符建荣 佐佐木由佳 角田宪一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295,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有机废弃物中的KEON(KCl可提取态氮)和PEON(磷酸缓冲液可提取态氮)2种形态的有机氮对菜用毛豆生长及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鸡粪和豆粕混合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分别提高20·4%和3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有机废弃物中的KEON(KCl可提取态氮)和PEON(磷酸缓冲液可提取态氮)2种形态的有机氮对菜用毛豆生长及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鸡粪和豆粕混合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分别提高20·4%和33·2%,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17·8%和16·2%,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与单施化肥相比,毛豆产量分别提高38·0%和32·5%.有机肥中的KEON和PEON与化学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和0·87(P<0·05).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鸡粪和豆粕混合肥的当季化学氮肥利用率可分别提高94·9%和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毛豆 有机肥 ^^15n同位素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抑制剂及鸡粪提高尿素氮在稻田土壤中的转化及利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于春晓 张丽莉 +5 位作者 杨立杰 武开阔 李文涛 宋玉超 李东坡 武志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81-1591,共11页
【目的】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氮肥抑制剂和鸡粪的情况下土壤及肥料氮素供应和利用状况,及其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盆栽试... 【目的】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氮肥抑制剂和鸡粪的情况下土壤及肥料氮素供应和利用状况,及其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盆栽试验设不施氮肥处理(CK)、常规氮肥(^(15)N示踪尿素)处理(N)、80%尿素氮+20%鸡粪氮处理(NM)、80%尿素氮+抑制剂处理(NI)、80%尿素氮+抑制剂+20%鸡粪氮处理(NIM)。测定不同生长时期来自于土壤及肥料中的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植株含氮量,收获时测定水稻产量。【结果】1)NI处理在土壤及肥料来源的铵态氮供应能力方面与N处理相当,抑制剂添加对氮肥减施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在分蘖期和灌浆期,NM处理供氮能力优于无机氮肥处理。NIM处理在铵态氮和硝态氮供应能力方面效果最好。与N处理相比,NIM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2%、66.3%和36.5%,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3.9%、12.7%和17.3%,^(15)NH_(4)^(+)-N含量在分蘖期增加了14.59 mg/kg。2)无机氮肥处理(N、NI)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鸡粪处理(NM、NIM)显著提高了返青期和灌浆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P<0.05)。与N处理相比,NIM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2.61%、29.23%、53.46%和2.8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47.98%、22.97%、133.33%和24.63%,^(15)N-微生物量氮含量在分蘖期增加了约22.56 mg/kg。3)抑制剂及鸡粪添加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生物量,NIM处理的水稻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83.59%、124.18%和46.66%(P<0.05),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量显著增加了56.48%,肥料氮的损失减少了约78.7%。NIM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抑制剂与鸡粪在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在我国北方棕壤水稻土上,在尿素中添加抑制剂(1%PPD+1%NBPT+2%DMPP)或者用鸡粪替代20%的尿素均能改善土壤氮素供应,氮肥减量20%配施抑制剂和鸡粪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肥料氮释放及水稻吸收利用的角度综合考量,减少20%尿素投入,添加氮肥抑制剂,以及添加氮肥抑制剂的同时,用鸡粪替代20%的尿素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料减施 抑制剂 氮肥利用率 有机肥替代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